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长生殿》有感

读《长生殿》有感

——浅析《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渊源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产生以来,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文学作品都对其有很多的反映,其中以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奠基,白朴《梧桐雨》继承,而洪昇的《长生殿》则是继它们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

《长恨歌》是《长生殿》最早的写作依据。《长恨歌》的内容来看,是以爱情为主线的诗歌。它是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其中《长恨歌》内容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事件冲突和感情冲突两个方面。其中事件冲突表现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明皇的太平盛世和夜以继日的欢爱被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沉重地打破。无奈君主只能离开皇宫,幸临西川。而白居易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认为是唐明皇沉溺于杨贵妃的姿色,荒废政务。在情节冲突方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马嵬坡下将士们哗变,在将士们的逼迫下赐死了杨贵妃。从此,唐明皇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常常让他痛苦万分,面对曾经携手走过的地方,不禁黯然伤神,他感到无比的孤寂。

…… …… 余下全文

篇二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初名《沉香亭》,更名《舞霓裳》,后专写钗合情缘,定此名。姑苏徐灵昭曾为之审音协律。取材于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或许一切的开始都缘由于,杨玉环从他们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那一刻为了保卫自己与李隆基的完美爱情,她开始妒忌其他得宠的妃子、并且开始打压,迫害其他妃子、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吵闹、白班挑唆,消灭一切可能对她得地位构成威胁的妃子甚至宫女,使得天怒人怨,但是她当时正得宠,没有人能动得了她的根本;同时作为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朝纲废弛,其兄杨国忠因此得宠,位至宰相,行奸纳贿,致使安禄山被赦且重用。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四川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杨玉环上吊自尽。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 …… 余下全文

篇三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是清人洪升所著,取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句意定名,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曲折凄美、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整部剧共五十出,大致可分作三段:李杨厮守—死别伤情—觅魂重圆;两条叙事线索——李杨爱情(主线)和安禄山反叛(辅线)。

说来惭愧,我没能把这部“学子才人一齐俯首”的“绝好文章”读完,只读到第二十九出《闻铃》,后面的草草看了看。为感动,更为愤慨。随着年龄渐长,读书渐多,心中早没了中学时向往浪漫、憧憬爱情的少女情怀,取而代之的是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而今对社会、对现实了解得越深,越觉得所谓的浪漫、生死不渝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不是说爱情不好,也不反对浪漫,但前提是要先尽了肩上的责任。男人爱女人无可非议,更何况男才女貌,又是音律知音,“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无可厚非。但,他是她的丈夫之前,他还是一个君王,他一句话便可让人荣、让人辱,可让人生、让人死,可福泽天下,也可颠覆苍生。他和她不是平常人家的夫妻,寻常人家的宠爱尚且有度,何况天家,更应如此。却“姊妹弟兄皆列土”,国舅专权,一时杨家权势滔天,直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千里单骑送荔枝,可知这一篮荔枝坏了多少麦苗、累死多少马?他和她自是情切切、意浓浓,哪曾想到供给他们奢华的百姓是如何的呕心沥血?他们的爱情,以天下作交换,代价太大,他们付不起,所以注定要分离。试想,若李隆基再勤政爱民一点,少些偏听偏信,也不至于如此。不

…… …… 余下全文

篇四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是清人洪升所著,取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句意定名,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曲折凄美、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整部剧共五十出,大致可分作三段:李杨厮守—死别伤情—觅魂重圆;两条叙事线索——李杨爱情(主线)和安禄山反叛(辅线)。

说来惭愧,我没能把这部“学子才人一齐俯首”的“绝好文章”读完,只读到第二十九出《闻铃》,后面的草草看了看。为感动,更为愤慨。随着年龄渐长,读书渐多,心中早没了中学时向往浪漫、憧憬爱情的少女情怀,取而代之的是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而今对社会、对现实了解得越深,越觉得所谓的浪漫、生死不渝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不是说爱情不好,也不反对浪漫,但前提是要先尽了肩上的责任。男人爱女人无可非议,更何况男才女貌,又是音律知音,“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无可厚非。但,他是她的丈夫之前,他还是一个君王,他一句话便可让人荣、让人辱,可让人生、让人死,可福泽天下,也可颠覆苍生。他和她不是平常人家的夫妻,寻常人家的宠爱尚且有度,何况天家,更应如此。却“姊妹弟兄皆列土”,国舅专权,一时杨家权势滔天,直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千里单骑送荔枝,可知这一篮荔枝坏了多少麦苗、累死多少马?他和她自是情切切、意浓浓,哪曾想到供给他们奢华的百姓是如何的呕心沥血?他们的爱情,以天下作交换,代价太大,他们付不起,所以注定要分离。试想,若李隆基再勤政爱民一点,少些偏听偏信,也不至于如此。不

…… …… 余下全文

篇五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 …… 余下全文

篇六 :长生殿

《长生殿》

一、作者考

洪升(1645~1704)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生平事略 洪升少年时期,曾就业于陆繁□、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康熙三年(1664)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4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1673)冬,他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对现实颇为不满。康熙十八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注意到了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七 :第五章 《长生殿》

第一章 洪昇及其《长生殿》

第一节 《长生殿》的作者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又好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出生没落世家,在京曾从王士祯、施闰章学诗文。生活穷困。其间写《长生殿》剧。康熙28年,因“国服未除”演《长生殿》遭弹劾,与会者侍读学士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因此革职。时人有诗叹曰:“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事后不久即回杭州。康熙43年,乘船访友的归途中,酒后失慎,堕水而死。

洪昇的创作涉及诸多方面:

诗:先以诗闻名天下,深得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浙西词派开山祖师朱彝尊、性灵派大诗人袁牧、格调派创始人沈德潜的赏识。诗集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另有不少见于他书的诗作。

词:一生爱好填词,有词集数种,然不传。能见之者,见于他书之少数而已。 曲:所作不在少数,但传者同样有限。

剧作:传奇有:《长生殿》、《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长虹桥》;杂剧有:《四婵娟》、《天涯泪》、《节孝坊》。《青衫泪》、《西蜀吟》不知是传奇或是杂剧。然而传者仅《长生殿》、《四婵娟》两种而已。

《四婵娟》包含《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神笔》《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四个单折短剧。其中《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写李清照丈夫赵明诚任淄川守时,两人夫唱妇随,公事之余,将俸银收购书籍字画等以供赏玩。某日,两人品茗斗茶,明诚建议把古今来的夫妇闲数一番,清照欣然从之。明诚将历史上萧史与弄玉、相如与文君、梁鸿与孟光以至于李益与霍小玉、张君瑞与崔莺莺等等夫妇一一数来并将他们分别归入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离合夫妻四等,继而又认为自己与李清照“情缘两得,才貌并佳”,乃是第一等的美满夫妻,完全可“做人世夫妻榜样”。剧作对“噙住了一点真情”的夫妻关系,尤其对“情缘两得,才貌并佳”的理想婚姻给予了充分肯定。

…… …… 余下全文

篇八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不能说酷爱旅游,因为没有经济独立呢,但喜欢旅游是没有错的,所以我选了旅游文化与审美这门课程,于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是我接触第一部美学著作。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美就是华丽的外表、雄伟的建筑、城市上空灿烂的灯火??但其实那些都是世俗的东西,虽不能说丑,但也算不上是“美”。真正的美是由里及外的,需要是将去慢慢品位的,就如同人性美一般,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李泽厚先生可以说是当代最有分量的哲学家了,翻开书,《美学历程》这本书虽然区区十几万字,但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历史。全书共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和分析说明。

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在“远古图腾”中,李泽厚先生说到:“对使用工具的和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 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练在物质生产工 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练在这些所谓的?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 ?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