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现代化的陷阱》有感

读《现代化的陷阱》有感

《现代化的陷阱》讲诉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并作出了相当深刻的研究,从股份制,圈地运动,国有企业改革,腐败问题等等一直谈到黑色经济活动,无一不做了透彻分析,不人云亦云,令人受益匪浅。

说实话,作为象牙塔里的一名大学生,我对这个复杂的社会真的太缺乏了解与关注了,以致我读毕本书,才惊觉多年来好似在梦中度过,没做过任何有深度的思考,竟然对当下国家的诸多紧迫问题与潜在忧患都毫无认知。

而《现代化的陷阱》一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腐败问题。我原来总是难以理解,为何蛀虫总是清理不完,简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今我终于有所明白,仅仅是运动式的整风只能是治本不治根。

说到腐败问题,它首先有其文化背景。作者何清涟有言,自古“利益交换”在我国就被看作是一种“道德”,对去政府任职,国人在心灵深处认为“千里做官为求财”,且兼之笃信“法不责众”。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古老文化价值观念下,国人默许了各色权钱交易,也就注定了腐败在文化上不受反抗。

其次,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80年代国有资产流失起,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两大科层组织的掌权者及其依附者,换句话说,即掌握资源或资源分配权的人,将权力市场化为资本,进行权钱交易等寻租活动,共同瓜分国有资产。

…… …… 余下全文

篇二 :《现代化的陷阱》读书报告

《现代化的陷阱》读书报告

姓名:路艳丽

学号:S11030201011 专业:政治学理论 联系方式:134xxxxxxxx

《现代化的陷阱》读书报告

读完何清涟女士著的《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感触颇深。此书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中问题的思考,不禁让人尊敬。在本书中作者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称为伟大的“第二次革命”,可见其艰辛与意义之重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而出现的问题也不得不发人深思。中国进行现代化改革,这一改革过程采用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路子,当初设想是这样可以避开矛盾从而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所有被小心翼翼避开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一种滞后效应,累积成为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探讨并理清,有可能阻碍改革的深化。我们作为一代中国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这一问题呢?在此作者探讨了中国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就是“研究中国社会转轨时期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和影响资源配置方式的全部因素,它要揭示的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和物之间关系变化的实质,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理清计划体制留下的遗产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最大遗产主要有: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庞大国有资产的处理;没有失业的高度工作保障;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原则被破坏的相当彻底,变质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分配引发差距。所有这些问题积累成当今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劣币驱逐良币”,只要劣币与良币等值,只要体制不能使手持劣币者受到惩罚,人们便不会奉公守法,而只会效法那些投机取巧以及贪污受贿者。这种改变要依靠制度,但也要依靠人得良知,经济学的本质是“文化”而非“自然”,在转轨时期中更需要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

…… …… 余下全文

篇三 :董国强:警惕“现代化”的陷阱——《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

董国强:警惕“现代化”的陷阱——《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

《文化、权力与国家》(CULTUR,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9)一书是美国学者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的精心力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利用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编撰的《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二、三十年代所做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向我们展示了1900-1942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般状况。作者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等新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入社会底层的。因其视角独特,见解深刻,该书被选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通读全书,就我个人而言,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有关“国家政权的经纪体制”和“政权扩张的内卷化”的内容。我认为杜赞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论述高度概括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本质,从而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其最终灭亡的原因。这无疑为我们认识、分析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有益启示。

…… …… 余下全文

篇四 :贫穷的终结读后感

《贫穷的终结》读后感

——贫国如何跨上发展的阶梯

《贫穷的终结》其书:

这是我读的一本经济学应用著作,与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这类偏理论的书相对,它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全球贫困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它跳出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中被繁杂数据的困扰,提出了造成贫困的一系列病因,即地理因素、财政陷阱、政府失灵、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和人口问题。同时,作者谈到了自己在玻利维亚、波兰和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以及对中印两国发展的认识,并对非洲贫困的现状做出了解释。

望闻问切之后,萨克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基础设施、公共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各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与援助,从而让世界走上更为开明的全球化道路。最后他也就此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可能性。

读罢此书,一股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情怀强烈冲击而来。突然意会到,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学研究的最大乐趣不就在此嘛!

萨克斯其人:

在研究经济学的的态度上,他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经济学数据的学者,而是一个敢于和事实问题做斗争的实践者。体现在他身上也不仅仅是一个悲天怜人的理想主义者情怀,也有作为反对不公平现实的强烈斗志。恰如《经济学人》对他的评价:“我们从作者和他的书中可以读到的是:才华横溢、热力四射、心存乐观、时不待我。”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不平等的民主》读后感

《不平等的民主》读后感

自己虽是一个理科生,但平时还比较关注时政,对民主这一话题还算有一定见解,但老师第一次在课上把此书推荐给我们去阅读的时候,我就被这书名震惊到了。民主,一个神圣的词汇,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词汇,竟然被冠上了“不平等”这个与之南辕北辙的词语。难以理解。带着对这书名的不解,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现在以一个“外行人”的观点来谈谈对此书的读后感。

先谈谈美国的民主。在大多数人眼里,美国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自由,最公正,最民主的国家。但美国的民主真的是如它宣传的那样吗。在一个成年人几乎均可投票,但知识,财富,社会地位,与官员的接触和其它资源都不平等分配的政治系统中,谁在真正统治?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团体,经济精英顶层的富有的财主,商人,和银行家,都只是“很多团体的简单一份子,而这类团体的特点是,离开团体,个人很少出来影响城市官员的政策和行动。”在新镀金时代,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得到了高速增长,平均每年达到了6.2%。但与此同时,美国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却也愈来愈大。近三十年来,占人口90%的美国底层家庭拥有的总体财富在全国所占比例直线下滑,从36%降至23%,而占人口0.1%的最富有家庭财富占比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增加,已经升至22%。经济的不平等也深刻地作用于美国政治。然而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经济越来越偏向富人,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又再次作用于政治,不断地循环。作为一个民主的国家,拥有一个公投产生的总统,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现象,中产阶级以及下层的美国民众为什么没有作为呢,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吗。

…… …… 余下全文

篇六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读后感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

读《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

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摘要:

在中国新一代人的记忆中,中国是世界东方的新兴的经济体。我们的国家从落后走向富强,抓住了新世纪的发展契机高速发展,19xx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xx年入世以来,中国更加快了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经济进一步迅速增长。但是,中国打开市场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不仅有机遇更有压力和挑战,以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以及其幕后操纵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种种压力,让中国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困难重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不妨去看看西方如今的发达国家的成功历史,通过阅读张夏准博士的《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中对西方国家发展早期产业、贸易和技术等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制度与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际上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切实际地幻想得到发达国家的真诚帮助,而发达国家则处处遏止发展中国家登上发达的台阶。

…… …… 余下全文

篇七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马克思作业)

波伏娃是一个奇女子,同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她与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传奇恋情更是令人神往.他们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他们之间没有婚姻,有的是一纸双方自愿签署的爱情契约,约定双方在相互尊重各自自由的基础上共同生活.在这期间,双方都有过许多次与别的情人相爱并同居的经历.尽管是这样,风风雨雨过后,直到白发苍苍,他们依然保持着青年时代那纯洁的爱情.这种前无古人的"契约式爱情"在当时法国被传为佳话.并且对世界上几代青年的感情观念构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契约式爱情"我认为与现今的婚姻制度比起来它更符合人性一些.就是稍微缺乏一点可操作性.

人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是要经过许多波折,又要靠一定的运气;四十岁以前你也许不能找到,但由于诸多原因,你不得不结婚;四十岁以后你有一天终于找到了,同样由于诸多原因,却必须放弃.这就是现代婚姻制度的尴尬所在.爱情是理想主义的,而婚姻是现实主义的.后者是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需要.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但没有谁可以去超脱婚姻,世俗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有着盘跟错节的厉害关系与不可遏制的惯性,我们只能接受.虽然正如波付娃所说--现代婚姻制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爱情的扼杀和亵渎. <<第二性>>是波伏娃获得世界声誉的代表作,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全面,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她以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学识,严肃科学的态度,大胆的笔触,揭示了女性一生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古代神话和民俗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纵观整个女性的历史和世界的不朽巨制.

…… …… 余下全文

篇八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春天,本应是万物待发,绿色笼罩,勃勃生机,鸟语花香的季节;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影响的加深,特别是农药的泛滥应用,春天在蕾切尔.卡逊的笔下正逐渐地失去原有的绿色、失去鸟鸣和蝶舞。如果人们一味地不知反思,那么冬天的萧条则会肆无忌惮地蔓延而春天的生机则不停地萎缩。

《寂静的春天》在书的开篇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描述着:“城镇坐落在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点缀绿色原野;秋天,透过松林,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彩色的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一派春意盎然勃勃生机。随着人们的到来,人们对坏境影响的加深一切似乎都在变化,疾病袭击了这里的一切生灵,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

这样集所有惨象于一体的区域在现实中的确不容易存在,然而这样的村庄却是现实中的浓缩,在美国有类似这样的村庄,在中国同样也有类似的癌症村落,这样的一切都和我们过激的行动有密切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书中在忍耐的义务中提到:在人类出现在之前生命对环境的改造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化学杀虫剂的不断涌现使原有的这种力量的数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都受到了危险甚至致命的污染。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