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临济禅师语录讲话

临济禅师语录讲话

惟觉撰述

心印笔记

〇 语录

只拟求佛,佛是名句,你还识驰求底么?三世十方佛祖出来,也只为求法,如今参学道流也只为求法,得法始了,未得法依前轮回五道。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人信不及,便乃认名认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悬殊。

昔义:

①轮回五道:佛教将宇宙分成三界六道,若取舍宇宙万有诸法为实有,则随其取舍造作之业于三界六道中升沈轮转。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而只言五道,系省言阿修罗道,因阿修罗道摄于天、人、畜生、地狱、饿鬼诸趣之中。亦有言饿鬼道与地狱道众生无福报,阿修罗道众生有福报,故阿修罗道不摄饿鬼、地狱二道,只摄在天、人、畜生三趣中。

译文:

你只想求佛,但佛只不过是个名句,你还认得追逐求取的是甚么?三世十方佛租出世,也只为求明法旨,现在参学的道流也是只为求明法旨,悟得法旨才能了断大事,没有悟得法旨依前轮回五道中。甚么是法?法就是指心法,心法没有佃形象,通达贯彻十方法界,目前现用的都不离心法。一般人自信不到,于是认这名字认那言句,朝向文字言句中求取佛法,意度商量佛法圣境,则与真实法旨就如天地那般的遥隔。 讲话: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

作者:杨曾文 文章来源:国学网 点击数:151 更新时间:2012-7-10

唐末五代是中国禅宗的五宗形成与初传期。在禅门五宗当中,唯有临济宗发源于北方,其它四宗皆形成于江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766)的传记资料较少,要了解他在河北传法的情况必须对现存有限的文献记载作细致的考察。现仅将笔者的考察结果介绍给诸位学者,希望得到诸位的指教。

一、河朔三镇和临济宗发源地镇州

在唐末五代先后形成的禅宗五个宗派中,临济宗发源地在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市;沩仰宗的发源地和传法中心在现在湖南省宁乡县、江西省宜春县;曹洞宗在江西省宜黄县、宜丰县;云门宗在广州省乳源县;法眼宗在江苏省南京市。其中只有临济宗发源于江北,其它皆发源于江南。河北省正定在唐代是著名的“河朔三镇”中的镇州的治所所在地。

唐朝在安史之乱(755-763)以后,中央集权更加衰弱,被迫承认安史部将保存地方实力,任命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为成德镇节度使,又命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镇节度使。魏博镇后来兼并了相卫,与成德、幽州二镇并称为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占据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广阔地域。三镇拥有重兵,自署文武官员,户籍不报中央,赋税也不缴朝廷。由于三镇的统治者内部的争夺和藩镇之间的兼并,到唐末时,三镇的节度使已经几度改换门庭,但三镇的拥兵割据的情况没有改变。河朔三镇和其它拥兵割据的藩镇不仅经常抗拒中央朝廷的政令,而且不断挑起反抗唐王朝的战争。

…… …… 余下全文

篇三 :J40nB486鉴堂一禅师语录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 40 册 No. B486 鉴堂一禅师语录

鉴堂和尚语录序

鉴上人者童年祝发苦志宗传启当业之鼓钟津梁龙象阐治平之棒喝印证薪灯满布黄金两建祇园之盛群荐白足还经耆腊之年别所称申流砥柱末代津梁者也予曾入白社之交夙聆青州之论触处皆成妙谛磕着便是针锋虽未尽识微机抑亦略觐大意涅槃数载法嗣多人辑其语言文字将欲寿诸梨枣纪夫功德训诲谆属弁以秕糠此固浮屠报本之心实浃尘外契投之意上堂法语足征当下钳锤示众小参尤见性天诀窍抹清风披明月咏歌无意总文章聚顽石散天花偈颂忘机皆纵夺自惭门外汉难通五觉渊微应有个中人推作三乘法栋。

康熙戊子闰三月屏山杜允贞子醇氏撰

鉴堂一禅师语录目次序上堂秉拂示众小参佛事偈颂

鉴堂一禅师语录

嗣法参学门人明(满慧)等录

住常乐禅寺

康熙三十五年佛诞师受忠州合郡文武官宰绅衿四众等请开堂拈启云银笺洛阳贵管城翰墨香维那试宣出无用再思量宣毕喝一喝云宝座轩昂威风凛冽踏过报化佛头一任诸人扪摸遂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枝培界海叶荫索诃爇向炉中奉祝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皇后齐年太子千秋伏愿万方乐利人人快睹尧天四海欢腾个个欣瞻舜日此瓣香肱股联芳凤麟班济爇向炉中敬为满朝文武合国公卿本郡宰官绅衿檀越伏愿诚通帝座光映祇林常为觉海金汤永作擎天柱础此瓣香播植威音前覆育空劫外爇向炉中供养传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

十首著名悟道禅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

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

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阴《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808),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

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土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752-839),唐代僧。湖北襄阳人。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 …… 余下全文

篇五 :禅宗语录注解

第201条 棒头取证,撤土撒沙;喝下承当,承虚接响;向上向下,转更颟顸1;说妙谈玄,和泥合水。这一片田地,分付2来多时也。平白欺人,尽大地撮3来,如粟米粒大。掉棒打月,佛祖凡圣拈向一边,总不依倚时如何?红霞穿碧海,百日绕须弥。(宋·圆悟克勤禅师江苏崇宁上堂)

【注释】

1〔颟顸(mān hān蛮憨)〕糊涂而马虎。

2〔分付〕交给、分别付与。

3〔撮(cuō搓)〕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

【提要】

棒头取证,撤土撒沙;喝下承当,承虚接响;向上向下,转更颟顸;说妙谈玄,和泥合水。这一片田地,交付来多时。平白无故欺人,尽大地聚起,如粟米粒大。掉棒打月,将佛祖凡圣拈向一边,总不依赖倚仗时如何?红霞穿碧海,百日绕须弥。

第209条

诣祖问道,祖曰︰“提刑1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仔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2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麽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3!”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

随着北宋中叶后禅悦之风的盛行,文化整合思潮的出现,宋代士大夫观照世界的审美眼光大为改变,传统的主要受儒家、道家影响的文论话语已不能完全传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同时,由于宋诗创作中佛教的思想资源、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的不断渗入,特别是宋人受参禅启示而对诗歌文本的重新认识,使得很多传统文论话语在解释新的文学现象时都未免显得方枘圆凿。宋代诗学极需要与“法眼”相对应的一套新的文论话语,来填补传统文论话语的不足,于是大量的禅宗术语被引进诗学,形成了宋诗学“以禅喻诗”的鲜明特色。下面仅就宋诗论中常见的禅宗术语的原始出处、理论内涵以及与禅门宗派的关系,试作一一说明。

1. 反常合道。惠洪《冷斋夜话》卷五《柳诗有奇趣》条引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这是评价柳宗元的《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去掉结尾两句,这首诗的“奇趣”在哪里呢?试为解释之:烟消日出本当为渔翁形象出现之时,却曰“不见人”,此乃“反常”;然而,青山绿水中传来欸乃摇橹之声,暗示渔翁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此乃“合道”。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另可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反常合道”这一术语在诗论中的首次出现。《易·屯》象曰:“十年乃字,反常。”谓女子十年乃孕违反常道。《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曰:“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经”即“常”义。又《易·系辞下》曰:“巽以行权。”韩康伯注:“权,反经而合道。”古人认为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反经合道为权。尽管“反常合道”的思想出现很早,但作为固定的语言搭配或术语,它却常常出现在禅宗语录中,如《汝州叶县广教省禅师语录》:“问:‘如何是论顿不留朕迹?’师云:‘日午打三更,石人侧耳听。’云:‘如何是语渐返常而合道?’师云:‘问处分明,觌面相呈。’”1[1]又《舒州法华山举和尚语要》:“上堂云:‘语渐也,返常合道;论顿也,不留朕迹。直饶论其顿,返其常,是抑而为之。’”2[2] 而“论顿”、“语渐”两句,最早当出自唐释飞锡所作南阳慧忠国师碑文3[3]。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九《唐均州武当山慧忠传》也称其“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可见“返(反)常合道”是禅宗最常见的话头之一。苏轼借此宗门语来说明诗歌的创作原则。“反常合道”就是超乎常规,合乎常理。诗歌不同于历史、哲学著作之处,就在于它的虚构性、想象性以及非逻辑性,表面上似乎违背生活常规,而实质上更深刻地体现出人的存在的真实。尤其是诗歌的语言,常采用一种“矛盾语言”,更是在自相矛盾的叙述中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真实”。在这一点上,禅宗语言和诗歌语言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前引叶县归省禅师的“日午打三更,石人侧耳听”就是典型的矛盾语言。可见“反常合道”这一宗门语引进诗论,有得于宋人对诗歌与禅宗本质的新认识。 1[1] 《古尊宿语录》卷二三《汝州叶县广教省禅师语录》。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

大名成语典故

当头棒喝

临济(禅)宗(大名兴化寺为临济宗祖庭)大师们在接引初学弟子时,不会得到明确的解答,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后常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五家宗旨纂要》载:‘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临济宗始祖义玄禅师受黄檗之影响,有所谓四喝八棒。八棒,即:(一)触令支玄棒,为罚棒。(二)接机从正棒,为从正之棒。(三)靠玄伤正棒,为罚棒。(四)印顺宗旨棒,即印证来机,为赏棒。(五)取验虚实棒,即一见便打,试学人修行之虚实,无关赏罚。(六)盲加瞎棒,即盲目乱打,此为宗师之过。(七)苦责愚痴棒,与前者相反,乃苦责学人。(八)扫除凡圣棒,为至高之正棒。四喝,即:(一)一喝如金刚宝剑,有斩除情解之作用。(二)一喝如踞地狮子,有喝阻情解之作用。

(三)一喝如探竿影草,有勘验学人之作用。(四)一喝不作一喝用,有不敢触讳之作用。

梅开二度

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梅开二度”源于小说《二度梅》,清初惜阴堂主人编辑、天花主人编次。《二度梅》述唐肃宗时历城县梅良玉全家遭人陷害,梅良玉逃至扬州为陈日升收留为仆。一日,陈见园中盛开之梅被风雨吹落,由此想到好友梅家无辜被害,万念俱灰,欲出家为僧,家人劝阻,陈言除非梅开二度,才可息出家之念。良玉感念万端,夜间作文祝告上苍,为陈女杏元发现。次日果然梅开二度,杏元告诸老父,陈遂以杏元许配良玉。朝廷与番邦议和,卢杞以杏元美,命杏元和亲,由良玉与杏元之弟春主护送。在邯郸之“重台”,杏元在与良玉泣别后跳崖自杀,良玉与春生逃走。杏元为神所救,化名江月英,被大名府御史邹伯符收为义女,与邹女云英感情甚笃。良玉化名穆云,由冯乐天荐与大名府邹伯符,邹爱其才,令其往大名府家中,以“穆荣”之名,入籍大名府。良玉当年高中了大名府科场案首。梅陈二人终于在大名府再次相逢,后邹夫人以云英和杏元二女同许良玉。后良玉以穆云名得中状元,唐帝查明卢杞陷害忠良真相,下旨法办,梅、陈二家团圆。 京剧、越剧均改编了此戏。

…… …… 余下全文

篇八 :正定临济寺

临济寺

简介

正定临济寺

临济寺风貌

禅宗为达摩所创,他在少林嵩山虚空了千万年的幽邃古洞里,九年面壁,自静自观,使西天佛法大意和中土文化嫁接,从而开创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禅宗。待到六祖慧能后,禅宗“一花开五叶”,形成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教派。临济门庭最盛,成为禅宗主流,且传至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儿孙遍天下”之誉。

正定临济寺

临济寺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唐代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县>人。为探求佛教真谛,云游天下、参学诸家。不仅

将江南广为流行的禅宗传播到北国,而且以北方人豪迈勇猛的气质,阐发禅宗新义,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义玄禅师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喝八棒”等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众,遂成一宗,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义玄禅师的语录被编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临济寺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