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 《第七天》

新星出版社20xx年6月版

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存在于死无葬生之地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 创世纪》

主人公,男,杨飞,41岁,已死。其养父,杨金彪,已死。其前妻,李青,已死。其好友及邻居,已死。

第一天,生命的逝去。杨飞的灵魂游荡在人间,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看到家门口贴着通知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带上预约号“A3”,前往殡仪馆。

殡仪馆,分为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

分别对应着普通人、有钱人和有权人。

分别陈设着塑料白椅、高档沙发、豪华套房。

分别享有着几百元的骨灰盒和几百元的寿衣和死无葬身之地、几万元的骨灰盒和几万元的寿衣和高端洋气的墓地、价值连城的骨灰盒和价值连城的寿衣和永垂不朽的墓地。

普通人默默低语,走向国产焚尸炉,有钱人大声喧哗,走向进口焚尸炉,有权人昂首挺胸,不需要焚尸。他们需要政府维系着自己是因公事劳碌而死的谎言,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流传千古。

杨飞就是没有墓地的普通人。没有墓地,去向何方?

就这样,他从殡仪馆茫然地走出,继续游荡。

第二天,婚姻。前妻李青,白富美,深受上级赏识,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应酬场合。但她很是清高,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一无所有老实巴交的屌丝杨飞,心甘情愿地照顾双方父母,死心塌地跟在杨飞身边两年多,正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她心中的野心被一个海归博士给点燃,她一边不断欺骗自己一边填平欲壑,却还是带着愧疚离了婚。

…… …… 余下全文

篇二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网上的版本:

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 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

…… …… 余下全文

篇三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书里写了七天,在每一天都讲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并没有在怎么关联起来,这就让这本小说几乎成了一个短篇小说集,如果说有什么关联的话,就是它们所叙述的情感都是关于绝望。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从各个角度走向绝望。走向最后的“死无葬身之地”。余华的之前任何一个小说从来没写这么碎过,其他的书里讲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或者某个年龄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着连续的情感,一点点来渐入佳境,一点点苍老和绝望,情绪是深沉的感伤。到了这里却多是充满了短暂而猛烈的情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悲剧来表达的,被贫穷逼死的女人,被不公正逼死的男人,叙述手法的改变我认为是改变得很糟糕。变得肤浅多了,也刻意多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那些存在于苦难事件里的人的尊严,而不是只存在于愤怒和冷冰冰的数字以及迅速被遗忘和消遣的热点中。这是体制里的其他小说家和媒体所没有能力去表达的。

小说里也批评了官员和体制,但是仅限于描述了出来和对于官员和社会道德败坏的嘲讽而已。至于深层原因几乎没有任何碰触。既然写政治,本可以写得更好更深刻的,比如村上春树就在小说里表达得好得多得多。反正这不是该对于小说家的期待,这个就不多说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第七天有感

读《第七天》有感

《第七天》这本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作者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这本书里充斥着两个字:绝望。但显然,这些都是曾经发生在社会中的真事,只不过这样极端的例子社会还是较少的,但却的的确确让人觉得荒诞。“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或许这个社会,正像这部小说描绘的那样,正在走向一场盛大的死亡。在道德底线沦丧的背后,我们感动地看到,正是这一群死无葬身之地的平凡人,坚守着人间里最后一片净土。

荒诞的现实必然会令人嗟叹不已。我们就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些可爱的灵魂,正在引领着我们,在这出戏里上演更多幕喜剧。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读《第七天》感

再读余华的《第七天》,依然热泪盈眶。

书中以我(杨飞)死后还魂,行尸走肉,穿梭阴阳,追忆过往,逼问现实,勾勒出一幕幕现实的死,憧憬了一幅幅期许的生,描绘了一片凄美的世外桃源,取了一个讥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但看这里有多美: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十分欣赏这个地名——死无葬身之地——哈哈,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唐朝杜甫就在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千年之后,在共 产 党带领全国广大人民努力实现小康之际,我们依然活时买不起房按不起揭安不了家,死后买不起墓地入不了土安不了身!

我国民间习俗,人死后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即所谓烧七,魂魄才会散去,方能重新投胎。第七天,恰是头七,据说这一天死去的人

回魂返家,兴许这是书名第七天的由来。又或许上帝造人从死到生用了七天,书中的我从生到死也恰好行尸走肉了七天,似乎还给了上帝,隐约中有点生不如死的味道。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如果说学校教我们的知识是枝干与叶芽的话,那么,开学第一课,教我们的就是如何伸展好根系,一边涉猎更多的养分,稳好根基与生长方向。

梦想,无疑就是这样一类东西,正如圣经上说,信心就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梦想也如此,至少,我们对未来不再迷茫,至少,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挫折只能是踏板,困难的高墙只能让我们站的更高,看得更远。 有梦想就有动力。

我惊异于付丽娟的跳伞梦,更令我叹服的是她对这个梦想所付出的努力,才14岁的少年啊,正是我们上初中的年龄,享受不到同龄人打游戏,成群结队出游的乐趣,也享受不到徜徉在书海的闲适。要训练,整天的训练,累了也不能停下。是什么给了她如此的毅力,是什么让她把青春堵在了飞翔上,是梦想,只能是梦想,有梦,就有远方。 梦想,需要坚持。

廖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本应该在地震的阴影中过完一生的他她,凭着梦想,并为之坚持,让舞蹈,在她的身上焕发除了另一种光辉。可以说。苦难打垮了她,但没有彻底打败她,是梦想,把他拉出了泥潭。她站起来了!困难给她披上了一件彩衣,我们说,梦想,造就了她。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第七天》有感

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世界

——读《第七天》有感

焦博龙 喇叭沟门卫生院 健康教育

有很多人都读过他的书,《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就是余华,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多以批判为主。说实话,我一直认为批判某件事物的对与错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常常不能站在这件事物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而一个作家,他作品中的批判往往会引导读者有一些对或不对的价值观产生。所以当一个‘批判作家’,确实很难。 读《第七天》这本书,除了是对余华写作风格的偏爱,也源于《第七天》封面上的两句话: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于是看着看着,《第七天》把我带进了一个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世界。

浓雾弥漫之时,他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他问什么回去那个地方?因为,他死了。是天灾?是车祸?是他杀?可能是自杀吧。他为什么不好好的活着,享受这人世间的灯红酒绿?我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他不活着的理由,于是继续读下去。看看死人,如何赴死。 死人去殡仪馆火化居然要排队。

主人公杨飞,他没想到自己就这么死了。在一个喧闹的

城市里,孤独的自己连一件殓衣也没有。没办法他只能穿上衣橱里那件绣着‘李青’两个字的睡衣。这是一个女人的名字。一个为求自己‘发展’甩了他,他还心甘情愿爱着的一个女人的名字。可如今,她又在哪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