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生命的启迪

——读《论持久战》有感

我一直都很仰慕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近日,读了一下他的《论持久战》,在佩服他的智慧之余,也感觉到自己在他的字里行间中学到了许多的东西,让自己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

他的文字很朴实,但是,在朴实之中,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语言的魅力。在抗日战争初期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由于中国的实力与日本侵略军的实力有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出现了“亡国论”,消极的情绪在国民中蔓延着,毛泽东主席在总结几个月的抗战经验的时候,评判了这种言论和另一种“速胜论”,同时,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当前局势,逐一说明了抗日战争中两个国家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得出了中国必胜的结论,但是也说明了,在此之前,抗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判断具体的时间。

本文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实力,人口,经济实力,消耗等各个方面的对比,说明我们国家的正义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帝国主义的优势将逐渐减小,中国人民的优势将会变大,正是这种逆转,证明了中国必胜。

虽然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了,但是我觉得,《论持久战》依然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分析的能力,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为了驳“亡国论”者,详细的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最后在大量事实的支持之下,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 产 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全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第一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也正是抗战一年后,中国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并否定两种错误的观点:“失败主义的亡国论”,“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然后根据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争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

作为问题的根据,作者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然后分别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又进一步讨论了“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学号:20xx313706

姓名:魏德龙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军事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

一。文章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速胜论”、“亡国论”等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篇无论是军事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借鉴意义的文章。本文主要阐述了《论持久战》于今日之意义,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论。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xx年x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xx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1

共公政策——读书心得

题目: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姓名: 徐妮妮

院系: 政法学院

班级: 09公管

学号: 2009020690

联系方式: 152xxxxxxxx

20xx年12月19日

于博学楼A区513室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2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在《论持久战》发表73周年之际,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的阅读了此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并就其中的部分观点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写下了这篇读书心得,现拿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一下。

一、书名:《论持久战》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持久战》读后感

所读书目: 《论持久战》节选

《论持久战》读后感

一九三八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泽东通过分析当时的国情,无数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次实地的实践提出了持久战,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点明了抗日的正确方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鼓舞了人们的抗日信心与决心。

在分析抗日要通过持久作战方略问题根据部分,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 产 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一次印刷 407-484页

19xx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演讲《论持久战》。在这期间,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总结了抗日战争10个月的经验,进一步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把持久战的思想更加理论系统化。

寒假期间,有幸能品读这一伟大的著作。在这里,我把自己对《论持久战》浅薄理解和感悟以书面形式表露一下。

《论持久战》诞生前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余音尚未平息,日军发动旨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日军的猖狂推进,动摇了一些人当初“抗战到底”的信心,一时间,“日本不可战胜,抵抗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当然, “速胜论”是表面急切、而实际缺少佐证、缺乏力量抗衡的另一种声音。战与不可战、亡与不会亡之间,也有人提出“持久战”。然而,“持久”到何年何月,延宕到哪天哪时?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面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天下熙熙,谁能作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判断?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身居延安的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文——《论持久战》。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 …… 余下全文

篇七 :毛泽东《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毛泽东<<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读完这篇文章,真的感觉为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xx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xx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