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孩子为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来看待只是学校教育及当前社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开头提出的孩子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去……

作者以大江为视角讲述了,大江小时候差点死了,醒来之后他与母亲的对话。在对话中母亲说即使他死了,以后她也会把他生下来的。为此,大江很疑惑,母亲告诉她会再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大江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大江”听,那个新的大江也将学会现在的大江所说着的语言,所以他们是同一个小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教育在社会中普遍扮演的一个角色——将以前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学校即是在其中起一个中介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教育事业一直都想这样发展,那么几百年后的社会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有用什么不同?几百年后的人与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可能也只是我们的一个复制品。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是可怕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猿人进化成我们现在的人,是因为学习,而不是因为只是被动的接受长辈流传下来的东西。社会的进步同样也是与人类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是相依靠的。

在看看我们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在很多年以前就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但无奈收效甚微。在广大的中小学里,基本上教的还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而对于不考的科目有的学校甚至于基本上就没有上过那个课。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相差多少届,但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这其中的几年科学是会发展的,人类是会进步的,如果面对着这样的教育成果,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因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只会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而不注意实际的操做,这样难怪就外国人都说中国人“高分低能”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读学校在窗外有感

梁丽花

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抑或是太阳,抑或是??学校在窗外。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首次拿到就被书名与封面所吸引,学校教学明明在“窗内”,又怎么会在窗外呢?带者不解与疑惑,我翻开了课本。

一开始,作者就提出孩子为什么去学校来张开思路,对呀,孩子为什么来学校呢?现在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学习好了,长大才会有出息。现在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只有学习好了,长大才能有好工作。可真正学了知识,有什么用呢?这些繁琐的计算以后用计算机算就可以了,为什么现在要学呢?我的文章写得生动,对于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那些化学方程式,相信我离开学校再也没有用到它的时候??然而确不是这么简单肤浅,书本则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是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

什么是与世界真正联结?先要弄懂这两件事。一、打开经验世界。即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结合,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接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二、发展抽象能力。孩子在学校,必须发展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之时,能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这才称得上与世界真正联结。 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做。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摘自《学校在窗外》

…… …… 余下全文

篇三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

都说窗外的风景美不胜收,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舍弃屋中的温暖,走到外面来领略真正的自然。巴学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止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更是一个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用废弃电车改造的教室,50个快乐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和研究问题。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真正理解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事比让孩子在快乐、自由中享受教育更重要的了。他满怀深情地爱着孩子,让学习源于生活,生长于生活。在成绩压力巨大的教育界,他带领孩子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去实践、去体验,让人佩服为师者对孩子们的爱之真切。巴学园的学习都那样的自然,在音乐的感受中孩子们学会了旋转的曲线;在曲线的消失中知道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一切的教育自然和谐,没有训斥没有批评,有的只是小林先生德良苦用心。 “小豆豆”是个特别的小女生,在大人们眼中显得有些另类和调皮。她讨厌教室里的桎梏和规矩,渴望窗外的“风景”。小豆豆是幸福的,她有一位好妈妈,能够因为爱而对她隐瞒一年级就被退学的不堪事实,并且没有丝毫的责备,一直理解、包容小豆豆的非原则性的错误。小豆豆又是幸运的,她遇上超级棒的小林校长,由此她的生活轨迹更加精彩纷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书笔记——窗外的风景更美

窗外的风景更美

——读《学校在窗外》有感

新一轮的图书漂流终于到我们学校了!我如饥似渴地读完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书中作者谈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种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之书”,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亲切地娓娓道来,谈生活中的教育,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变化。

当我读到第一篇《孩子为什么去学校》,感受极其震动。黄老师用“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一篇篇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引人深思。黄老师把当下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深挖和反思,道出很多人想说而又未能说出或是不敢说的话题,一语中的。文中,黄老师大胆提出当下学校教育制度诸多弊端,点出了正是这样的学校教育扼杀儿童的成长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文中提到:我不能确定孩子是否一定要去学校,因为今日的学校所教给孩子的,不是联结于人的内在世界的“经验知识”,而是一整套的经过标准化、抽象化的“套装知识”。这一整套的套装知识反而把人从真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与不同时空的人类经验隔离开

来。当学校有了它应该给孩子的东西,才能讨论孩子应不应该去学校。 孩子为什么去学校?黄老师的看法是: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真正联结。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做,而且只能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 发展抽象能力。同时他指出,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

…… …… 余下全文

篇五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一)

——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缘聆听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xx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本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xx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 …… 余下全文

篇六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1000字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1000字

听说这本书的书名已很久了,最近有幸翻看了.果真如朋友所讲,确实好看,令人大开眼界.书中那位因为上课不停地翻弄课桌盖,喜欢站在窗边不顾老师的讲课与宣传艺人打招呼;她在美术课不按老师的要求画太阳旗,而画起了各式军舰旗;她明明被罚站了却还刨根问底:"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 我做了什么坏事吗 ";她令正规学校所有老师都头痛;她最终因淘气,在小学一年级就被校方勒令退学的孩子——小豆豆.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了,然而一个全新的学校接受了她,并改变了她的一生.现在的她已是亚洲唯一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足迹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观众数十亿;她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小豆豆是一个行为怪异,令人头疼的孩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让普通人无法接受的小女孩,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以后,竟然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想到自己班级里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也贪玩成性,对学习没有半点兴趣,作业那都是为老师,为家长做的.他们倒是比小豆豆要好得多,但他们却没有像小豆豆那样有着巨大的转变.相反,他们好像对老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一直无动于衷.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小豆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一切都是因为那所与众不同的"巴学园",那位与众不同的校长以及她宽厚仁慈的妈妈.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3篇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3篇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一)

——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缘聆听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xx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本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xx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 …… 余下全文

篇八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轻轻捧起这本书,书的外皮是淡淡粉红色,一个小女孩栩栩如生的端坐在那里。打开书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开始了,让我不忍放下,书中一幅幅关于小女孩的插图使我产生了错觉,那可爱的“小豆豆”就在我眼前。整本书充满了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与爱…….. 在老师的眼里“小豆豆”是个顽皮、很难管教的孩子,在课堂上她多次吵嚷着跑到窗边去看自己的偶像“宣传艺人”,她还许多次掀起课桌的盖子??,由于她不守课堂纪律而被老师“罚站”走廊,最后被退学。所以,从表面上看她不是个好学生。但当她走进了“巴学园”一个有很多大树和电车教室的学校;她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而且学会了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因为小林先生认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也有来自成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尽早期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精心呵护,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先生热爱大自然,他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所以他能静静地倾听“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说话,给小豆豆充分的表达时间;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来激发一个残疾孩子的自信。正是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中,小豆豆逐渐的发生了变化。 书中一个章节提到:小林先生一直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大人们损害,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先生经常感叹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