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004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备课人:卢惠红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阅读思考: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本文所载的历史故事。

参考答案:

鲁隐公欲远离国都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认为君主应关心国家大事,重视田猎,借以训练部队,增强国防,不应做不合礼法的事。讽劝隐公不可耽于逸游。但隐公仍以巡视边境为借口,到棠地去观鱼,僖伯则托病不行。

二、“如棠观鱼”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什么臧僖伯要如此极力劝谏?【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

参考答案: 在当时捕鱼属于贱事,隐公到棠地观鱼这一活动,不符合那个时代一个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他远离国都并非为了体察民情,更不是与民同乐,而仅仅是他本人的一种游乐活动。不合礼,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敢对臧僖伯的谏言说一个“不”字,但他最后竟然以“吾将略地焉”为借口,坚持到那里寻乐,可见“望之不似人君”。

…… …… 余下全文

篇二 :臧僖伯谏观鱼

?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这篇文章我也实在懒得一句一句去解了,找了个百度知道,点链接自己去看吧,翻译得大差不差。

/question/47652343.html

《古文观止》里这一类篇章是属于我比较不爱读的,真理永远是乏味的么。但是古代读书人不但要读,还要对这些句法用词烂熟于心,无他,这既是当时社会的基本道德,也是应试时必须信手拈来的成句,就如我们今天言必称和谐社会一样。 臧僖伯谏隐公观鱼的主要立论点就是这种行为不合礼法,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要依时而行,并且如果不是用来祭祀,国君是不应该亲自参加打猎活动的。 估计那会儿的国君,业余生活其实也很贫乏,娱乐活动可能还没现在的咱们多。而且就算现在,去看打鱼,听着也蛮吸引人的,所以鲁隐公坚持要去。可是“礼”的约束力量是巨大的,即使国君也不能明目张胆违背礼法,所以隐公说:“我是要去巡查边境”。

…… …… 余下全文

篇三 :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

僖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习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去理会它.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国君的职责,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所以,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的差等,就称为法度;用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礼制.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这就称为乱政。

乱政亟(qì)行,所以败也。

乱政屡次出现,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

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因此,春猎称蒐,夏猎称苗,秋猎称狝,冬猎称狩,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用这些方式来讲习大事的。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每隔三年,还要出兵演习,

归而饮至,以数(shǔ)军实。

再整治队伍回来,到庙堂里饮酒庆贺,祭祀祖宗,清点军用器物。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彰显器物车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第伦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顺序,这都是为了熟悉这种表示威仪的礼制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卷一 周文 4 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

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

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 …… 余下全文

篇五 :《左传·臧僖伯谏观鱼》英译

《臧僖伯谏观鱼》

Admonition of Zhang Xi Bo 718 BC

Ji Kou is one of the sons of Duke Xiao of the State of Lu* and a dafu of the state. Courteously named Zi Zang, he was thus posthumously named Zang Xi Bo* after his death.

In the spring of 718 BC, Duke Yin of the State of Lu made his agenda to Tang (a manor belonging to other state) where he planned to lay tools for fishing and watch how people use them. But Ji Kou admonished, "It is a rule that a duke should not go for the animals whose skins and teeth can find no usage in sacrifice and military affairs. Besides, a duke should tak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terial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dministrating his state. That's the reason why sacrifice and military exercise are held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郑伯克段于鄢》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写的是庄公和共叔段争夺王位,最后庄公将共叔段的叛乱平定的事。体现出庄公的雄才大略。但是本文之中也体现出庄公的几处糊涂,亦可说成是错误,只不过因为庄公最后成功了,这些错误便成了庄公的“先见”“明智”。

祭仲认为“今京不度,非制也”,“姜氏何厌之有”。应该早早出去姜氏和共叔段,这样的决策和谋略不得不说是对的。然而庄公却认为“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种是很迷信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之后,共叔段招兵买马,蚕食庄公的领地,而庄公却仍不为所动,大有建文帝之样,直至共叔段来犯,他才急急出兵。不得不说共叔段出兵过早,民心不定,这才导致失败。文中只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对其中出兵征讨的战事一笔带过。我们却不难想象其中之艰辛。庄公不听贤臣之言,延误战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最后却因平定战乱,使得这些全都成为了他的料敌先机。

当然,庄公开辟了小霸王的局面,不可否认为一个有为之主。其中,他对他母亲的孝顺,最为让我感动。虽然母亲对他刀兵相向,他却不计前嫌,孝心不改。

应该说庄公在位期间有功有过,品行为人有贬有赏。也算是一代明君。

《周郑交质》读书笔记

本文长度虽不及《郑伯克段于鄢》的一半,却用聊聊数字刻画出了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和天子之间微妙的关系,体现天子的权利一再下落。最后的一段议论,突出“礼”“信”二字。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鱼记

观鱼记

我家里养了一些鹦鹉鱼,我很喜欢它们。

我养的鹦鹉鱼是红色的,稍微带点黄色;它们的头是三角形的,头上长着乌黑光亮的眼珠,眼眶有红的,有白的;宽而瘦的身体上有密密麻麻的鳞,鳞上有几丝细细的黄色斑纹;它们的鱼鳍、尾巴是红中带黄的。我总想靠近它们,但是我一靠近它们,小鱼们就会四散奔逃,真是胆小如鼠。

这些鹦鹉鱼,还很好斗,有的甚至为了当鱼王急红了眼呢!有一次,那些鱼兵全都不满鱼王,群起而攻之,有的咬,有的撞,但是鱼王一发威,就把所有鱼兵打得落荒而逃;有时候两只鹦鹉鱼还对嘴呢,可能是在谈恋爱吧!

这就是我家的鹦鹉鱼 。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左传》读书感

读《左传》有感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但他的话足以训诫。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