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察世界的角度----读《观看之道》有感

观察世界的角度

----读《观看之道》有感

约翰伯格的这本《观看之道》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读的很快,但是读完了之后,仔细回想,才感到这本书里所蕴含的东西,不只是它字面上描述的东西,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进一步挖掘。

为什么会关注一样东西,关注这一样东西时又是秉承这什么样的态度?约翰伯格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受知识和信仰的影响。”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实体,那么他们眼中的火的视觉含义一定与我们眼中的有所不同。可是他们对地狱的理解既同他们的灼痛体验有关,更与火焰燃烧化为灰烬的景象有关。再举一个例子,古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无论对方的相貌如何,情人看对方的眼神都必然是含情脉脉的。此刻千言万语,相互拥抱都不足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唯有眷恋缠绵,方能接近这种心情。

另外,在这本书中,约翰伯格提到“自己看待对方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得到对自己的看法。”一套唐三彩,在现当代的人眼里,可能是代表艺术,可能是代表收藏,精致的花纹,绚丽的色彩,都很讨人喜爱。可是在古人眼里,它却是祭祀的用品,代表着死亡。说起油画,我们会想到风景,想到裸女,想到圣母,想到宗教,在古代欧洲的裸像艺术中,收藏者和观赏者通常是男性,所以作画的对象往往是女性,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不平等的性别歧视,然而今天对着时代的发展,女权主义的兴起,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苏轼和黄庭坚的那个牛粪与佛的故事,你是怎样看待世界的,实际上你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观看《小官大贪》读后感

因地不真 果招迂曲

——观看《小官大贪》读后感

9月3日下午,我局组织全体同志在七楼会议室观看了廉政教育警示片《小官大贪》,影片讲述了渭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管理科原科长侯福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担保、咨询服务”为由,向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建筑单位索贿受贿,并非法敛财达5151.7万元,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的真实事例。

看完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各种思绪一直在脑海中翻滚。侯福才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曾经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开始也是兢兢业业,遵纪守法,也曾拒绝过人家送上门来的金钱。然而后来,他的思想又是经过了怎样的思虑?而使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贪婪,去吃,去拿,去卡,去要,最终不但让个人接受法律的重判,并且也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当记者问侯福才开始犯罪的原因时,侯福才以很低的声音答道:是因为自己需要购房,家庭有支出需要;同时自己手中有很大的权力,来找自己办事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自己才一步步实施犯罪计划的。他是如是所答的,也许还是如是所想的。但他有没有深层次再去想:自己真的缺钱到这种地步吗?是缺必需品还是缺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攀比欲望还是另有隐情。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看之道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观看之道》读后感

观看之道

院 系 传媒学院新闻系 专 业 广告 题 目 《观看之道》读后感 年 级 2012级 学 号 20120602000033 姓 名 刘爽

《观看之道》读后感

——12级广告 刘爽 2012060200033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种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的传播史。约翰伯格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从艺术作品呈现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入手,以意识形态来解密视觉文化,深入分析了艺术与性别、政治等的联系。 “看”包含丰富而复杂的含义,看的过程本身是开放的,不断与原有经验对比的共鸣,不断生成的体验。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在传统的审美艺术中用以感染作者,环绕在艺术作品中的灵韵在机械复制时代消失了。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不在于作品里的最终物质呈现。而在于最终被观看者所欣赏的过程之中,而欣赏与理解的活动过程中,往往“从自我出发,并最终形成一种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当下,自我与文本相互交流与补充的新的意识整体。”正因为视野融合的过程是历史性的交融与补充的过程,观赏者对艺术品解读与理解中往往受到地位,文化,品味等一整套有关艺术的旧有的看法所影响,在观看之后根据自身的观赏方式,学识或者地位品位来对作品进行一种诠释。因而在看的过程中,看的本身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内容,以作品为介质,观看者与创作这之间的交流更重于作品本身与观看者的交流。 欧洲艺术的透视法始创与文艺复兴早期,它是以观看者的目光为中心,使独一无二的眼睛成为世界万象的中心,一切都向眼睛聚拢,直至视点在远处消失,使得观赏者被认为自己就是观赏它的中心,透视法的内在矛盾在于它构建了全部的真实影像,向独一无二的观察者呈现,只能于一时一地存在,然而相机发明之后,这个矛盾逐渐显露,并且这种中心也不复存在。照相机的复制同时也使得图画的独特性消失,图画的意义增加并裂变成多重含义。大量的复制作品的出现,增加了大众整体体验审美机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残了艺术的权威性,并用新的影像语言来取代。每一幅复制的图画都已经成为论题的一部分,它与原作本来的含义毫无关系。当我们不再以怀旧的心情去观察古代的艺术,艺术品也就不再成为神圣的遗物了。但是在原作中,静谧冷凝直透画背,人们可以从中追溯画家当时挥笔作画的情景。绘画的独一无二性也受到了挑战,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现,也就是灵光消逝之时。

…… …… 余下全文

篇四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自古以来民生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物价、分配、住房、医疗等等民生热点都无时无刻的牵动着人民的心。由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来自群众、来自实践,直面群众关心的问题,聚焦社会热点,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有助于让理论走进群众,让政策走进百姓,架起党群干群桥梁。

这本书紧扣当前人们关心的住房问题、物价稳定、分配不公、就业难、教育公平、看病难、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等八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社情民意,体现了从群众中来、贴近群众的特点。贴近群众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解民忧。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全书改变了以往一些读物从理论到理论从文字到文字的模式,注重从从实际出发,用百姓看问题的视角,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阐述“怎么看”只用了一节的篇幅,而阐述“怎么办”则用了四到五节的篇幅,这样契合了百姓的所思、所忧、所盼。书中对成绩不夸大,对问题不回避,给人以一种信任感。

…… …… 余下全文

篇五 :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这本书中,内容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两会、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书中还讲了其他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在虐猫事件中,柴静提到了洛阳籍的摄影师马宏杰,他扒火车、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不少人的尊敬。。

书中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都由好几个小故事组成。我没有看过柴静的节目,所以不知道她的风格,但是我觉得她书中对镜头的描述,充满了反思,充满了对比。她是在努力回忆当时的情境,当时的心态,对比如今的情境,如今的心态,试图通过一次次的比较,找到之前没有发现的蛛丝马迹,之前忽略的细小感受。我感觉到柴静对这份记者工作的热爱,她是恨这份工作的,也是爱这份工作的,如此强烈的情绪支撑着她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险前进,冒着炮火前进。她既

…… …… 余下全文

篇六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

《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我开始见到介绍后,觉得写得不错。就从台湾地区邮购了一本,邮来一看,都是繁体字。耐着性子一页一页读过去,觉得写得很实在。现在大陆出版了简体版,读着就流畅多了。 这本书与我以前读过的关于阅读方面的书籍都不一样。阅读很重要,在许多教育书籍和教育大师的书籍中均有论述,但大多是描述性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斯蒂芬·克拉生。他提倡自由自主阅读(简称FVR)是指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要读书报告,也不用回答章节后的问题。若是不喜欢阅读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FVR是让许多人着迷的阅读方式。

这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真正的调查研究来说明自由阅读是最好的阅读方式。而且他的文章并不因为有大量认真的研究数据而让人读起来觉得枯燥。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眼光看的是否深远。方向对了,才不会原地打转,南辕北辙。

有兴趣的阅读永远是让人喜欢阅读的不竭动力。大量的阅读是快速阅读的基础,大量阅读是丰富头脑的直接途径。而这一切的来源如果是FVR式的阅读,那么阅读将是幸福的一件事情。

想象一下,改革传统课堂,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阅读,而非光做题。各科都需要阅读,各种书籍与观点互相碰撞会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从而真正将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

…… …… 余下全文

篇七 :《力量》读后感

《力量》观后感

20xx年x月x日下午,我在医院五楼办公室观看了《力量》这部爱国红色教育片,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给我留下了很多感触。

这是一首谱写在战乱年代的雄歌,这是一段书写着血泪的历史,这是一种为了前线,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精神,这是一种情操高尚的大爱无疆。抗战八年艰难险阻,沂蒙军民鱼水情深,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山是中国共 产 党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这之前,我印象中的爱国红色教育片都过于正式,在给人悲壮、雄浑之感的同时也让人感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也许是年代过于久远,时间的浪潮冲刷走了种种悲伤;也许是时代的脚步过于快速,记忆没来得急传承,红色电影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总是多多少少地打了折扣。但是《力量》却给了人与众不同的清新感, 拉近了我们与红色教育片的距离,改变了我们对红色电影的成见。 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按照上级指示,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那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

前言:

原本想系统的谈出自己的感觉,但是信马由缰习惯了的大脑实在无法罗列下思路清晰的文字,那就请允许我写下这象征眼泪和鲜血的文字,涂鸦般遍布整页纸张。请谅解。

首先,关于这个题目,我没有任何的特殊意思,包括对于现代人,对于日本的真正善良的人,对于在族人和日本人之间徘徊的人。其实,真的不知道自己内心是会很赞美还是不屑.

假期看了几部电影,但是这一部无疑是制作最恢弘,场面最宏大,剧情最震撼,演员最真实的。不是说天衣无缝,只是那段染血的历史希望你我都正视,铭记,祈祷,悔悟。所以推荐给大家。

电影分为两部《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下)·彩虹桥》。电影的创作背景是台湾“雾社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台湾成为日本“未浴皇恩的新版图”,所以日本侵略者计划了一场由南至北的大扫荡。台湾本地人已经武装抵抗接受但战败妥协,但是没有接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山区猎人顽强抵抗的历史。在如此这般外来文化侵占了赛德克族人文化时,是选择卑躬屈膝?还是选择野蛮的骄傲?!

开场即马赫坡族人的狩猎场景。这一幕里诞生了本剧的主人公莫那鲁道。他用英勇,占领了自己的猎场,并得到了被为上象征英勇的男人的图腾的权利。之后日本人开始侵入台湾山区,当地族人为了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猎场,十二个部落中有六个联合“出草”,对日本人的剥削、奴役发动了进攻。同时,马赫坡猎人与屯巴拉社道泽猎人之间的战斗展现猎人之间为了猎场的血腥之战,一个不知道自己应该是“达奇斯”还是“花岗一郎”的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