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庄子读书心得

《庄子》读书心得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他的代表作《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

庄子一生及其作品《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而《庄子》全书精髓是《逍遥游》,其《逍遥游》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且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 余下全文

篇二 :庄子心得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班级:电技一班 学号:201314060104 姓名:张亚莉

很久就有朋友向我推荐于丹庄子心得,在上课期间看了一边于丹讲解,果然受益非浅。于丹教授不愧为北师大知名学者,一本博大精深的庄子,被于教授以平实浅显的语言展示在我们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这本庄子心得中,对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是很深刻。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我们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对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它,我不会刻意的追逐,只会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庄子所说的,我虽然不能做装水的瓢,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之精言要论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看起来虽有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以心读之,却发现其中蕴含有大智慧,能带给现代的我们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著《庄子心得》,品读庄子破名利之道、分境界大小、谈笑论生死、悟本性超越、顺大道自然,犹如“煮酒英雄酣畅淋漓、小轩品茗清新自然”。兴致盎然、精言要论、载而记之。

破名利之道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两个字“名”和“利”任何人都会面临名和利的困扰,庄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穷困于贫困,但是他内心是不是真正在乎这种贫困,对于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为谋利必然会付出辛苦、奔波,同时会丧失自由、快乐,“心为形役”是否值得?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破利不易,破名就更难,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将梁国送来的相位比做“腐烂的老鼠”可见其对名的淡漠,而将自己融入“天地、四时、万物”的“大美、明法、成理”的自然之名中,顺自然之道,不刻意为之。

…… …… 余下全文

篇四 :庄子心得

1、庄子何其人

真正能挡住人心的是他所看重的标准。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孔子“圣人”,庄子“神人”。

破名比破利难,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打开自己的心门。

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幸福,太容易被我们观念上误区遮蔽了。

辛劳的人一般都觉得自己是勤勉的, 在道德上一定有资格去训诫懒汉,但也许他忘了最终的追求。

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的道德,看重的是人在此生中去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道家看重的是更广阔大地上的精神自由,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儒家是在社会的尺度上要求人担当,道家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跃。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2、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失误的价值。

大多数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从来没有跳出鲜有的经验系统。

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庄子心得

庄周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也是道家学派的确立者,他的著作有《庄子》52篇。后人并称老子、庄子为“老庄”。一部《庄子》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个人看了也许有十种理解。孔子是圣人,庄子是神人,圣人跟神人终归是有区别的。如此才华横溢的庄子为什么能心甘情愿地忍受一世清贫?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绝世才华去救世?庄子的无为应如何理解?评价他应该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入手。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可以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生活,庄子同样有选择“苟全性命于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的权力,无可指责。他选择了避世,单纯的避世并不难,难的是身在尘世中避世进而修练内心,他一只眼睛将外部世界看得通透,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的内心将人性深入剖析,前世、来生、现世、七情六欲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幕戏,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古今,横亘宇宙,他将自己的心得著书立说,无私地奉献给他人,他的思想穿透几千年的尘埃仍旧指导着我们今天的人怎样做事,怎样修练内心,这难道不是哲学上的有为吗?

庄子主张无为,并不是要不作为,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他并不反对我们做事,只是在告诉我们世路难行,但并非不可行。初读庄子《逍遥游》,只见一条巨大无比的鱼,怒而飞,变成巨大无比的鸟,感觉庄子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大师,读过其他篇章后回头再看《逍遥游》,才感受到庄子的远大志向,那是尝遍世间冷暖,看透人间百态,历经磨难,参透生死、入世、出世后真正地逍遥于天地间。唯有自己丰富了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唯有自己内心充满爱才能感知世界的爱,唯有自己胸怀宽阔了才能真正逍遥于天地间!

…… …… 余下全文

篇六 :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1、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2、儒家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的人生的定位。

3、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心智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

4、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问: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5、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达到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6、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则,有职业,要顺应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而已。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生活。这种审美是二三亲朋好友在一起听听音乐,品品诗词,完成一种文学陶冶,艺术的享受。这一重生活是主美的,因为他完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庄子心得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题记

人生在世,自是有无数的见地,各人怀揣着自己的想法,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经历,这经历或多或少是与他人有所不同的,于是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这些凡间种种,无疑都是世界的注脚,然而人在其中,却不能明白这其中的现实意义——人一辈子也许就只能这么过活,所有的一切无非为宇宙的浩瀚做了一个花哨的陪衬,只有亿万年后某个昙花一现的文明中某位貌似伟大的考古学家会为着这来自远古的朋友的遗物而兴高采烈。可是我们不知道,还藏起身来不想去知道。

也许死亡就是我们所恐惧的一切。

“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存在停下来,除非一次意外事故。存在的中止并不包含在存在的概念中。存在不意味着他自身的中止。不存在的事也开始存在了,这是事实。以前,尼采不存在,今天他出生了,从今天开始他就存在了。这是很正常的事。

“说某人出生并不抹去消失和虚无的阴影;而出生也不完全是一件事,而死亡则是没有过程的虚无。存在的中止仍然不可预测,不可思考。”教授顿了顿,端起他的蓝绿色花纹装扮的保温水杯,杯里的水却早已经凉了,刺激着他干燥的喉咙。教授使劲舔了舔嘴唇,试图在这冬日的严寒中划开一道热气蒸腾的豁口,他坐在椅子上,脑袋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 …… 余下全文

篇八 :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1、庄子何其人也

真正能挡住人心的是他所看重的标准。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孔子“圣人”,庄子“神人”。

破名比破利难,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打开自己的心门。

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幸福,太容易被我们观念上误区遮蔽了。

辛劳的人一般都觉得自己是勤勉的, 在道德上一定有资格去训诫懒汉,但也许他忘了最终的追求。

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的道德,看重的是人在此生中去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道家看重的是更广阔大地上的精神自由,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儒家是在社会的尺度上要求人担当,道家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跃。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2、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不要以世俗 1

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失误的价值。

大多数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从来没有跳出鲜有的经验系统。

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