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读后感

    ------西航项目

看了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了解了他本人智慧,通过合理的办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本来具有的智慧潜能。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越来越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越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在建筑企业林立的今天,不乏有许多优秀企业,08年听一位朋友说,在郑州市建委有备案的光是二级建筑公司就有一千多家。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控制核心文化,而员工也必须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怎么这样对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在工程施工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管是现场组织还是技术难点,我们面对困难,只有不再想到逃避,一点一滴的培养自己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有质的改变。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王阳明心学体会

读王阳明心学体会

作为心学初学者一点感受:首先要让自己心里不要产生烦躁,尤其是自我的心里矛盾冲突。我的感受是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的每一个当下意念时的选择,一个人常见的情况是,没有事情出现的时候,他一般平静如水,尤其2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经历少,遇急事的第一感觉会出现是烦躁,紧张,慌乱,虚伪,懒惰等心里复杂变化,导致处事不得体,还没有对外打仗,自己心中已经自相残杀奄奄一息,所以肯定会被外部的环境所主导。王阳明心学就是提倡心神对自我真正的统治能力,做到心不妄动,做事循理而行。年纪大点和修身养性的朋友由于人生阅历不断增加,心里变化的控制临界点肯定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事业成功的朋友在这点一般处事应事都是比较合理得体,做事大多数时候也是荣辱不惊,这是成熟和修身带来的气质变化,一般情况下对自我的行为意识能够控制得体,以前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境界。但是每个人都做到了清澄宁静和安静祥和做事吗?我认为不是,大多数朋友还是靠人生经验做参考模式,如果超越了心里境界点之后,也会崩塌和被击垮。但是自从接触王阳明心学并且结合实践生活,我个人自己有以下感受:
    1.每一件事,每一刻的当下选择,该如何选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大多数人被私欲所遮蔽,知行无法合一。举个例子:由于投资失败,个人资产突然一天大规模缩水。或者由于你自己的原因导致家庭矛盾错综复杂,其实这两种状态下良知是什么?如何去循理。很多人想到的首先就是可怕的后果和自己的内心反抗懊悔心里,还没有组织力量一致抵抗外敌认真处事,自己心中制造的敌人已经把自己击败,做事就是慌乱和情绪化,多数情况就会更加糟糕。王阳明知行合一关注的就是当下那一刻的选择,我们内心实际知道投资失败懊悔痛苦方式对资产增加毫无帮助,应该聚焦做好减少损失的行动。我们内心其实知道家庭矛盾的解决需要理性客观以及综合考虑每个人的利益,不应该从自我潜意识的私欲出发只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争取利益,知行不合一的选择导致事业和生活被动。所以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任何事的时候,问自己的第一话就是:应对事情的正确答案就在自己手里,我要怎么选择?一条是渡过难关的路,一条是滑下深渊的路,选择的结果你都知道,但是你能战胜私欲吗?
    2.揭示自然规律,王阳明提倡循理致良知其实也是要尊循自然规律,一切从自然中来要回到自然中去,学习心学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人类社会要像自然学习太多的东西,王阳明已经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洞察悟透了人生的生死自然规律问题,早已超越了财富和名利荣辱的心里纠结,他已在自然规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生起起伏伏,心灵境界已经完全解放和灵动自由,先生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此心光明的境界,所以人生的心态要调整到这个阶段去看待人类社会,认知到人本身在自然界的渺小和普通,以一种大气洒脱的心灵状态看待人生,对心学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和帮助;
    3.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我是很骄傲的,王阳明曾经讲过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个人社会地位和财富地位的高低不同,总会有傲的情况,不是说要压抑个人快乐的感情流露,很多的时候傲是失败的开始,傲过之则必败。只不过大多数无法感受自己是否在傲和过于满足,李嘉诚讲: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曾国藩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王阳明讲: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伏羲氏讲:吉凶悔吝,个人认为,去傲是心学学习很重要的一步,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要有过于满足感,要自我观察自己傲的苗头,相对于自然和宇宙,人类社会本身都太渺小,无法穷进的事物和境界太多,我们向往光明,事上坚持磨练,让自己的心灵灵魂层面努力回归本我,由于每个人的成长教育环境,年龄,悟性,努力不同,最终生命终结的时候感受不同,这也是符合自然,我们都在修行前进的路上!
    这是刚开始学习心学时一点感受体会,分享给大家,没有什么理论深度,写的很粗浅!欢迎各位点评!谢谢!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海蓄公司 杨彦青)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 …… 余下全文

篇四 :王阳明心学感悟

那些先生告诉我的

——从王阳明的心学谈起

人生两次接受哲学,一次是来这世界整整二十年的经历,它缓慢沉积我的积淀;一次是这学期短暂的听课,它迅速让我吸收中华几千年历史的精华。越长大,反而不再有个体的过分张扬与自信,变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困惑越来越多,纠结于自己的每一次行事与选择中。曾尝试与他人对话,却发现这是怎么如何与人沟通却都无法平定已经乱的了心弦,纵使知道应该对自己说什么,明白别人为什么那样说,理解自己应该怎么想,终究抵不过心里无法控制的感觉。那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不知先生在寻圣人的路上是否有过,总觉得哪里差了一点,确是远方天与地之间的分隔线。一线,两方。

回忆着内心曾有的困惑,嘴角却不禁露出微笑。我想起自己无意翻书之时,那些用最传统中国文字记录的话语,那是千百年前古人就给出了的解答。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慢慢出现了一个人物——王阳明。喜欢这个人,不如说是这个人身上有太多我渴望而却还尚未拥有的东西。崇拜这个人,是他可以自信地说出“要做圣人”,虽处逆境却有平淡之心。整整令人敬佩之人,不在于他有多生事业上的成功,而是那独特的内心。仿佛冬夜之寒梅,吸引我的早已不是它嫩黄的身影,而是那抹最是沁人的暗香。

…… …… 余下全文

篇五 :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王阳明的《心学》,是他成为圣人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的“心外无理”。

王阳明《心学》中的三大中心思想是: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心即理”是他所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为了这个理论的完整和系统,王阳明将抽象的心和显见的理柔和在一起。

什么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人之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各种知觉的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心明白了,天地万物就都可以解释了。

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的王阳明心学之解读

王阳明心学之解读

在王阳明之前,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我的理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是格物致知。通过不断地认识,从而形成天理,人一生的目标就是遵守和执行好天理的运行,消灭个人的私欲,达到个人与世界的融合。他的论述本无问题。但是他的论述只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一种途径。当这种论述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形成思潮的时候,这种论述就成为社会人人认同并推行的社会学说。这时候格物成了天下共同格的物,知也就成了天下共同的知,理也就成了天下共同遵守的理。而社会的氛围甚至律法也就共同倾向这一致的天理,灭一致的人欲。这就是天理单一化教条化,使人欲成为人所不欲、共同鞭笞的恶行。

事实上,做好格物的自然界还好说,作为格物的社会。社会是所有人的集合,这个集合是不断转化和变化的,是有适应一时的天理,而无恒久不变的天理。如皇帝贵为天子这是一时的天理,但作为昏君一样可以推翻,这则是天理的变化。如孝顺这是天理,但父母虐待子女,那还要固守这天理吗?所以朱熹的学说将社会推向的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的一面,甚至是扼杀人性的牢笼。

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简单的反对朱熹。他认为朱熹的大道是正确的,但是次序和方法错误。他的著名言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在我看来,这是对朱熹学说的扬弃。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知”,一方面指知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并非可以通过单纯的学习可以达到,只能通过去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所以知行必然是一个过程。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多种,在实践过程中要挑选有利自己的,也不违背社会准则的作为信念的内涵,即是致良知。这一个良知就是心的基础,也就是个人的独特的准则,或者说是天理。然后实现古人推崇的“穷理尽性”,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时,真不知从何谈起,深感自己才学疏浅。随手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度阴山,让我随之联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语,这位当今的“历史奇才”对中国明代的全儒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的分析,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哲理,只能感知一二。

为此,我找寻了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相关简介,在其家乡浙江余姚,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杰出乡贤。了解了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能文能武,独创心学,打起了挑战传统程朱理学的旗帜。《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还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心学》更是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且默默地影响着后世。他的心学秘诀浓缩为一句话----知行合一,翻译成今天的话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提法,在王阳明那个时代绝对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异端。

…… …… 余下全文

篇八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建工学院工管1402班 杨慧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