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再教《我心归去》

再教《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是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的一篇,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通过与作者进行文本对话,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领悟“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先前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无非是先让学生分析比较一下故乡和法国的区别,找找作者想要归去的原因,再对重点的语句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但是学生却不能深入理解、体悟“思乡”这一文化概念,对课文的理解比较肤浅,无法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更别谈学生自己对“故乡”的理解。 这次再教《我心归去》,我结合过去的教学经验,对文本和学情进行了重新审视。从文本角度看,《我心归去》作为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文化情感。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未曾有过远离故土,泪眼朦胧地回望故乡的经历,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很难理解“思乡”这一文化概念。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需要创设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运用抽象的发散思维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去融入课文,从而达成“体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这一教学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听,那冷冷的雨告诉你

听,那冷冷的雨告诉你

——读《余光中集》卷三《听听那冷雨》有感

杏花。春雨。江南。

潇潇飞雪的冬季,皑皑茫茫之中落笔,怎知启开如此的意境,却正合此时此景。翻开余光中先生黑白页间的洋洋洒洒,我在他笔下那场摧心折骨的冷雨中,渐渐迷离了双眼。 这位“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诗人,这位叹李太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炎黄才子,在台湾冷冷的雨中,浅吟低唱那抹难舍的乡情。

这一场雨,从19xx年就开始淅淅沥沥,滂滂沱沱。经历了四十年沧海桑田,却依旧没有止息。思念作云,期盼为风,从大陆辗转到台湾,从海角浪迹到天边。这雨的名字,叫思念。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是游子的心境,是乡土的情结。雨,打在红烛罗帐,打在青青芭蕉,打在黄昏暮色,打在碧池清塘。雨,打在青鼎铭文,魏晋先骨,唐风宋韵,元曲清章。雨,打在身世浮沉,山河破碎,戍守边疆,热血沙场。雨,打在炎黄子孙千百年不变的桑梓情怀,铿锵奏响。

余老的笔下,雨不仅是感性的女子,更是富有韵律的乐章,是故乡萦绕在耳畔的呼唤。他用笔尖诉说着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家园、对故土的思念,句句真切,若闻其声,如见其景,似履其境。跟随余老的思绪,穿行在台北的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凄凄切切的黑白默片,走入霏霏,想入非非——这片久违的土地,远隔万山千山,万伞千伞,当寒流漫天卷来的时候,虽然不能扑进祖国母亲的怀抱,但依旧愿意与她共同承受这难耐的风风雨雨,不论是小雨淅淅还是暴雨倾盆,不论是春雨之柔和,夏雨之明爽,秋雨之萧瑟,还是冬雨之婆娑。余老把雨比作一滴湿漓漓的灵魂,融合了音乐美构图美感情美,从游子到思乡,从期盼到寻根,一笔一笔,掀起那难遗的故园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授课期间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作为工作以后的第一节课,也有一些缺憾会存在,我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师说》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本教育学习资料九

静待每一棵树苗扎根成长

——河南省沁阳一中生本教育实验的启示

● 吴松超 张彩霞

从师本到生本:重塑教育“生产关系”

河南省沁阳一中有近110年的办学历史,20xx年成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当地是一所名校。

20xx年秋季开学前夕,张进才老师被学校任命为高三年级主任。对此,张进才觉得有点“临危受命”的味道。他知道,这一届学生是“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过渡的最后一届学生,而沁阳所在的焦作市其他县市已提前一年完成过渡,30%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提前一年被招走,因此本届学生在竞争中不占优势。 开学后,张进才发现学生的表现似乎比想象的还要差——课堂上,好多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在10月初的兄弟学校联考中,学生的成绩落后不少。这让张进才万分焦急。

这时,他想起曾在《人民教育》上读到《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就又拿出来研读,接着又读了《人民教育》的《“生本教育”专辑》。“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禁心潮澎湃、跃跃欲试。 他找到校长刘高升,谈了自己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我们要以改革促发展。不改革一定没有前途,改革了或许能柳暗花明。我决心在高三年级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率先进行课堂改革……”

…… …… 余下全文

篇五 :1.1沈秋艳《我的五样》导学案

11沈秋艳我的五样导学案

11沈秋艳我的五样导学案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沈秋艳 审稿:薛惠新

《我的五样》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常识

2、识记文本中的字词

3、理清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预习内容

㈠、散文的特点

1、 散文题材多样自由 凡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永恒的星球,小至花鸟鱼虫,皆可入文。而且,行文的方式也无拘无束,可漫谈,回忆,日记,对话??散文家秦牧以“海阔天空”形容之,一点也不为过。鲁迅的散文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他的散文,被人称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打开他那十几册散文(杂文)集,里面有的是“大题小作”,如《关于女人》《拿来主义》;有的是“小题大做”,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有的是“借题发挥”,如《谈皇帝》??他的散文随心所欲,运思落笔也似漫不经心,但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饱含作者的满腔激情和精深的思想内涵。

2、 散文结构“形散神不散”

散文反映生活,不像小说,戏剧,要刻画人物,构造情节。它不需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也不需有前后连贯的情节。散文作家总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他依据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思想轨迹,描述的只是自己的一些生活片段,看似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就是“形散”;实际上,这些描述的东西却有一条思想的红线把它们串成一体,这就的“神不散”。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高66级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而高一上学期,又是这个重要学习阶段的重要的起始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为此,高一语文备课组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与整合。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 …… 余下全文

篇八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

今年是新中国60岁生日。

回眸60年,中国共 产 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大道。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战胜了各种天灾人祸。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回眸60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30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而辉煌的成就。今天,祖国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13亿炎黄子孙正朝着一个民生、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20xx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我是一位2000后的三年级小学生,实现祖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努力学习。争取做个祖国急需的有用之才,为实现祖国现代化贡献自已的力量。有志者,事竞成。少年强,中国强。同学们,我们是中华少年,我们有责任使祖国更强大。亲爱的祖国,放心吧!中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华少年正向您走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