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大道之行》一书的感想

只有共 产 党,才能救中国

----读《大道之行》有感 陆陆续续花了将近半年时间,阅读了《大道之行:中国共 产 党与中国社会主义》,读的很认真,但也觉得有些吃力: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新概念多,理解上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总结深刻,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精力思考;见解独到,必须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此书分析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不仅旗帜鲜明地支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且诚挚地指出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五位学者秉承了中式民本主义而非西式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不断告诫说:一旦脱离了人民,中国共 产 党将成为泥足巨人,只有去动员和组织群众,党才成为党而非脆弱的行政机器;群众组织起来了,才成为人民;有了人民,才有人民的权力和权利;有了人民的权力和权利,党的肌体才能不腐败,党才能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五位学者还旗帜鲜明地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以及所谓“威权”体制、“一党专制”。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版本

之前对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一直理解的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没有象此书作者们分析的那么透彻:社会主义有1.0、2.0、3.0版本。公有制加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1.0版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2.0版本;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推进的应该是社会主义的3.0版本:对那些能切实改善大多数人福利的领域(如居住、畅通、平安、生态、基础设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大道之行读后感范文

大道之行读后感范文

去伪存真以正视听 提升政治辨识能力

--读《大道之行》有感

如东海事处 黄永华

近日,认真学习了江苏海事局马小峰书记推荐的《大道之行——中国共 产 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一书,让我对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也是一次难得的理论学习机会,提高了我对当今世界的认识观和辨识能力。有几个感悟想分享一下: 1去伪存真

该书从正道上深刻讲解了当今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达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在纷繁繁杂的各类信息中,我们要去伪存真,要提高个人的政治辨识能力。现在信息渠道非常多,网络、微信等,看似学习不全面、不扎实的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信息的面,但殊不知在此类信息中良莠不齐,应该说真理是少数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但是由于我们阅读人的水平限制,对各类信息中提到的都认为有些道理,以至于不了解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深意,有些是哗众取宠引人眼球的,有些是避重就轻故意炒作的。《大道之行》让我们系统性、全面性地学习当今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提高鉴别能力,解答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疑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需要持续改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履行相应的历史使命 从历史上看,没有一个社会制度是保千年的。每一个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只不过一些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考虑老百姓利益的朝代时间更长些。共 产 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使5亿人民摆脱了贫困,高铁、航天、军事、经济的发展,无一不证明了中国共 产 党的无比英明。但是,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相应的历史使命,不可能顾及方方面面,因此,方面走得快了点,有些方面走得慢了点,有些方面左了点,有些方面右了点。要把它摆到整个历史潮流中去看,绝对不能孤立地看待。将一件小事无限放大,从而影响对整个社会主义和共 产 党的评价,这些都不是客观的,不是正确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坚信共 产 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做好更多的事,但是事有侧重、有先后,有国际形势,也有内部的问题。共 产 党需要解决是13亿人民的生存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相信社会制度制度会不断地完善改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 …… 余下全文

篇四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

篇一:礼记>读后感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比肩于《孟子》 ,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 ”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 文化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 …… 余下全文

篇五 :《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

计科80 王林森 2008012317

《道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 …… 余下全文

篇六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老子》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共八十章,约五千字左右。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下就是我对《老子》的一些见解.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 …… 余下全文

篇七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姓名:陈志祥 学号:201241311121 班级:12级电子卓越班

起初听到《理想国》这本经典名著时,我想到的是一个人人平等,不因物质而愁,人人相处融洽的梦幻般的的理想世界,其次我想到类似的还有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笔下的“理想国”,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勾画了建立在理性秩序上的新型社会。还有就是孔子的《大道之行也》,这些都是先人们对“理想国”的构想,不管实现的可能性大不大,到那都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目标。老师在课上讲到的东西,关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关于“洞穴”理论,我在课下有自己的思考,索性到图书馆借了这方面的书来读,因此下面我结合一些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写一写对《理想国》的看法。

首先,来谈一下正义的观点。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对正义定义如下:“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其中,又对个人灵魂的正义和城邦正义做了详细描述,分别如下所示:

城邦正义就是:各守本分。正义就是在国家中,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据社会分工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读后感

天下为公

------读《孙中山传》有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题记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一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 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