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班级:111022 姓名:何俊军 学号:06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
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 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 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 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 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 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 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 之色,要有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 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 候给你一种果决。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 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 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的恒久。 于丹心得: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者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于丹论语心得》 创个体美好人生

读《于丹论语心得》 拥有美好人生

西宁九中 孙玉芳

偶尔看过几集百家讲坛,其中最喜欢的是于丹教授。今年暑假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全书由“序”“心得”“《论语》原文”“后记”四个部分组成。序是易中天写的,我很喜欢,标题为《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短短一篇序言既介绍了睿智的于丹又介绍了于丹眼中的孔子。接着,于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角度谈自己的心得,她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将论语的意义解说得浅显而精妙。而后是《论语》原文。再后面是于丹自己写的后记。我读后的心得要借用于丹后记中的话,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以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在后记中,于丹将《论语》比作“问病泉”,而她自己则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我太喜欢这比喻了!感谢于丹,用她的智慧和真诚引领凡俗众生接近了这眼千古活水泉,让我们有机会沐着圣贤的神光,有机会或多或少感知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或许我们也可以说,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处 世 之 道于丹论语心得三

处 世 之 道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寓朴素中原则中透着变通。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子曰:“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不足取,那样世界将是恶性循环;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浪费;两者之外,应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即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怀“宽容”之心,对说过自己坏话的人,或做过对不起自己事情的人,不妨坦然一笑,不足挂齿,不去计较。时间会冲淡一切,是对是错,自在天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行得正,终究是会被人们所认可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距离过近,必然伤及他人。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好朋友相处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人们常说的“伴君如伴虎”、距离产生美,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所以对领导也好,对朋友也好,要有事说事,干脆利落,没事就回自己的地方做自己该做之事,实为上举。否则,总是耗在一起,既耽误了人家的时间,又浪费了自己的光阴,下下举也。总之,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

十五治学

学以致用。只有改变人的行为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只有导致人的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为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种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困惑是过犹不及。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

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内在的立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与自己相融合。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另一种是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汇了所有典籍之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三十岁是心灵建立自信的年龄。不是与外界形成一种对立,而是与外界融合。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讲的不是一种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很多事情,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做好。正如孔子所说: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进行建立。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地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你才能真正立得起来。三十而立,不是外在的一个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一种心灵标准,衡量你的心灵是否开始变得清明,变得从容不迫。开始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天地人之道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个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心灵之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子夏劝导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两千年里为人们信奉、传承,

它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自己,使自己更丰富、更经典;同时也为一些

人利用,不免受到某种思想的渲染,使原来的色彩有所变化。而我自从语文课本里

接触《论语》到现在,从没有仔细的拜读过《论语》,但读了于丹对《论语》的

心得后,我受益菲浅。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

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

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

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

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

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

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

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

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