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高淳阳小 孔菊花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 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儿童还要解放吗?”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幸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无忧无虑,幸福快乐。但当你读了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一书后,就会知道何为“解放儿童”,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同时你也会被他的真诚和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所打动,在书中他借鉴卢梭、蒙台梭利、维果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地阐述自己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良书。 书中主要分为三篇:第一篇“走出儿童教育地误区”,第二篇“本能、潜意识和儿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 解放儿童”。我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刘博士主要论述了自己对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从开始谈“三寸金莲”到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担忧,因此,他也大胆地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也写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到百草园的乐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做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这个观点来审慎我们的工作,还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还幼儿绝妙鲜明的彩色世界,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夏夜天气仍很闷热,窗外还传来阵阵空调主机的声音。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阅读的感觉。我拿出《解放儿童》阅读着、思考着。

初看文章,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儿童教育的不满及批判。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太偏激、太悲观了?我作为一线教师,我所看到的幼儿教育正在欣欣向荣: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指导着大家转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倡导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

而后,在和同行们的交流中,“你能保证其他地区、幼儿园也个个向你们省级示范园一样吗?”同行的话让我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专权: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想到家长们带孩子学识字,学珠心算??我们的一片好心其实是歪曲了教育的初衷,而有点极端了,有许多家长是否和我们一样呢?甚至更过之?想到还有些孩子不堪学习的压力而放弃生命,我忽然理解作者的苦心了:作者在用自己夸张的“呐喊”,深切的希望教育不异化,而能端正观念,遵守生命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引领孩子在体验自然的快乐中成长。

于是,又细细拜读,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思:

观念一: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 从古代的三寸金莲到读《三书五经》,从现代的超前教育到神童的出现,拔苗助长磨灭了儿童的天性。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的成长需要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他们的天性、能力的正常的生长有一定的程序。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我们对儿童一点也不理解: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迷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是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解放儿童 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读 书 报 告

报告主题:尊崇天性,解放儿童

结合本人读书情况,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读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几个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一部分:目前儿童教育的误区

主要表现有:

(一)超前教育

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谈到“东方文化中经典的成才故事是,3岁识字,5岁能诗,12岁做宰相。而西方文化关于儿童成才的经典故事则是,爱因斯坦四五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毕加索十几岁了还不懂加减乘除。(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文化。中国人也讲‘贵人语迟’,西方也出现过‘神童’威特的故事)慢有慢的好处,快未必佳。”(我)从刘晓东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东方推崇的是“超前教育”,自古以来神童总是大家争相吹捧的榜样。而西方,很少提倡超前教育,他们更为尊重儿童,让儿童比较自然地发展,并不会强行的让儿童变成所谓的“神童”。也许诺贝尔奖较多的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神童比较少吧。相比较而言,我们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一个劲的拉着孩子向前跑,结果让孩子错过了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是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 1、刘晓东认为超前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前识字。超前识字的文化根源有:识字崇拜;“神童”崇拜;政府决策。他列举了人们崇拜“神童”的现象,自古有之。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篇一: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每次彭彭都会推荐好书这次也不例外,能够和一群快乐妈妈们在一起聊读书感更是一大趣事。《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两本书又带给我了一些启示。上次读书会后老公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希望你们做的这些事不仅仅只是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要打动别人的心”。其实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更在意的是看见自己,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每次我会很认真的去“悟”书,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书只有两个部分13章节,如果是泛读可能一天时间就能看完,而对于我这样喜欢边看边注解边联系实际的家长来说就需要三个星期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原来那些沟通的语言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第一次接触那些语言是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那本书,当时它带给我至少是视觉上有一种和心接近的育儿技巧,但是因为是带着技巧的语言我会觉得很难运用,总是不知不觉走回老路上,自从一年前参加了书中类似的父母学习后,我开始了系统的接触育儿教育,时尚的说法是“自我成长”课。在学习中我们会有意识的练习书中的沟通方式,去感受我们平时说给孩子听的语言中孩子会感受到的信息。我们发现有时候我们会挖苦孩子、诱惑孩子、抱怨孩子、欺骗孩子、讽刺孩子、最多的是指责孩子。我们还发现孩子发生状况首先不能淡定的是我们家长,我们爱面子有时候会虚荣心作怪,我们不愿看见孩子哭泣受委屈,我们甚至不敢去面对孩子的痛苦。《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说“人生苦难重重”;古人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说“孩子你的情绪让我知道,我会用心去感受你”。

…… …… 余下全文

篇六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刚做母亲时,曾读过几本关于幼儿启蒙教育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对于玛利亚·蒙台梭利这位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我并不感觉陌生。《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另一力作,是作者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着力探索之后,进行的客观而理性的分析。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侧重于指导父母与教师如何“做”的角度不同,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生长的身心特征,所引用的一个个极其细微的事例,不经意间就让我回想起,女儿成长过程中许多忽略过去的现象或片段,不禁由衷地敬佩蒙女士——必是怀着朴素而虔诚的信仰,致力于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研究;必是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从成人世界往儿童世界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文中诸多观点,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如:

“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去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 …… 余下全文

篇七 :尊重孩子 解放孩子

尊重孩子 解放孩子

——《解放孩子,给儿童自由成长的力量》读后感

丁家幼儿园 陈红岩

当我坐下来静静品味这本书时,发现文字中的哲理深憾人心,感受到书中文字与自己思想上的“碰撞”与触动,心里为书叫好,也震撼于作者的博学,踏实的研究,感谢他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读书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能“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学校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陶行知老先生明确指出教育要做到“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二、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防守让幼儿去“做”和“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的经验。

…… …… 余下全文

篇八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一: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 。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 成人中立的特征” 。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