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人们总会认为哲学是个晦涩难懂的概念,但是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我却真切地体会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

在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或是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儒家、道家的很多学问思想,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比如《论语》中的许多道理,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无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态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处事方法,亦或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提到的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都为我们的人生指引了道路。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受那一时期的影响。

当然,冯先生提到的不只是《论语》,也不只是儒法道三家的理论,他按照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将各个时期的哲学脉络编制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

书中关于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说,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于是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发展商业奠定下了基础。也因为他们是商人的缘故,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识到不同民族的人,于是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不断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为了使货物更加畅销,沿海国家不断地改革创新,作为其中之一的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我想,世间万物必有其自然的因果规律。海洋国家因为沿海,所以发展商业。因为发展商业,所以发明数学,所以发动工业革命。这一连串的过程都应该归功与哲学。同样的,中国人过去是农,思想较为落后,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动工业革命,没有率先进入工业化的现代世界。中国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也传入世界各国。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归于纯朴自然,很容易满足,因为农的生活方式就是顺乎自然的。中国人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当其他的国家逐渐开始兴起发达,中国人才开始觉醒,开始追赶。我想,是哲学让人类拥有了缜密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成就了繁荣的今天。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注重以纯理性的客观态度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和以信神的主观态度看待人生的宗教世界观。而中国貌似既不想认识世界也不想让神完全统治自己,侧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主体来看待宇宙和人生的本质的直觉智慧。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超越精神的不同,主客观对立与天人合一----宇宙态度的不同,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不同---思辨方法的不同

具体来讲,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人的价值和归宿的问题—西方归于外在的人格化的上帝,中国则以理性的精神反思宇宙人生,超越内在的心源,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西方将主客分开,人和宇宙处于对立的两极。而中国哲学中,主导的思路是天人合一。儒家孟子讲天道与人性相同,养浩然之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齐物、逍遥,天地与我同生,与我合一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佛家也是如此。

正的方法指的是在哲学中清晰表达一切对象,因此西方哲学逻辑体系完整,概念明确。而中国哲学认为最高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说明的,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佛家的不可说,及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德境界,都是一种体验和境界,是不能言说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有感

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杨乐新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龙井市第四中学 杨乐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做为一名语文教员,应养成读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掌握新知识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假期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受益颇深。因为在很多时候,哲学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一种专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中国哲学简史》则在见证中国历代哲学派别之间精神通融的同时,将中国哲学做了推广普及。让我们在向古代先贤学习的同时反思自己。他使我认识到哲学不仅是人类精神的无限向往,而且确有其应用价值。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还记得高中那会儿上中国近现代史课,学到西方人一次次侵略我们的国土,一次次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心中难免很悲凉。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有西方列强的欺辱践踏百般蹂躏。

…… …… 余下全文

篇六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

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但在这儿我不想单论某一家,或某一学派给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们的整体,来自它们组合起来的中国哲学。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儒家并非宗教,孔子只是一个圣人,而非神。这使我想到了西方的中世纪,使我想到了基督教,使我想到了被神性化的耶稣。再深入思考,我发现中国宗教构成模式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似乎又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即中国本土文化的流逝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我试图以探本求源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思考解决之道。基于这一想法,我在这儿甘冒离题的危险将它写出来,也算是我对时局的关注。

中国和西方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构成的不同

西方“宗教”一词(Religion)来源于拉丁文,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不同的意思。罗马修辞学家拉克汤提乌斯在《神圣制度》中和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数量》中将它理解为Religare,意为“结合,合并”指神、人的结合,其动词形式是Religere,原意为:“重复读,反复读”(指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而中国原先是没有“宗教”一说的,古代中国“教”为教化,教育,学说之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宗”有祖先,宗族,本源,派别之意。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从一开始对宗教就有不同的理解。西方“宗教”从一开始就已有了现在宗教的一般意义,即是神与人的结合,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而在中国,佛教传入之前(即东汉以前),中国的各个教派,不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道家,他们都不存在什么神与人的关系,比如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它们都是对人与社会,人自身的修养的探索。这一阶段与古希腊时期很像,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对神的态度。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而古希腊文学,艺术的源头却是神话。古希腊最早的著作均带有神话色彩,从《荷马史诗》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均成就于神话所带来的无限灵感。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深受出世和入世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哲学,文化的主线之一。中国有神,但是并不强调神,因为描写神的书籍不多。不谈后来佛教中传入的菩萨,罗汉等神祗,我所能记得的中国的神仅是伏羲、女娲之类,比起西方名目众多的神这已算是少得可怜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绍的‘周朝前期官、师不分的制度解体后’,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样各种文化和艺术就在民间流传开来。此类例证在文章后面还有很多。三、此书全面介绍了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史的人很有帮助。所以笔者大胆地认为此书的名字还可以换成《中国文化史》。

以下是笔者在读此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是智者。他们固然有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但是他们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学层面上超道德价值。

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我同时想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总是提到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含蓄。中国人在说话时讲究含蓄,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会回答“吃了”;中国人在做事时讲究含蓄,当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时,他宁愿天天饱受相思之苦,也不会对人家姑娘表白,最后当这个小伙子追到这个姑娘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姑娘也喜欢他,也暗恋了他很久;同样,中国人在进行艺术创作和写作时也讲究含蓄,我们在欣赏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时,总是觉得一览无余的东西不值得驻足,但是赋予含蓄意味,耐人寻味的东西总想停下来细细体会一番。这里面有一丝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奥妙。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生科12 120414306 任逸飞

哲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位学习哲学的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自人类的文明形成之后,有一部分人就在思考着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自然的问题,但其本质上还是回归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自身发展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我们称这一部分人为思想者或者说就是哲学家。

翻开《国哲学简史》的目录,我们会看到很多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章节。中国的历史悠久,其哲学也形成了不同派别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哲学是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比如秦代周一统天下时就采用了阴阳家的理论,认为以水德王的秦朝取代了以火德王的周朝是“奉天承运”,从而解释了其政权的合法性。又比如自汉代后历代统治者大都采取儒学为正统思想,认为君王就像北极星一样,应该得到万民的拥护。同时也宣扬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从而维护了封建大一统的统治。哲学的另外一部分则是让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谋求出路,或者说是谋求一种心灵上的平静。

儒学为我们为人处事树立了一个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关于“忠”和“恕”的思想。认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别人和自己,这就是实践“仁”的简单的方法。同时,儒学又告述我们“知天命”,但这并不是消极地去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认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只要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行了,成败与否在所不计。因为各种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的配合,而这一点不是人自身可以控制的。所以说,了解了天命便再无失败可言,便能常保快乐,便能利于不败之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