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哲学类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这本《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写。整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传统现实与哲学,哲学与创新和人与哲学。我一向认为哲学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因为人类,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要就人与哲学关系这个问题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人的本性。书中提到,认识“人”的方法论原则应该是:对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运用“物种”观点去认识。关于人的本性,自哲学产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归结起来无外乎“物化”与“神化”,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人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本性来看的。但是“物化”把人归结为一个物体,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自我创造性;“神化”则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归为“纯粹理性”。因此要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即为什么人与其他生物与众不同。的确,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来自于自然,产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够联结物性与超然性又能区别它们的节点是什么,这个节点就是人的生命,或说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与其他生物有相同之处,即受物种规定支配,简单来讲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空气、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点在于,人有主动性,可以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谁把,发电站等等,人的“生命”也从单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双重生命。这种两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经历两次生成。先经历本能生命,就是为父母所生,遗传父母的基因,获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会所给的养分。接下来就要经历自主生命,这是需要每个人自己争取和创造,接受文化,讲求“做人之道”。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

题目: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

学 院

专业年级

学 号 姓 名

课程教师

上课教室 计算与信息学院 

中国哲学的精神

摘要: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人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他的思想。

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就是成圣,圣人应内圣外王。中国哲学既入世有出世,圣人将这两个极端结合起来;中国哲学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让人体验超越伦理的价值。中国人为何宗教仪式不浓?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关键词: 宗教 圣人 出世入世 内圣外王 富于暗示

哲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我们如何去定义它呢?我想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具体的非常精确的释意。周国平先生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我想说哲学就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想要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哲学则是不可逾越的。自古至今,一国之文化涵养,必发端于其哲学思维,一国之哲学成就,必见诸于其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表象,但是,《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却能将其一一罗列开来,并从本源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我所读过的最系统、最有底蕴的一部书。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一出版便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系统性,更以其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而被誉为了解中国哲学最值得选择的入门书籍。认真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本书的系统之处也正在于以脉络究细节,以中国文化的主线来论述中国哲学的表现。

冯友兰先生写这部哲学史,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所以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在这本书中都有涉及,下面就一一论述。

儒家思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也被历代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但我认为封建统治者在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时,对儒家思想做了大量歪曲。统治者们大力宣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汉朝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归结为“三纲五常”,提出“君权神授”。宋朝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 余下全文

篇四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1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

——斯宾诺莎 邓娟 41023019 戴若菲 41023086 王佳妮 41023077 向毅 41023009

2 《哲学的故事》

目录:

前言 -------------------------------------------------------------- 3 心态 -------------------------------------------------------------- 4 爱 -------------------------------------------------------------- 6 谦虚 -------------------------------------------------------------- 8 幸福之完善自我 -------------------------------------------------- 11 小组分工 -------------------------------------------------------- 16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 书名:《哲学导论》

二. 作者介绍:

孙正聿,19xx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

三. 书籍内容介绍:

《哲学导论》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著性教材,系统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与常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历史演进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使人们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形成哲学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辩正智慧。

四.有疑问的地方:

1.哲学与宗教的“历时态”与“同时态”的关系。

2.哲学的常识化和常识的哲学化。

3.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

4.现代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5.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6.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五.心得感悟: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所以,崇尚美好的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总要有发自内心世界的哲学精神向往和哲学理性的追求。通过阅读《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我也吸取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智慧和精华也将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发行:新世纪出版社

书的背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xx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xx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也是爱好中华文化者人手必备的藏书,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其生命的灯塔。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篇幅并不长,302页,但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然是简史,但内容却不空洞,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列出了能代表中国哲学思想的几位大家,并一一加以介绍。大致上包含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新儒家、新道家等。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

——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

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于解析名实,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却不思议进入了哲学的中心。他们是擅辩的辩者,他们是留名的名家。

从名家又称为“辩者”,我们就能推敲出,这是一群擅玩文字游戏,耍弄嘴皮子功夫的人。他们往往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在与人辩论中,常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对别人肯定的又加以否定,以此而著名。他们会在不同条件下对法律条文做不同解释,使人无以辩驳,故有“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扰乱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也因此为名家招致了包括道家、墨家在内的不少非议与批判。其实名家对于文字的解释本没有错,而他们的思想恰好为过于实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补充了理性逻辑的一面。

关于名家思想核心的“名”“实”问题,名家两个代表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惠施主张“实”的相对性,强调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连环可解”就是分别从树木和桌子的角度分析,将“破坏”和“建设”这一对矛盾体联系起来。公孙龙主张“名”的绝对性,同柏拉图的理念论产生了惊人的契合,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在“白马非马”的论述中,他分别从词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加以论证,这种逻辑的缜密性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不容小觑。

…… …… 余下全文

篇八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对笛卡尔《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的思考 十七世纪,有两个人共同拥有“大自然的秘书”这一神圣的称号,一位是英国人培根,另外一个人则是法国人勒内·笛卡尔。

培根和笛卡尔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方法论上。培根极度推崇归纳,他所提倡的是:广泛开展事实研究,用表格来排列所获得的结果,比较他们的异同通过这种归纳的方法能够达到对大自然真正地理解!而笛卡尔将演绎放置在第一位:确立一个新的起点,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运用不可推翻的逻辑推演按部就班地进行推理,直至达到最后的真理。

事实上这两派永远难以做到泾渭分明,培根没有完全抛弃理论,笛卡尔也没有完全舍弃观察和实验。最后,另外的一个伟大的英国人艾萨克·牛顿站出来表明:二者的恰当结合能够产生出最佳的结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