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为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但负责人李鸿章确认为日本是远患而非近忧。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相对于中国政府,日本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并企图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结果是中国失利,之后还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前不久中国开始打捞甲午战争时我国的战舰,船上还存留着当时水军的残骸,看着水下的情景我还想再感受一次甲午战争的历史。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当时在清政府的通知下虽然兴起了洋务运动,拥有了和当时的列强抗衡的能力,但是却不思进取,靠着国外媒体的吹胖而沾沾自喜,仍然沉浸在亚洲最强世界第六的荣耀当中,殊不知,卧榻之处已有饿狼,弹丸日本举全国之力,建造战舰,天皇带头捐款。战备力量迅速发展,已然超过中国,而中国政府此时在干什么呢? 在抽调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过六十大寿,完全没意识到日本此时的狼子野心。而北洋水军的领导者李鸿章此时亦是完全个人乐观主义,认为日本不是外患,不足为虑。殊不知他的这一错误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这次起义是朝鲜底端人民对封建帝制的反抗,在朝鲜政府的几番恳求下,中国派兵增援,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兵了,这一次起义被国际化,起义被压制,圆满结束,然而撤兵问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中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而日本坚决不认同 ,不撤兵,中日战争在朝鲜爆发。

日军装备精良,清军节节溃退,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落,反观日本,气焰高涨,侵略的心态支持着他们,日军打到了鸭绿江畔,再往前挺进,就是我们的本土了,尽管清军有效布防,但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炮火,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装备上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声势上就不如对方,清军根本无心恋战。随后日军占领旅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办法,日军随后乘胜追击,占领了大半个辽东半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甲午战争史》有感之

读《甲午战争史》有感之

——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

山西省吕梁市龙凤小学 四年级(5)班 乔泓博 指导老师 薛梅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1894年,这是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按干支纪年,叫做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作甲午战争,在日本又叫日清之战。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这次战争使得原本岌岌可危的清朝不但元气大伤,而且变成了世界的羔羊。1897年冬11月,德国强行租借了胶州湾99年;19xx年2月6日到1905,俄国又强行让中国把旅顺租给他们25年;1898年,英国又强行要占领山东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前者25年后者99年。无奈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遵守别国的法律。在短短几年里,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割的支离破碎,老百姓的生活用水生火热形容一点儿都不足为奇。

在这样的危机局面时,涌现出了不少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儿女。比如说赵一多同志和阎书勤同志等无数英雄的事迹——真是激动人心。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农民运动相继发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持续时间最长。从此,中国人民从思想上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读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如今谈及甲午战争,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清政府的无能,清军的弱小以及日军的强大。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甲午战争是发生在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一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未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但是自1880起,日军就大力扩充军备,准备与清政府来一场“国运赌注”。终于于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日本不宣而战。

这对当时清政府正忙于中法战争无疑使一个噩耗,无奈清政府只能消极应战。很多人以为甲午战争之所以战败,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双方的军备差距过大,但在我了解了一下当时双方的军备状况时,历史事实告诉我当时的北洋水师已不像鸦片战争时期的落后。经过了清政府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想法下的洋务运动后,当时的北洋水师在军备上衣完全不落后于日军,也就是完全有取得胜利的机会。但是就因为清政府的消极应战以及这段时间清军依然放松了军备意识。加以甲午战争陆战平壤战役中,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消极应战,主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平壤战役对军心的削弱一系列的原因最终决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清军战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当时的军备差距,更多的是决策失误,而这些失误也使得中国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的第二个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使得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的极其严重的一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清政府也因此逐渐的走向了彻底的灭亡。甲午战争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大,进一步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高云龙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它的发生是日本密谋已久的。观看《甲午风云》,我深深地被邓世昌那伟大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曾经我们一厢情愿地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果1840年的一声炮响,将我们的梦击的粉碎。这还不算,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西方列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国人。 曾经我们没有资本谈论梦想,因为我们被“三座大山”压迫者,被《中英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者。我们食不果腹,面黄肌瘦,没有过多的力气去想那些虚无的东西。曾经我们不敢妄谈梦想,因为我们拖着长长的辫子,被世界嘲笑为“东亚病夫”。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xx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 这使我知道了,国家不富强,就要挨打,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靠这些民族英雄的汗水和鲜血换来的。也知道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的欺压。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 。 ——题记 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国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

当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

…… …… 余下全文

篇七 :1894年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风云》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清朝末期甲午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西方列强纷纷侵略中国,从中国掠夺大量财物,以邓世昌为首的一批爱国将领对此非常愤怒,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在黄海海域与日本海军展开激战,终因政府的无能,邓世昌和官兵们带着遗恨,慷慨殉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剧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爆发于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她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奋与努力。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我们将高喊着“振兴中华”来祭奠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脊梁!!!我们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报答祖国,报答那些先生牺牲的民族英雄,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繁荣,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还要努力发展祖国,建设祖国,强大我们的祖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敢于对外国人说“不!”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上几节近代史课上,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放了冯小宁导演的《甲午大海战》,片子很长,对于老师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放这部片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疑惑的。这部由当红的演员主演的历史艺术电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发人深省的方面呢?一切疑惑的谜团都在片子循序渐进的播放过程中被拨开了。

其实,在我看来,的确,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好片子,它恢弘大气又感情细腻,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或许就不够完美了,有很多艺术加工和艺术编造,并且许多情节也有悖于史实。例如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本是19xx年开始的;曾母暗沙是19xx年命名的,等等。不过,我想这部片子的“好”就在于它是一部好电影,正因如此,它才能吸引当今如我们一般的青少年们去看,让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了解那一段中华名族永远不能忘怀的国耻,并能够产生一些启发,居安思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1877年,清政府“洋务运动”开设的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学院学习最先进的海洋知识,并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巨舰回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