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综述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对简单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

(2)学会用自准直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3)学会用位移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4)学会用物距-像距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5)学会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

2、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观测依据

1.自准直法测薄凸透镜的焦距

根据焦平面的定义,用右图所示的光路,可方便地

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f ???| xl ? x0 |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

在傍轴光线成像的情况下,成像规律满足高斯公式

u?v111 ?? f?u?vfuv

如图所示,式中u和v分别为物距和像距,

f为凸透镜焦距,对f求解,并以坐标代入则有

f=xl?xo?xi?xl

xi?xo (xo<xL<xi)

xo和xL取值不变(取整数),xi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3.位移法测透镜焦距 (亦称共轭法、二次成像法)

如右图所示,当物像间距 D 大于 4 倍焦距

…… …… 余下全文

篇二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龙月通 2009294333

【实验目的】

1. 掌握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

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

照明光源(钠光灯)、物屏、白屏、光具座、平面镜、待测透镜等。

【实验原理】

透镜的厚度相对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忽略时,称为薄透镜。薄透镜的近轴光线成像公式为

                                                     (1)

…… …… 余下全文

篇三 :物理实验报告8_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目的:

a.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b.掌握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及配件、凸透镜、凹透镜、平面反射镜。

实验原理和方法:

薄透镜是指其厚度比两球面的曲率半径小得多的透镜。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另一类是凹透镜(也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

在近轴光束(靠近光轴并且与光轴的家教很小的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包括凸、凹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111??????(1) uvf

式中:u为物距;v为像距;f为焦距。它的正、负规定为:实物、实像时,u、v为正;虚物、虚像时,u为正,v为负;凸透镜f为正,凹透镜f为负。利用上式测定焦距,可以有几种方法,除了本实验中的方法以外,还可用焦距仪测量。

利用上式时必须满足:

a. 薄透镜;

b. 近轴光线。

实验中常采取的措施是:

a. 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去边缘光线;

b. 调节各元件使之共轴。

一般透镜中心厚度有几毫米,也会给测量带来一定的误差。当不考虑透镜厚度时,会有百分之几的误差,这是允许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科技实验大楼104室 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透镜焦距的测定

二、实验项目名称:透镜焦距的测定

三、实验学时:3学时

四、实验原理:

1.测凸透镜的焦距

(1)自准直法

如图1所示,用屏上“1”字矢孔屏作为发光物。在凸透镜的另一边放置一平面反射镜,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经平面反射镜返回孔屏上。移动透镜位置可以改变物距的大小,当物距正好是透镜的焦距时,物上任意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经透镜折射回到矢孔屏上。这时在矢孔屏上看到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的倒立实像。这时物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

(2)物距像距法

如图2所示,用屏上“1” 字矢孔作为发光物,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像在另一侧的观察屏上。在实验中测得物距u和像距v,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f?uv u?v

用自准直法和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时,都必须考虑如何确定光心的位置。光线从各个方向通过凸透镜中的一点而不改变方向,这点就是该凸透镜的光心。凸透镜的光心一般与它的几何中心不重合,因而光心的位置不易确定,所以上述两种方法用来测定凸透镜焦距是不够准确的,误差约为1.0%~5.0%。

…… …… 余下全文

篇五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专业:

组号: 指导教师: 报告人: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1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2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3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4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5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6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 …… 余下全文

篇六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专业:

组号: 指导教师: 报告人: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1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2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3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4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5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6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模板

…… …… 余下全文

篇七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005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电子工程学院 黄克宁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2班 黄克宁

学号:20101270157

引言

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元件,是构成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基础。

焦距是表征透镜成像性质的重要参数。测定焦距不单是一项产品检验工作,更重要的是为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学习透镜焦距的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对几何光学中透镜成像规律理解,而且有助于训练光路分析方法、掌握光学仪器调节技术。

最常用的测焦距方法大都是根据物像关系设计的,如:物像法、大小像法、辅助成像法等。

正文

【实验目的】

(1)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及成像规律;

(2)学会光学系统共轴调节,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3)掌握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会用左、右逼近法确定像最清晰的位臵,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对实验数据进行不确定度处理。

【仪器简介】

- 1 -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电子工程学院 黄克宁

【实验原理】

薄透镜是光学仪器中的基本元件,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亦称正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亦称负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一)

实验名称: 实验七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 课程编号:

组号: 16 指导教师: 报告人: 学号:

实验地点 科技楼 907

实验时间: 2011 年 04 月 18 日 星期 一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2011 年 04 月 25 日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余下全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