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张爱玲读后感

读《张爱玲的倾城往事》有感

论文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我已找不到用什么词可以形容了,她风轻云淡,却又轰轰烈烈。年少时的孤芳自赏,遭遇爱情后的痴心不悔,迟暮时的离群索居。这样一个女子,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舞出了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正如张爱玲对胡兰成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乍一听好像懂得,但深究之下,竟不知道张爱玲想表达的是什么。懂得什么?又是对什么慈悲?或许这世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张爱玲,张爱玲亦不需要别人懂得,她一直风轻云淡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关键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完了《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并没有过多的话想说,纵观张爱玲的一生,我觉得她是一个清淡的女子,偶尔露出一丝浓烈的酒香。她在《我的天才梦》中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张爱玲只有十九岁,但是她已经知道了自己与文字将会相伴一生,她是为文字而生的人。文章那惊世骇俗的结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现在读来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张爱玲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莫过于胡兰成。《甄嬛传》中的一句台词非常适合形容这个男人“贱人就是矫情”。然而,就是这个男人是张爱玲一生的情劫。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我不知道胡兰成

…… …… 余下全文

篇二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 …… 余下全文

篇三 :张爱玲传读后感

张爱玲读后感

其实一开始对张爱玲并没有很多的认识,只知道她是很著名的作家,很受人喜欢,写的小说很被喜欢。尽管从小就听过她,却只看过她的《倾城之恋》。当时看的时候也是很粗略地一扫而过,以至于现在有些情节已相比不太起来,对于“倾城”之说,也没有很深刻的理解。现在来看《张爱玲传》,才对张爱玲有了更多的理解,但也不算全面和深入。

都说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显然地,这对于张爱玲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出生于那样一个显赫的封建贵族家庭,虽然张家早就走向了下坡路,但旧制度的崩坏一时还没有打破这些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静。张爱玲的幼年就是在富裕的物质生活、阔绰的排场下度过的。两岁时她的家搬到了天津,幼时的她生活在各种旧式生活活动中,常由佣人抱着走亲做客,开始熟悉节日庆吊,亲友往还。再长大一点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学习传统文化,背诗词古言。张爱玲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做赋,这对她的学习都有一定影响。幼年的生活于她而言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的岁月”,此时的她是快乐的吧。 然而,在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张爱玲对西式教育也有着深深的向往。这是因为她的母亲,一位从海外归来,追求新文化的女性。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开始学习做西式淑女,跟母亲学画图,学钢琴,学英语,对母亲艳羡崇拜,对西式生活憧憬着。后来父母离婚,在父亲家里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对待,甚至差点因病而死,于是她逃到母亲家中,开始她一心向往的生活。但她与母亲的隔阂渐渐加深,母亲致力于培育她成为一名标准的淑女,但她却常常让母亲失望。母亲对她的冷淡也使她的生活越来越不愉快。

…… …… 余下全文

篇四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

寒假作业——《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

她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描龙绣凤,却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这是《张爱玲作品集》这本书封底上的一句话,的确,张爱玲的文字婉约细腻,字里行间却又透着一股凄凉。作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这两座繁华都市,她的作品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里描写技巧,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在阅读过程,重点是阅读《倾城之恋》的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张爱玲其人、其作品都像一件华美的旗袍。张爱玲生于民国,正是中国新旧文化相交替的时代,她本人又学贯中西,因此,我感觉她的文字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又赋予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就像一件旗袍一样,本是源于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又因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吸收了国外文化的特色,显得华美异常!像《倾城之恋》这篇小说,其中就不断地出现新与旧、中与西思想观念的冲突,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也有着白家一样的守旧思想,但她却又是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可以接受新思潮、新思想,并有着自己的思想的“另类人”,她不想把大好的青春浪费在一段没有幸福的爱情里,于是她选择了自己的路——离婚。张爱玲自己曾说过:“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想这与她的作品丰富的文化渊源是密不可分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张爱玲,读后感

流浪一生,只为离去那雷峰塔

--------------读张爱玲《雷峰塔》有感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遗老遗少和他们的儿女同舟一命,沉沦到底。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的雷峰塔是民国版的《红楼梦》,来来去去,一大家子落败了,谁也没争到什么,反而一身伤痕,最终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本书是张爱玲在美国创作的传记三部曲的第一部,她在这本书了揭开了心里最深的伤疤,审视了过去的人生,和苦痛。她前所未有的揭开了人性在面对物质是的丑恶与黑暗,亲情的决绝有丑陋。

很多人都以为她的父亲和胡兰成是她最痛的痛点。其实不是,伤害最深的恰恰是她最爱与最愿意去亲近的母亲。

她的母亲被迫嫁给她的父亲,虽然她的母亲终是离了婚。然而她的母亲并没有挣脱身上的枷锁,即使她愤然离婚,孑然出国,但还是一生困在其中。

张爱玲何尝不是这样,重复着母亲的旧路,无止无歇。在外国飘零半生,或者说流浪了半生,到死前还在不停的搬家,只为了躲藏身上的痛痒,逃离那囚禁一生雷峰塔。

她这一生实在是痛苦,从小父母离异,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寄人篱下。母亲和姑姑常年在外,记忆中只有他们整理行囊离开她的样子。再后来她长大被父亲毒打囚禁,拼了命的逃离投奔母亲;却被母亲怀疑忽视,而且在她心中最亲爱的母亲为了钱暗示让她嫁给一个男人。她迷惑着,痛苦着。幽门蚕居,偏执狂般聚精会神的玩着骨牌,一遍又一遍的推到它们,又重建它们。

…… …… 余下全文

篇六 :张爱玲《花凋》读后感

张爱玲在《花凋》读后感

张爱玲在《花凋》中运用的是倒叙手法,在故事还没叙述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女主人公郑川嫦的结局,说郑川嫦死于肺病,但又说可是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从开始就否定了郑川嫦死于肺病的说法。那么是谁把她一步一步的推向死亡呢?原因是复杂的。

郑川嫦是美丽,善良的女性,从来不和姐姐们争夺衣物,爱音乐,爱静,爱父母。并且是对未来生活有美好憧憬的女孩。梦想有天能上大学,虽然自己知道这只能是个“梦想”,但她对未来依然是渴求的。因为她知道在父亲眼中女儿的大学文凭是奢侈品,何况他家已一贫如洗。郑川嫦的父亲是一个整日泡在酒精里的人,她的母亲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魔鬼,张爱玲用极讽刺的词语,描绘的郑川嫦父母的自私与可恨,将自己的吃喝与享受放在第一位,孩子坏了牙齿没钱补,买不起钢笔头,这些在她们心里完全不算回事儿。为何在这样的家庭里她的姐姐们都嫁了人依然能“活着”。她却只有死这一条路呢?多半是因为她的善良,自卑。

如果川嫦能在面对姐姐们时不那么怯懦,不那么忍让。可能她不会瘦的肋骨胯骨高高突了起来,也可能早就把自己嫁了出去。

当她遇到章云藩时,她以为找到了幸福,可是正因为在她的生命中也就结识了这一个男人,她没有比较,以至于章云藩在离他而去时,她陷入了死胡同,没有了活着的意义。如果在川嫦的意识中觉得这个世界还会有比章云藩更优秀的男人,可能她不会死,可能还会有活着的勇气。在封建家庭生活的她世界是狭小的,生活是贫困的。川嫦在面对章云藩时总是内心自卑。她没有向章云藩敞开自己的心扉,而自己一直在掩饰自己的贫穷与瘦弱。川嫦虽善良却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信,没有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因此被章云藩在生病两年后抛弃。 川嫦被她的父母无情的当做可以换取更好物质生活的工具。婚姻是建立在互相了解上的,而川嫦却对章云藩知之甚少。但川嫦并没有觉得这些重要,只知道他有许多优点,却不知他的缺点,又怎么称得上对他了解呢?没有相互的了解又何来真正的感情。当她的父母不在花钱给她治病时,她还是有活命的机会的,但她选择了放弃。只要她能放下心结,去找章云藩,我相信章云藩还是会尽力帮她的,但川嫦把最后能和章云藩做朋友的机会和获得生命的机会都放弃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篇一: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题材,大背景也差不多,人物背景和境遇不同而已。

张爱玲小说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不论是小姐,太太,还是丫头,平民,每个人都很有心计,说话之前都得想到厉害关系,仿佛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不得而知了

《第一炉香》写的是薇龙只身在香港读书,由于生活拮据,不得已来投靠做过姨太太,现在是上流社会交际花的姑姑。

一次偶尔机会认识了乔琪乔,一个混血的,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她明知他不过是个富家花花公子,但还是爱上了他。为了和他在一起,接受姑姑的安排。后来她如愿和乔琪结婚。但还是忙碌,为姑姑弄钱,也为乔琪弄钱。

整个>故事里,我最不能明白的就是乔琪乔这个人。

张爱玲小说里,对女性的心理都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是对男人的心里总是怀着揣测。并不做具体的描写。

乔琪这个人,如果说他不爱薇龙,但“他从来没有对她说过谎”;但是,如果说他爱薇龙,却看着薇龙为了他在上流社会交际也不心疼不顾及。就像他说的,自己过惯了舒服日子,又没什么本事,父母子女又多,像他这样不受宠的,也不会分到多少财产。因为这样吗?真是不明白他怎么想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 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