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李斯列传有感

读李斯列传有感

李斯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读过《史记》后,我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

李斯从一个平民直到成为中国第一个皇朝的丞相,自有他过人之处。他有的他的人生哲学。他说: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他觉得一个人地位低又贫穷,是很悲哀的事。很多人视富贵如浮云,不是他真看不上富贵,而是他能力达不到而已。这话说得尖锐,也有部分道理。然而把人生目标仅设定在荣华富贵上,也是他最终结局凄惨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年轻的时候。他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作为还是没作为,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由此受到启发,来到秦国。没错,对于李斯来说,秦国的确是展示自我的一个超级平台,他努力提高自身阶级等级也不失为有志之举。不过正是他的老鼠哲学根本影响了他的人生。

首先,我认为他的部分思想是正确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使自己处在有利位置和环境,用现在的话说要有一个能发挥、能展现的平台。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史记·李斯列传》有感

读《李斯列传》有感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九)班 龚政铎

惜哉!李斯。有李斯之才而不以荣名终,皆因少时理想之狭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斯作为郡中一名小公务员,看到厕中、仓中鼠之生活天壤之别,于是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由此而得出“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遂一生为“重爵禄”所困。

昔者,李斯为秦强而西入秦事秦王,亦可谓识时务者,顺历史潮流而动。斯出计离间六国君臣,谏止由韩人郑国间秦而起的逐客令,广纳人才,尽忠王上,“二十馀年,竟并天下”。

国既定而斯力主废分封、立郡县,尊皇帝,夷郡县城,销其兵刃,遂定政制。 国定而政制建,李斯又主张除百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创小篆、隶书;平斗斛度量,收铸币权于中央,便利经贸交流;筑驰道,沟通四方,加强联系。每一项都是功在当代而对后两千年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此,李斯已可谓千古功臣了,然而他并未功成身退,观其行,皆在“重爵禄”三字。

始皇崩,赵高说服胡亥篡位,又欲与丞相斯同谋。“汤武杀主”、“卫君杀父”这样的例子与赵高的行为并无共通之处,而李斯亦未动心。当赵高言及“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李斯就头脑发昏了,曲意顺从。忤逆之行就,已为不忠。胡亥登基,赵高掌权,李斯反欲谏。谏阻不成,反阿意上书,助胡亥为暴政,劝君王为“督责”,滥施严刑酷法,“税民深者为明吏”,“ 刑者相半于道”。知秦由暴政而亡,暴政由赵高挟持李斯,教胡亥不学无术、为所欲为而所共筑。掌废立,严督责,已为大不忠,却又上书昏主,欲谏而显忠,何可得哉?失大忠而得小忠,本末不分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楚才秦用-李斯传》有感

李斯师从荀况,学习儒家经典,与韩非子为同门师兄弟。李斯外儒而内法,帮助嬴政统一六国后基本放弃以仁治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来治理秦国。

李斯作为丞相位极人臣,他的儿子娶的尽是秦公主,女儿嫁的尽是秦公子,与秦始皇做儿女亲家,让他和秦始皇的关系更为牢固,始皇每次东巡都有李斯陪同,更加体现了始皇对李斯的重视。李斯也曾衣锦还乡,带着始皇赏赐的金银珠宝,与千乘车骑,浩浩荡荡回到故乡楚国。但是他并没有受到欢迎,楚国老者指责李斯帮助秦国攻打楚国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因此李斯在故乡不受待见,所以只与楚国的亲人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十几天就返回咸阳。 如果嬴政没有痴迷长生不老,李斯不害怕地位不保,敢于进谏。或许秦国可以有更长的寿命,但是历史就是让读者从充满好奇到咬牙切齿的一个过程,你或许会感慨他们的愚笨,或许会赞赏他们的聪明才智。但这一切都只是或许,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历史使命,或反面,或正面。

当李斯在沙丘宫被赵高蛊惑决定参加矫诏密谋的时候,历史就这么改变了。扶苏自刎,蒙恬被关押。之后胡亥继位,大权落到了宦官赵高手中,一场屠杀正在酝酿,大秦的大限也即将要到了。赵高先后利用胡亥杀掉了蒙毅蒙恬兄弟,只可惜了如此好的将才就这么含冤而死,三十多万帝国的精英部队失去了领导而逐渐湮没历史的瀚海,蒙家三世尽忠秦国,最后却被赵高如此小人陷害而死,更加让我愤愤不平。此时的李斯已经胆小如鼠了,不可与当年的意气风发满腹雄心壮志的李斯相提并论了。他此时的做法就如同西欧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只要自己没事就好。赵高让胡亥杀害自己兄弟姐妹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胡亥愚不可及的同意了,堂堂二世皇帝与帝国丞相竟让宦官赵高玩弄股掌之间实在可悲可恨。而且更让我鄙夷李斯的是胡亥的兄弟姐妹大多是李斯的女婿与儿媳,正当他们期盼李斯能够救他们时,李斯却一声不吭,看着自己的女婿与儿媳成为刀下冤魂。李斯的逃避让赵高更加为所欲为,当赵高指鹿为马时,李斯意识到自己难逃一死。可惜聪明一世的李斯到临死才懂得什么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终,李斯被赵高诬陷有篡位之嫌,被腰斩与咸阳街头。李斯最后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牛人竟然晚节不保,实在令人深思。--“宫宇覆上苔痕,王孙做庶人,史册太多浮沉。” 此文为即兴之作,必有诸多不足,跪求诸位不吝赐教。鄙人拜谢。

…… …… 余下全文

篇四 :《伯夷列传》读后感

生命中的坚守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史记·伯夷列传》记叙了伯夷、叔齐二位孤竹国王子,相继辞让君位,逃离本国,投奔西伯;西伯死后,武王伐纣,他们认为是不义之举,进行了谏阻;随后,武王灭殷,四方归顺,他们感到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到首阳山隐居,采薇而食,悲歌明志,最终饿死的感人故事。

本篇位居“七十列传”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别于其后诸篇。其后诸篇,多是先记叙史实,再发表简要的议论,议论前冠以标志性的“太史公曰”。而本篇则先议后叙,夹议夹叙,甚至议多于叙,这算得上是《史记》列传中的特例了。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二人的极力推崇。且不论伯夷叔齐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不论历来对他们的评价上存在的分歧。在司马迁笔下,伯夷叔齐正是坚守道义、“积仁洁行”、宁折不弯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与之类似的还有好学的颜渊,他独得孔子的青睐,何以糟糠为食,寿命不长?而与之相反,像盗跖那样的暴戾之徒,却能够享尽天年。司马迁又联想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却能终身享乐;而循规蹈矩的人却屡遭灾祸。这使得司马迁陷入了矛盾和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他对所谓“天道”产生了质疑——不!不是质疑!是质问!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为什么那些善人却得不到美好的结局?《史记》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可谓是俯拾即是。譬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刚强直率、好打抱不平的灌夫,被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武安侯田蚡陷害致死的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个明证了吧!武安侯之所以能权倾一时,既不是因为显赫的军功,也不是因为卓越的才能,而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司马迁不无暗示地写道:“景帝后同母弟”、“王太后贤之”等。由此可见,没有所谓“天道”,在封建社会,个人的生死荣辱,全在于统治者的喜怒好恶之中。司马迁当然不能明白指出,但我们看他对两种人物命运的展现,不难体会到他对统治者任人唯亲、埋没贤才的愤懑和控诉。司马迁当然也无力改变,当他像灌夫一样仗义执言,而为李陵挺身辩护,难道不是“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吗?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的灾祸,只有统治者的冷酷无情。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史记-苏秦列传读后感

史记-苏秦列传读后感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师从鬼谷子,在学成出山之后,鬼谷子传与他一本《阴符经》。那时年轻的苏秦,年少气盛,急着闯荡江湖,建功立业。可是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像秦王和楚王这在当时算是明君的人物怎可能凭他一言两语的忽悠就可以谋得一官半职,在用尽盘缠后只得走路回家。

回到家中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家人,面对一家人的无视冷漠,他决心在潜心学习一年,出人头地,于是寒窗苦读《阴阳符》终于参悟出合纵连横的思想。合纵连横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所谓合纵就是一群小国联合和大国抗衡,就好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这是苏秦推崇的;而连横则是小的联合大的,以免受其他大的欺负,还可以联合着大的欺负其他小的,这是张仪的策略。

苏秦依次拜访六国进行游说,使得六国结盟,换取了十五年的和平,而最后也随着秦国的策略和解散,苏秦最后在齐国也遭人嫉妒,刺杀身亡。

苏秦能佩六国相印说明他在军事谋略上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能看清楚当前的大局,准确的把握各国的优劣势;在游说时,他假装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再对四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只说对别人的好处,加上一些激将法使得各国听信于他,实际上他的游说有一定的蒙蔽性。而他的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同样也是只得学习的,在一开始四处碰壁,不被人们接受,被家人无视,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最终出人头地。

…… …… 余下全文

篇六 :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 悲哉侠义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

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

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

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

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

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

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

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 、“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 …… 余下全文

篇八 :屈原列传读后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笔下的名句。

屈原是战国时期武王的后代,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理想破灭后,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宁可舍生取义,毅然赴死,把理想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屈原满腹经纶,官至左徒,太史公这样形容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当诸侯,王甚任之。意思就是说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治国之道,擅长于应对事物,内可以与王商量国家大事,决策千里;外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王很是信任他,由此可见屈原的才华绝非一般。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充满奇特的幻想,折射出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和心灵创痛。

纵使怀有满腹经纶,远大抱负,也抵不过楚王的昏庸无道,小人的嫉妒谗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被怀王疏远!可是屈原依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流放之际,悲痛之余,屈平只有寄愁苦于万水千山,留下千古佳作无数。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怀王因不听屈原的劝告而遇害,虽然屈原一直向怀王之子顷襄王表明自己的志向,可惜屈原没有被重用,顷襄王听信子兰的谗言,放逐原。理想破灭,奸贼当道,国家面临灭亡,屈原万念俱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