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温病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 …… 余下全文

篇二 :温病学心得

200909020352 中西六班 刘奇志

学习《温病学》的体会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

学习中医者的必修课程。温病学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上并吸取近代

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

的学科。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

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

病。这学期通过对温病学的学习,又一次提高了我对中医的兴趣。

首先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它们分别是叶天士和吴鞠通两

位古代医家在温病的研究上总结出来的两大基本辨证理论体系。卫气营血辨证长

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辨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

型。就如上焦手太阴肺的邪袭肺卫证就属于卫分证,邪热壅肺就属于气分证。对

于同一病位,要辨证病变的阶段、浅深、深重。邪在气分证,会出现上焦邪热壅

肺,也会出现中焦阳明热炽。对于同一阶段,要辩证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上

我们应将两种辨证方法相辅运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 …… 余下全文

篇三 :温病心得

《温病心得》第五讲:温邪在卫、火郁当发

下边丙讲就是第五了。第五,那么“温邪在卫.?”啊,那么我说你们记一记得了,下回嘛我们再写在黑板上。

“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温邪在卫”,告诉你“温邪在卫”的时候,“当以疏卫为主”,应当用疏卫,要记住了,不能解表,要“疏卫为主”。

“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治疗方法是这样,要“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就是说温邪在卫分的时候,一定用疏卫,决不许解表。干什么“疏卫”昵?就是“宣其阳”,把它的阳气要宣通开。要“开其郁”,把“郁”要开开。“佐以清热”,用一些个,用点儿清热药以宣阳为主,以开郁为第二,以清热为第三,佐用点儿清热。这是温邪在卫分。

下边,“热多则清,郁多则宣”。热多「}u寸候,怎么知道热多呢?舌头红了,口干了,脉数了,数得明显了,热多。那么要清,就是给它以清为主我们在临床上,总要石脉、否、色,就是客观的检查为主你有多少热,脉、舌、色看,是不是?有多少卫气不好,是有表证,部是从脉、舌、色。脱离了脉、舌、色,根本不可以瞧病,它是客观的检查。那么再返回来说,说“热多则清”,热多昵,脉必是数的多一些个,口干的多一些个,舌红的多一些个,质红,舌面上干的多一些个,这是脉、舌而色呢?热多必红一点所说的红一点,不是我们脸多红,是偏红一点,总之得是偏红因为我们懂得了,“红”小是说是多红,是小是啊?那么温热病也是红的,一看而赤,红得小能像涂的色那么红。热多要以清为主,像银花、连翘,清气药要有一点儿了,以它为主口“郁多则宣”,郁多的时候,应该用宣,用宣的法了“郁多则宣”,为什么说“郁多”呢?脉比较沉,舌头比较...不是这么干。脉昵?比较沉涩,沉的,就是宣郁小开的。所以热多清,郁多宣。

…… …… 余下全文

篇四 :温病学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200806000432 08级中医四班 姚莹 大一学习《中国医学史》时,就了解到了《温病条辨》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而《温病条辨》促使了温病学的形成。在那时候,就期待着学习者一经典课程。在本学期,终于有机会可以让我有规律的,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温病学这一经典课程。

我们学习的《温病学》教材分为: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部分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各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总论和各论互相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附篇名著选为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温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选读,对深入了解温病学理论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通过大半个学期对温病学的学习,我学习到了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以及温病学的治疗和预防。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温病学的研究对象 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有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温病的辨证是温病特色,有“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依据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特点,结

…… …… 余下全文

篇五 :温病学心得

刚刚接触的时候,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有名。学了温病学之后,才更加系统的认识了温病。

《伤寒论》并非只有伤寒,广义上也论述了温病,只是那时还是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终是沉淀在明清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吴又可著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有《温热论》,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有《温热经纬》,其中后四位又被称为温病四大家。他们都是秉承了前人的经验,参以心得,总结新的成果,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孕育发展、升华,最终自立体系。

何为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自是外感,当与四时“六淫”相关,而常见的温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温毒,戾气等。依据温病的病机演变,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阐明了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理变化以及传变规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卫分证常以辛凉解表,如桑菊饮、银翘散;气分证可清热生津,代表方有小青龙汤;营分证温邪深入营血,需清营透热如清营汤。血分证易耗血动血,用犀角地黄丸凉血散瘀等。临床辨证病多为兼杂,当以临证加减。另外卫气营血四证有深浅之别,就是叶天士所提到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有顺传和逆传之分,所以症候的相互传变也反映了预后的发展。而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倡导,“凡病温者,始在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前者更是能的说明疾病的发展与预后。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

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

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

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

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

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

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

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

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

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

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

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

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

…… …… 余下全文

篇七 :温病学习体会

温病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温病让我知道温病有别于伤寒,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早在《难经·五十八难》就有提到温病,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隶属关系,温病也狭义的伤寒是外感病中性质完全不用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经过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到了清代就有了对温病病因病机的阐述。治法上与伤寒也大不同一般用辛寒清热,苦寒泻心,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辨证上,温病重要用得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针对的作用于肺经,胆经,胸膈,少阳,阳明,少阴,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血室,原膜等特定部位,选择性的达到辨证用药。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更多的创见:致病上提出了有了季节性,病机上有容易燥化伤阴的特点,辨证重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病理传变更突出从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伤,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大体系是古人在对温病的探讨上发展形成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它的实际是气血层次之辨,“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从卫气营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的浅深,阴阳偏衰的轻重,卫气营血需横向看;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体系重点是揭示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三焦辨证需纵看,正如《温热经纬》所说,三焦辨证是经,卫气营血是纬。对温病的辨证需要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为目,这样就可以掌握疾病的病位,发展转变,轻重缓急等等,只有两个辨证体系结合才能对温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学习温病的体会

学习温病学的体会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医学的中医学生。承认着每天对着枯燥的课本的无聊,也知道所谓先死后活的道理。学习温病的体会,我想这不该是论文吧。但是话又说回来,两年多了,我自己也会发现温病学是笔记记得最多最认真的。

首先,说说温病吧。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燥化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从概念上讲,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范围,包括温病的病因、症候及性质。如果单单只是把课本翻到这里,那只能说还差的很远。我在学温病学之前认为它仅仅是伤寒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区分与病因上的不同,应该没有很多症候类型,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起码背起来会很传统化。但是当讲到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温病学不再是自己想象中那般简单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体会——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后的温病学不仅有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把中医外感热病的诊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温病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论,指导其诊治。例如对四时温病与瘟疫的概念、温病与伤寒的统一、新感与伏气的争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区分等。突然想到同时所学习的伤寒。不管怎么讲,这两门学科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很简单的伤寒的阳经腑证就相当于瘟病的气分证,由此我们在区分其不同的时候还得有效的联系。这让我觉得很麻脑,不是说不喜欢联想到,必须得承认联想学习会让你更好的记住其相同和不同点,而是因为伤寒和温病两门课程在太多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观点。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体会——在学习温病的时候,请尽量忘记伤寒。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