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瓦尔登湖 读书报告

谁的“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

沙门真道之家 戚赛赛

在那个资本主义的脚步踏响,逐渐开始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的著名代表人物梭罗任性地扛起了一把斧头,住进了瓦尔登湖旁的一座小木屋。瓦尔登湖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一条普通的小湖,因为卢梭成为一处万人瞩目的神圣之地。仿佛只要去了那里就能感受到卢梭书中描写的那份恬静和自在。生活太过复杂,《瓦尔登湖》涵盖的东西非常的丰富,很多人将它奉为“生活的圣经”,因为他们向往却很难做到,那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湖呢?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这些会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我也只能拣其一二言之,仅代表个人的拙见。

一、梭罗的“瓦尔登湖”

梭罗说:“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我不希望自己与世无争,除非出于万般无奈。我想深入地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全部精髓,要坚强地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摒弃所有一切算不上生活的东西,开辟一块又宽又长的地,精心地侍候着,让生活处于区区一隅,使生活条件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说它被证明是毫无价值,那么就要闹清楚整个毫无价值的真相,随后昭告世人;或者如果说它是崇高的,那就以亲身经历去了解它,在我的下次出游时能对它作出真实的描述。”我们以为卢梭会像老子一般远离尘世的“小国寡民”。可是,他的“瓦尔登湖”不是。他的“瓦尔登湖”与世俗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他任性地离开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到底我们为什么要为生活如此打拼?这样子做对生活本身有没有意义?如果我们稍微放松一点,“偷懒一点”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糟糕?你看他的生活,整修房子,为解决额外开支开垦土地,除此之外,也就是看书、访友、亲近自然,不愿意被任何事,任何思想缠累,你不同意他,他还会说出一大堆有理有据的理由来堵住你的口。他像个固执的老头,走在瓦尔登湖旁边,负气一般的告诉所有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多么无知,只是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些可疑的自由。这些观念和想法对当今的人来说,就像一碗美味无比的“鸡汤”,掳走了所有人的心。可是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是卢梭的“瓦尔登湖”,卢梭是要我们有内心的”瓦尔登湖”。你可以努力地赚钱,但是心里必须是坦然的,就像卢梭的打扮房屋,种植农作物,只是一种责任和必须,让生活更好,或者带给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并不是为了钱本身。你可以行善,但必须先确认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好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回归“瓦尔登湖”的平静、纯洁、无牵无挂。

…… …… 余下全文

篇二 :瓦尔登湖读书报告

超越世俗 活得简单

——读《瓦尔登湖》有感

五彩的霓虹,变幻出缤纷的色彩;来往的车流,制造出扰人的噪声。东海之滨的浙江省,赫赫有名的经济强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城,自是摘不去“喧嚣都市”的头衔。黄昏,华灯初上,偶有闲心走在杭城的街道上,身边的行人匆匆。他们中的有些人手提公文包,一刻不停地赶着回家;有些人不时地移动着自己的视线,贪婪地望着橱窗里那些奢侈而又精美华丽的物质??只感到一股好快的节奏弥漫于空气中。不想卷入其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路灯跟前,驻足,抬头,看似昏黄的灯光竟显得刺眼,洒落在水泥街道上,映照出那些不和谐的石子,纸屑,甚至口香糖的痕迹。快走吧,别逗留于此!却又听到了极富动感的劲爆音乐,配上斑斓炫目的各色光线,再加上不时入耳的阵阵欢笑。不由自主地抬头,只看见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们拉帮结伙地走进迪厅。“浮躁”!脑海里蹦入的是这样的词藻,随之而来的是那份心烦意乱的不快。这就是我所生活的环境么?一丝难掩的失望浮上脸颊。不!幸好还有西湖,还有湖边的花草树木。快步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夜幕中西湖的独特风韵。微风拂来,吹动轻柔的柳条,任凭它打在脸颊。那是自然的恩赐啊!隐约可见的波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虽然谈不上净土,但这里的一切足以让那颗躁动的心平静。“西湖,西湖”,我默念着这个名字,似乎想起了什么。没错 ,是瓦尔登湖,那一片净土,还有那位懂得珍惜品味那片净土的大师。

…… …… 余下全文

篇三 :《瓦尔登湖》读书报告

浅析《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自然观和生活观

摘 要: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美国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文坛巨匠之一,超验主义哲学先驱。《瓦尔登湖》是其不朽的代表之作。他的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他的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展示了他的追求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并引导读者与他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与此同时,梭罗的生活观在美国文化构建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梭罗以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对抗当时盛行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并以此积极参与美国文化的建构。在当今,梭罗的生活观在中国的影响日渐深远,引起学人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梭罗 瓦尔登湖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反物质主义

一、自然观

《瓦尔登湖》是其不朽的代表之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评选中它与《圣经》等同时被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二十五部首选经典”。梭罗于一八四五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借爱默生的土地建了一座小木屋,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记录他的观察、思维、理想和信念,是当代美国拥有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一部“一百五十年常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今天我们来看《瓦尔登湖》,依然是既切中时弊,又恰逢其时。在充满躁动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地寻找从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木屋就是人们理想的避风港。他度过的那些夏季下午的单纯和宁静足以闯入人们缅怀往昔的心扉。人们会回头凝视那段愉悦的时刻—它的信心、它的纯洁、它的悠闲—并心怀惊奇与感激,就像看着一位熟睡婴儿的脸庞的感觉。他在当时被看作“一个哈佛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喜欢在树林里闲逛,不时更换零活的散漫人”。即便师长兼朋友角色的爱默生也对梭罗有些误解。在《梭罗》一文中,爱默生也对他貌似“散漫”的生活深感遗憾。然而历史的进程终究使人们发现梭罗的伟大之处。今天他得到广泛的认同并被看作是“19世纪配得上‘伟大的’称号的美国少数的几个作家之一”。他是一位生活实践者,一生从事过不同的职业,如教师、测绘员、铅笔工和手工匠等。他在实践中积累创作的素材,从而成就自己的作家事业。本文拟以梭罗的文本为依据考察他的生活观,分析其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并着重探讨其生活观之于当代中国的影响。梭罗作为当时的“另类”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精神财富。他关于自然现象、动植物的许多研究和发现以及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提议,都证明是“超前”的。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纯净而清澈的瓦尔登湖反映了他的灵魂。他的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他的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展示了他的追求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并引导读者与他一起去探寻、去思考。本文主要从梭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他笔下的大自然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来阐释他的自然观.

…… …… 余下全文

篇四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王莉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尔登湖》淡蓝色的封面,犹如一股清凉的湖水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徐迟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好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能让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净土的冲动。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它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

该书的作者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在读完哈佛大学后,28岁的他于18xx年x月x日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从18xx年到18xx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此书在当代美国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书报告 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1817年7月12日他出生在波士顿康科德村。20代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的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梭罗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 …… 余下全文

篇六 :瓦尔登湖-读书报告

超越世俗 活得简单

——读《瓦尔登湖》有感 梭罗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1837年);回到家乡后,执教两年(1838-1840)。梭罗教授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他还经常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深受学生爱戴。后来他住到了文学巨匠、先验主义鼻祖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梭罗,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界与人无限的神奇,要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来体验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于是在1845年春天,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 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

梭罗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这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它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 …… 余下全文

篇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恬静如诗,如饮清泉

——读梭罗《瓦尔登湖》

题记: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

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给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山野的气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会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柔柔的声音迷住。打开书,我们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译者徐迟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韵的,他在《译序》中这样的写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灵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关注之中,自然在风的关注之中,风来自天堂,来自神灵。风锁在了时间里了。那里一切都停住了,时间也停住了,时间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海滩嬉戏的孩子。瓦尔登湖在这里是清晰的。因为瓦尔登湖在梭罗的笔下已被描绘得毫发毕现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