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胭脂盆地》读后感

《胭脂盆地》读后感

为什么我一下就喜欢上这本书了呢?因为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喜欢:“若我看倦了风景,走累了路,你是否愿意变成酒色石头,让我把余生靠一靠。”

打开来看,觉得简媜的散文真是别具一格,可谓是女作家中的“异数”。下笔摇曳恣纵、自成风格,其血色旺盛过人,却始终维持着一种从容的学院气息。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尚未根治漂泊宿疚的中年灵魂“我”在名为“台北”城市里的见习生涯,不同于安妮宝贝的抒发个人经验的内省,简媜在这本书里突出描绘了城乡差距,浮世人情。 简媜在这本书里开始不规则地形变起来,时而自诩是个彻头彻尾的有暴力倾向的悲观主义者,时而是给异想天开写信给大圣人孔子的简太,时而规规矩矩地说一些浮世人情。在《赖活宣言》里,描写了一个诗越写越短,卡愈来愈多(卡愈多,表示被“卡”得愈紧)的墨镜诗人,他不小心住在台北,不小心结了婚,不小心生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可爱儿子,又不小心贷款买了车子、房子。简媜颇具黑色幽默地来了句:“什么都有了,就是没银子。”墨镜诗人不停地说银行贷款、保姆费、牌照税、保险费之类的混账名词,又高喊着:“混吃、赖活、等死。”整篇文章看似轻松搞笑,却描摹出了一个个处于基层的小市民,他们的一生具有惊人的相似度,永远任劳任怨地活着,被决定着,不管算不算得上“丁克族”“三民主义信徒”或“双子星”等“时髦”人类,都很难掩盖他们大部分是“都市新贫阶级”的事实。这本书应是适合中年人看的,他们对这炎凉世态有更深的感触,茶余饭后,思来想去,会落下心酸的泪来。《赖活宣言》里青面獠牙的讽喻令人如在盛夏平添一份寒意。辑四“大踏步的流浪汉”的风格略有感伤,十多年前的姊妹再见面时好老,那种老,是世俗逼迫她吞下的大量砂石显示出的粗糙;可爱少女捧着青春找打火机,狂热于宗教的银行职员人如石块??五辑篇章各寓其旨,各具声调,也有着明显的落差。 简媜的文字中常有悚然惊心的刻画,独具慧眼,其虽为女性,但其文却有着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气,她以流幻笔墨描述出一个虚构与纪实并存的台北。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 …… 余下全文

篇三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

如果说对于林徽因的印象,初始停留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的那个清纯可人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但是对于此书的作者——白落梅,我却是不陌生的。书柜中已经收藏了几本她的书籍,《相遇都是重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等等,在白落梅精心用文字构筑的视界里,缠绵悱恻的爱情,人情冷暖的世道,世事变幻的沧桑,漂泊流浪的孤独,无不让人感慨唏嘘。我想这样一个奇女子,如何能穿越岁月的烟雨,以如此浪漫的情怀去解读世间的万千种风情呢?落花无声,字字有情。白落梅的文字如梅花点点,飘落在我心头,如莲盛开,似雪飘洒,洁净优雅。我的心被白落梅的文字深深牵引,久久不能回归。白落梅的文字就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清丽之气,不论是传记随笔,还是宫廷小说,她的文字都会使其蒙上一层迤逦的美好色彩。恐怕也只有这样的笔触,才配得上给张爱玲、苏曼殊、仓央嘉措、纳兰容若、李清照、林徵因这些才子才女们树碑立传。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在白落梅笔下幻化成一幅幅绚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在世人面前铺展。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多美的一句话,简简单单,意境深远。林徽因一生最少矫饰,她有的是深刻的美,单纯的美,才女的美,林徽因更是一个集才气与诗情于一身的女子。这本传记虽然不像其他传记那样对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叙述翔实,但字里行间的赞赏与倾慕却时刻让我们产生一种共鸣。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诗经》读后感

2013-4-6

《诗经》读后感

————————————————————————————--------------------------------------------

————2010级临本1班 范秀青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开篇的《国风·周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鸟儿在河中沙洲鸣叫,美丽的女孩展示着自然之美,让谁见到都会动心,何况那原本爱美的君子呢?淑女,远古至现在都被人们追崇的美丽健康、自然清新的形象。千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人们对美丽不懈追求的明证,也让人内心泛起无限的憧憬与想像,那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景象。乡村,清新空气,邻家女子,不矫揉造作,无须胭脂水粉装点,美在劳动中,美在自然中。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开头有“话说??”,结尾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口头讲说的痕迹。说书人讲故事一次一段,就成为后来小说的分回;一段有一标题,便是回目。最早讲故事有说有唱,所以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夹入一些诗词韵语。也许正因为这一形式,所以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这是现代小说所很难出现的,它不仅仅是我们的艺术宝典,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再生的艺术前提。

《三国演义》充分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这不仅在历史演义中是最杰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如果全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那么,非但战争描写显得平板单调,读者也势必久而生厌,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正如音乐之有休止,舞台之有沉默,画面之有空白,《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中同时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是符合艺术欣赏的要求和规律的。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惊魂未写,没想到眼前出现另一种境界,看见的是“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听到的是幽静村庄上“琴声甚美”(第三十五回)。赤壁鏖兵的战场上,正所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却加入几段抒情插曲:久别重逢,饮酒作歌(第四十五回);荒山草舍,挑灯夜读(第四十七回);江平浪息,对月吟诗(第四十八回)。类似这样的描写,都不是同战争本身游离的,它们或是战争的前奏,或是战争的辅佐手段,或是战争的某一方面因素,而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战争,却由此表现得具有旋律节奏,富于诗情画意,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开头有“话说……”,结尾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口头讲说的痕迹。说书人讲故事一次一段,就成为后来小说的分回;一段有一标题,便是回目。最早讲故事有说有唱,所以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夹入一些诗词韵语。也许正因为这一形式,所以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这是现代小说所很难出现的,它不仅仅是我们的艺术宝典,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再生的艺术前提。

《三国演义》充分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这不仅在历史演义中是最杰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

…… …… 余下全文

篇七 :《微神》读后感

《微神》读后感

简介:19xx年,老舍发表短篇小说《微神》,写的是主人公“我”和“她”的初恋,一段让人落泪的初恋。俩人家住不远,一并成长,相互爱慕却未表达。之后,她家中落,我下南洋,虽是内心牵挂,终将姻缘错过。待我回国,已是物非人非,她迫于生计,先是嫁人后沦为暗娼。我平添悔恨,又忘却不下,愿意和她将爱重新拾起。而此时的她,虽珍重心底爱恋,却知无法找回自己,病中无奈选择自杀,将最美的青春留在我的心中……

小说虽以悲剧收场,可开头写得极美,现实的光彩,梦境的美幻,让我充满欣喜和希望,如文所说:“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这一实一虚,一喜一忧,一来一回,一生一死,让故事冲满了张力。

我是在室友的推荐下看的《微神》,因为她说是部短篇,文字很优美,故事很感人,结局很悲惨,我才决定看一看的,但做好了随时放下的准备。

谁知道一读快把眼泪读出来了,一读竟读上瘾了。于是,我带着悲痛开始读第二遍,第三遍。当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怎么会这样”的感叹时,定向思维将“社会”二字浮现出来。社会的悲剧造成个人的悲剧,不管个人的性格或命运是否是造成悲剧的因素,始终摆脱不了的还是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相信也是大家都认可的。在此,我并不想大谈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以我短短的人生经历,去解剖当时的社会,岂不是很可笑吗?我可没那么深沉,那么博大啊,我只想把我,一个小青年,从中感受到的两位主人公之间的那份情展现给大家,并不求赢得共鸣。

…… …… 余下全文

篇八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之所以会去看《围城》完全是出于对钱钟书先生的喜爱与敬仰。钟书先生年轻时以出色的国文与英语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更是由于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而名震校园,他精通多种语言,记忆力超凡,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而长篇小说《围城》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无疑成了我拜读的首选。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男主角方鸿渐是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他不学无术,买假文凭,对感情不专一,但是正是这些缺点让这个角色显得更加真实,栩栩如生,也最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方鸿渐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再到赶赴内地三闾大学,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琐碎,使他不堪忍受压抑,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可笑,又可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