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仅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看得眼睛发胀,仍然手不释卷,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专著作,在我的脑海里、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一、茅塞顿开——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说法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作为教师,我们从20##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不断接触这些字眼了。在认真阅读了《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以后,我从宏观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课程改革正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综合课程的使用。透过课改实验区的种种现象,我深刻认识到那些勇挑实验重担的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优秀的老师。这些认识犹如一阵阵清风,拨去我眼前的团团迷雾,使我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课改热潮,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二、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导师”的理解应该为“引导型”老师,就像《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王能智老师所倡导的教师要“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引导型教师,而非“输灌型”教师。新形势下的教学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因为老师说的与专家说的可能有很大分歧,专家说的与网上最新出现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就要求老师是个“通才”,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适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学习是最好的阶梯
      要做好以上这一切并产生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佩服的、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机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这个目标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相信,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没有目标,偶然的收获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有不断研究、体会、反复感悟,才能深刻理解并把握教材。其次,作为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本活的书  本。他们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学习方式。第三,同行之间,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就更应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另外,老师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杂志等。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有限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做老师的往往自己寻找客观理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书,没有时间去和学生交流。同事间往往不能坦诚相待等等。我们正在自我封闭,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
    作为一个教师,平时光读自己所订的教育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高瞻远瞩,要适时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专家著作的、前瞻性较强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要做真正为工作而生活的事业人。
      四、勇做课改前沿的弄潮人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课改要改革,但也不能把过去我们所有的做法都抛弃,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活用好的东西,因为课改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新型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课堂的气氛应是祥和轻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融洽的。而这种课堂气氛的创造,就需要我们具备三心:仁者之心、智者之心、宽容之心。仁者之心就是要爱学生。学生的行为有时确实让我们做老师的很生气,但此时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不能动气,要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些事。
      而智者之心就是要看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美。要懂得运用学科的美丽所在,以美育德,让学生较好,较容易受到感染,才能使之更快更好融入到学习中。宽容之心是什么?我每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在如今的形式下,我们要真正的做到这三心,用真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新型课堂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爱心;在这个美丽的大环境中,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运用新课改的新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学都上一个台阶。为了推进新课改,让我们共同进步,勇立课改潮头,共同撑起小学课改的一片蓝天。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五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师 教育专著读后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合展小学 王陶飞

本学期,为了更加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利用课余时间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育专著读后感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

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育专著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尊重最重

(教育专著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是由一位日本女作家写的。文中的巴学园是一所学校,一所专门收所谓的“特别学生“的学校。小豆豆是个在一般人眼中名副其实的“坏学生”,文章第一篇就讲了小豆豆的妈妈和老师的见面,老师说小豆豆在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不停地拉抽屉,就是对屋檐下的小燕子打招呼,要么就是站起来对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然后请他们表演,好不容易等艺人表演完一曲,也已经下课了。这么一来,老师还能讲课么?老师说呀说,一大堆的事例,妈妈也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同学打扰老师了。最终妈妈领着豆豆到了另一所学校,她没有告诉豆豆她是被退学了的,因为她怕打击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着,精彩的巴学院生活才开始??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宗作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二)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