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项脊轩志》读后感

《项脊轩志》读后感

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作者那朴实不事雕饰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深沉的真挚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些情感,年少时很难有切身体会,如今经过时光的打磨洗礼,才能引起我真正的共鸣。

归有光(1507~1571)是明代昆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太富裕的读书家庭,而项脊轩就是他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在文中,作者记述了项脊轩整修的经过,房前屋后的景致,又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前面这些应该是作于作者2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项脊轩,承载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思念。而最后两段,是作者在35岁后又增补的。10年间,项脊轩又经历了爱妻的到来与不幸早逝,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更加的沉重。整篇文章,表面上是记述的项脊轩的变迁,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心情。整篇文章,作者对往事都只是轻轻提过,并没有过度渲染,而字里行间,偏又满溢着真挚的情感,读来心情沉重。

…… …… 余下全文

篇二 :《项脊轩志》读后感

《项脊轩志》读后感

洒向空枝见血痕——重读《项脊轩志》

高中时读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觉得真是一篇情真意切,凄婉动人的好文章。如今重读此文,又不免心生戚戚,不胜凄惶,令人“长号不自禁”!

先生初写此文时大概在19岁左右,正是踌躇满志,为博取功名、实现平生抱负、光宗耀祖而发愤读书的时候。尽管身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时候还“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负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尽管读书的生活是那样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阶和时来啄食的小鸟,但只要有书作伴,即使是半墙的明月,斑驳的桂影,也让他觉得“珊珊可爱”。家族的败落离析、祖上的谆谆教导、祖母和母亲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于学、学有所成的决心,所以当忆起祖母当年对他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话语时,怎能不令他“长号不自禁”!这长号是奋起的长号,这泪水是坚忍的泪水。在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读书人的影子,特别是那种落拓读书人的影子,而不是那种吊儿郎当挂羊头卖狗肉纨绔子弟读书人的影子。 先生补记《项脊轩志》当在二十多年之后。此时的先生已年届不惑,这样的年龄,本应该是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时候。然而,英雄有失路之悲,志士有壮志难酬之苦。这二十多年来,先生命运却是困蹇不堪。科举上,惨淡经营,三年一次的会试,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先生对妻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后一部分的补记全是记自己的妻子。回想起与妻子“凭几学书”的岁月,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隐含着先生撕心裂肺的痛,尤其是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实乃悲中之至悲,读文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 …… 余下全文

篇三 :项脊轩志教案

归有光《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教材第六单元自主赏析《项脊轩志》。

【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在人教课标版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教材第六单元自主赏析“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中。这一板块中包括两篇经典的文言文: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行文自由,教育意味丰厚,归有光《项脊轩志》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分析文章的思想脉络、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2)熟练掌握文中生僻字词并能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深入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4)能根据以往学过的课文《陋室铭》和本文对比,讨论作者散文写作的手法及情感与本文的情感的异同。

(4)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文章段落分析体察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合作探究法巩固学习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文充分体会真切的亲情,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教材重点】

…… …… 余下全文

篇四 :《项脊轩志》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文本在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项脊轩志》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第一板块“如泣如诉”中。这一板块包括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操的经典作品,了解古代散文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够从细节、景物、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容易领悟。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用现代汉语翻译重要的文言语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过本文的教学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培养和检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 …… 余下全文

篇五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党委

读书报告会优秀作品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20xx年10月19日

…… …… 余下全文

篇六 :《围城》读后感20xx字

《围城》

--读后感

网上有个很有趣的讨论“到底读书是读很多书,还是一本书读很多遍”对人更有裨益。起初我对第二种看法不屑一顾,毕竟每本书都凝结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不一样的人生感悟,站在先哲的肩膀上,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光阴如水一般流逝,虽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再读《围城》确实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三次读《围城》,不再是曾经看到的情感纠葛,也不再是情节的风云变幻,感觉到的全是钱先生对人性的批判。人性弱点的描写与人生荒凉的表现,遍及了围城的各个角落。在那个年代里,角逐在情场中的方鸿渐、苏文纨、鲍小姐、唐晓芙、赵辛楣、孙柔嘉、陆子潇??种种可笑情景,深深嘲讽了卑鄙放荡、自私狭隘等种种具有普遍性的人性之丑。一个围城冲破了,新的围城又再次笼罩下来,无处可藏、无处可避。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钱先生描写的生活本身,那计时器对人生包含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或许一个男人终其一生,总是要经历各色各样的女人。张爱玲写过红玫瑰和白玫瑰,一个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一个成了衣衫上的一粒米。可又有人说男人这辈子都会暗恋过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娶了康乃馨。鲍小姐是肉体与诱惑,唐小姐便是真爱与梦想,而孙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A.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指的是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等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价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高考的文学评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微型文学评论。所谓微型文学评论,少则上百字,多也不过二百来字,最多也不超过三百字;分值一般是10—20分。

B.文学评论和文章分析有何区别——

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评论;分析作品本身也也是对作品的进行评价的过程。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C.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

文学评论和读后感都属议论文的范畴,可能都有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但它们之间的的区别是很明显:首先,文学评论重在“评”,从具体事件阐发出普遍意义的道理,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则重在“感”,写自己读后的主观感受和受到的教育,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 …… 余下全文

篇八 :耐得孤寒处

耐得孤寒处,方是成功时

——读《项脊轩志》有感

“耐得孤寒处,方是成功时”,这正是《项脊轩志》给我的启示。(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洁明快,论点鲜明。)

《项脊轩志》是明朝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了他在项脊轩中读书、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琐事。归有光年轻时勤奋好学,一个人住在项脊轩内,深居简出,“借书满架”刻苦攻读。感到孤独时,便“偃仰啸歌”,一舒胸臆。待尽兴之后,又“冥然兀坐”,埋头读书。油灯之下,归有光通读诗文,直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后来,归有光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古文家。他的成功,正是青少年时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学习精神和耐得孤寂、坚毅不挠的坚强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谓“耐得孤寒处,方是成功时”。(复述简要,引用妥帖,归为勤学,颇有新意。引用后自然推出“耐得孤寒处,方是成功时”,再次突出观点。)

“孤”,就是要有自制力,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和恒心,要真正“坐”在那儿学习。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曾经历过“孤”的时期。古希腊有一个学者想练就雄辩的口才,为了约束自己坚持不断地练下去,把自己的头发剔去一半,并把自己关进地下室,一个人勤奋练习,终于成为有名的演说家。(分为两点展开论述,抓住“孤”、“寒”,层次分明,举例也切合论点,很有说服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