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

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习《中外教育史纲》的收获

学习《中外教育史纲》的收获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学习了《中外教育史纲》,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生活教育的思想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进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我觉得这非常有道理,教育就应该是根据生活的需要、来源于生活,应该摆脱传统的各种教育观,如现今应试考试的诸多内容与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背诵能力很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很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难道国家只是为了培养“考霸”而不是全面发展、符合生活需要的人才?其次,教育应在生活中进行,因为生活处处皆教育,即使是细微的事情也会是教育的一项内容,所以教育生活化可以使教育的来源多样化,对德育也有促进的作用。这与“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有相似之处,现代的教育者多数是注意孩子在学校的教育,而忽视了再学校外的教育,以至于形成了“2大于5”的局面,这种做法即脱离民众、生活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是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相违背的,我们只有认真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改革我国的传统教育,我相信不仅“2大于5”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终还会培育出更多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感想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感想

人们大都喜欢挤破头皮往前上,总对那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每每茶余饭后回首历史时,也会觉得受益匪浅,甚至对久久迷惑的某一问题恍然大悟。中国名臣魏徵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人尚知道借鉴前人,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历史的兴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历史,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团。古往今来,纵然已有无数人为之探索,想要看透历史的真相,但却永远隔着最后一层纱幔,那是指尖无法触及的尺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却永远处于依稀仿佛之间。历史,也就成为了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

也许真是因为这无法触及的遗憾,才使读史充满了更多的神秘与诱惑。就如同人们虽无法帮断臂的维纳斯恢复她原本的臂膀,她断臂的残缺之美却令人充满无限遐想。静下心来,捧起书本,神交古人,感觉很是不错。史书,如同浩瀚之海,其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读史使人知兴衰,读史让人明耻辱,读史令人振奋,读史使人智慧。

中外教育史的第一次课上,胡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所读的中外教育史的书,大多断章取义,看重历史事件,对史实的认识只停留在点与点的分隔上,还不能形成线与线的交融。胡老师的课,贯穿史实前后,深挖其中的逻辑关心,使我们真正理解和领悟某一教育家及其教育实践的前因后果。教育史是一条线,每一个教育家的出现和教育实践的发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因素,都促进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家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有了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比如夸美纽斯所推行的班级授课制,对于当时的捷克是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夸美纽斯究其国家受欺的原因,发现入侵者都是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因此推行班级授课制,使大批量的民众能够接受教育,能够使数量较多的人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因此,班级授课制的目的,在于使数量较多的人拥有学习的机会,其初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

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中国教育史

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①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是目的;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和乐学、不耻下问的态度,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

3.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专以尺牍、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它打破了入学独尊的教育传统,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4.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放鸟出笼再捉鸟,解开马的缰绳再去追捕,还不如不要放鸟、不要解开马缰,这样反而更容易。

5.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有:①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孕妇要“养心”,多看悦目的东西,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食物,多诵诗书,多陈说礼乐;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戒酒,注意食物禁忌;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劳逸有节。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

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成均,五帝时代。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庠,虞舜时代。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②僧侣学校。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④文士学校。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编 中国教育史部分

第一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

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

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

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

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