篇一 :古典之殇读后感

  “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玲开篇便如此写道。人们不禁会发问何为原配的世界?为什么要纪念?难道这不是原配的世界?

  也许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时期,那是黑暗的时期.……”那样的时代似乎更像是现在这个时代,复杂无比。

  时间上溯到5000年前,那时虽然任就是洪荒时代,一切的文明任就处于萌芽。而一切任就是原本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临海而渔,欲林而猎的渔猎文明被农耕文明所取代。人么不必再去为生活东奔西走,只需守着一方土一片天便可安然一生。人与土地依然其乐融融。

  在一季又一季的谷物收割后,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的交替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老病死后。渐渐地一生困守在一方土的人们不再满足,开始去探寻世界的奥秘。于是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开始探寻世界、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开始寻找宇宙的奥秘。终于在爱因斯坦,瓦特,法拉第等一系列科学家的发明开始改变世界。工业时代开始取代农业时代。

  终于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原配的世界开始渐渐远离。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大国之殇》读后感

《大国之殇: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端木赐香教授的《大国之殇: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端木赐香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批评研究多年,自称平生要务:拆历史的墙角,探文化的陷阱,还原历史,奉献常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说其“叙事精辟,论断深刻,文字亦庄亦谐;糊涂人治史不糊涂!”

这本书在总体上让我更加的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书中的语言幽默、直白,使我更容易地去了解历史。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在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所得利益不及预期,中国并没有更好的开放。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有许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其中的过程也还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结果是四个条约的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条约中有着许多内容,包括开放港口、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等。其实列强的主要目的还是通商,但他们似乎高兴得太早了。首先是政府的做法,大清朝认为条约是被迫签订的,那么就可以不遵守。事实上,《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大多官员根本不知其内容,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这样便导致条约执行困难。再者,在民间,人们也不服战争结果。在通商方面,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严重阻碍了英国的商业,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没有什么销路,反而中国的茶叶在英国有很大的需求,因而造成了英国对华贸易的逆差。这样使得英国在中国没有捞到什么好处,马克思甚至认为,英国1847年的经济危机都是中国的这种需求不足导致的。总而言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了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三 :帝国之殇读后感

浅谈晚清金融战争失败之原因

——《帝国之殇》读后感

《帝国之殇》以金融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无硝烟的金融战争场景,为我们诠释了大清的帝国大厦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一步步走向倒塌。

自乾隆末期,大清已逐渐通体溃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也不过是黄昏的晚霞,添一抹绚丽,却终将消逝于夜幕。抛开阶级斗争和社会体制的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讲,晚清三十年中一次次的改革尝试,从航运到铁路,从煤炭到钢铁,从轻纺到烟草,从股市到银行,一次次亮起了微弱的希望之光,一次次又被迅速扑灭。官员之贪婪,奸商之投机,洋人之狡诈,抽干吸尽了大清的金融血脉,也终让大清油尽灯枯,被碾于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纵而观之,晚清三十年的金融战争,无不是在社会动荡中一次次失败,虽有令人惋惜之处,却也在情理之中。

从企业自身看,大清创立的企业虽具有近现代企业的雏形,却烙上了太深的封建官府印记,像是一个怪胎。

在管理体制上,创新不足。客观的说,大清的统治者,还不算太保守,而且都比较勤政,用儒家的标准,是不能称作昏庸或者暴戾的,他们懂得适应变化,知道需要改革变通,但他们的变通只是被动的改变,是碰壁之后的盲目模仿。所谓师夷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典之殇阅读心得

自然之改,心灵之变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阅读心得

B-B1-0459-6

庆幸读了这本书。作者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其怀念古典,纪念曾经美好的世界,对比今日种种现象,以一种富有逻辑确饱含深情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是一本每读一段都会引起人思考的书。又似乎在阅读的同时,被作者引领者,追溯起曾经的记忆,好像神游到作者描述的曾经的古典的美好世界里。

但这本书不仅仅是追忆过去,而且难得的是没有抛弃今天。带着现实与过去对比着、反思着。与仅仅是夸赞古典的只情不理的呻吟不同,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针对现实社会的。可能是给现在一种启发,给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些启发。正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追溯古典、保卫生活的书。”我认为作者的另一高明之处即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家园与人的精神家园的同步叙述。正如书中所感:“物性决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作者立足于自然景物或生活细节:比如黑夜,河流,荒野,校歌,放学路上,感叹着客观实景,人们生活方式真实改变的同时,其实是在追究人们精神上,心灵上的改变。作者说:“我希望自然恢复古老的面目。”他在呼唤自然回归其原始面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呼唤人们回归心灵的原始与美好。作者做到了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修复记忆,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古代典籍 课堂表现总结+红楼梦三国读后感

课程名:中国古代典籍选介

姓名:

专业:

课堂表现

如果课堂表现满分是100分的话,那我给自己打50分。因为我并不满意自己的课堂表现。一开始报选修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把课都聚在一天上,所以觉得这门选修的上课时间还挺合适,就报上了,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语文、历史都不是很好,当然如果好的话我也就不会上专科了。这门选修是说一些中国古代的典籍,各种云云,我真的听不懂,也弄不明白,自己也不愿去找那些资料。

但是,我不得不说我们的张满峰老师真的很幽默,经常弄得我们哈哈大笑,也能和我们打成一片。所以就算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我也会去上课,不吵闹,不影响别的同学。我上课时都在玩手机,我用手机看小说,虽然这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是我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知识,看过的小说大概比小学到大学的课本要多,更厚,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们课也和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看看我们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不用说是从小一直看到大的,也看过一些《三国演义》以及《红楼梦》,都特别经典,别有一番风味。不愧为四大名著。像小说我也看过许多经典之作,《盗墓笔记》、《鬼吹灯》、《后宫甄嬛传》等等,这些小说的,我觉得这些也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说这么多,其实我想说我还是很尊重我们老师的,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上课没有听课。虽然我上课一直在看小说,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了。我没有全勤的到课率,因为有时候去兼职了,所以请老师谅解,但绝不会次次如此,我觉得大学就是得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所以我经常会出去兼职,以此增长自己的见识,体会不同工作其中的辛苦与不易。跪求老师谅解。(>_<)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经典诵读读后感

经典诵读读后感

我十分爱读《大学》,其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句话常常挂在我的嘴边。

这句话的意思是:财富可以装饰房屋,使房屋华丽;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让人格高尚。心胸宽广开朗的人,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是自己的意念真诚。

仁德有多么重要!像我们每日进食、喝水、吃水果和营养品,能够给身体以维持、滋补及保健。仁德对于古代人是多么重要啊!古代人看重对德行的修养,要比我们当今更甚。。德是当时人的最高行为标准! 孔子曾说过:“好德如好色。”意思是要像喜爱女色那样去崇尚仁德。可见仁德有多么重要。而我们往往是重视财富创造,轻视德行修养。。其实,财富相当于一个人的一条腿,文明就等于一个人的另一条腿,坏掉了一条腿,就是一个残疾人,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不能重视财富创造,轻视德行修养。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即使他有再多的物质财富,那他也是不完整的,因为他缺少了精神上的财富。一个人没有了道德,那还会有真心待你的朋友吗?

富可润屋不言自明,德可润身却有人未必肯信。有一次,我和姐姐在玩过家家。她拿纸做了很多张百元大钞。我问她干嘛做这么钱。她回答我:“金钱是万能的。”我据理力争:“不,金钱不是万能的!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时间!也买不来道德!”她却说:“富润屋!”我反驳道:“还有下半句呢!德润身!”我俩争得面红耳赤,但姐姐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暑假来临,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暑期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假期这段难得的空闲时间,学习国学经典。随着时间的堆积,我和儿子一起,学会背诵三字经,我还阅读了更多的国学经典。都说书本可以武装一个人,我觉得,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整个人仿佛背春风春雨清润了一番,真是如沐春风啊!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说起《三字经》,我以前上小学时没有学过,只是常常听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才知是《三字经》,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当了教师以后,在网上看到《三字经》,出于好奇,打开来看了看,读了读,觉得好读好背好记,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读《三字经》,这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句句精辟,句句简练,句句哲理,再细心领会琢磨。才感到《三字经》确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而成的。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千千万万个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涵盖了古代国学精华,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三字经》,以培养孩子的品德、礼貌、文化素养。

…… …… 余下全文

篇八 :赤壁之战读后感

赤壁之战读后感

曹操率领大军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所以,曹操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而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所以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找到对方的弱点。

11月,曹操率领10万大军,进攻刘备。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江南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放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蒙骗上当。而联军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他的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是曹操轻易信人,是曹操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掉以轻心.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