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文题虽为“实践论”,则其论述过程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文章具体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需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现实生活的认识活动中,切勿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也不能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作用。应该着重培养感性认识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应用理性认识的观点、看法解释感性认识,将理性认识升华到实践,从实践中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应用于人生理想和科学发展中。

从《实践论》中了解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事物的发展需经历反复从认识到实践的历程,正如一个人理想的实现需经历反复多次的失败方能走向成功,而科学发展只有经历反复探索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社会实践中,事物只有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反复过程,才能达到与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 余下全文

篇二 :实践论读后感

读后感

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 是毛泽东在参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 、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斯大林 、 《论 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的基础之上著作完成的。它是马 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立足于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既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又不忘就事论事,紧 扣实时情势作文章,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在写作《实践论》之前,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一个有关丰富 革命经验的优秀共 产 党员。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万里长征,他的战斗 经验必然让他对实践这一概念深有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了解也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现身说法,因 而最具有说服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虽然以“实践论”为题,但其论述主要以认识为主干线。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是需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回归。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倒实践。

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方案,与客观的规律性相符合。

辩 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 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这里就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 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被许多学者称为毛泽东同志“最重要,最著名的哲学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实践论》结合了中国实际向人们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但它包含的也绝不仅仅如此,它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中国化。此外,它还深入探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指出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 首先,《实践论》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的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实际生活以及从中知道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一切这些知识,都是离开社会实践而不能得到的,因此,可以说实践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的认识也随之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达到了思想所预期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反之,人们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在实践中失败了,就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思想使之适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化失败为成功。只有思想和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才会获得成功,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而理论又转而为实践服务,任何理论最终都将运用到实践中去。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xx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查看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毛泽东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目的,因为当时毛泽东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两种倾向都差点断送的中国的革命事业,在面临抗日战争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可以说,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此文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文章大部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精髓的阐述,用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加以引证,而且语言也颇具通俗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用中国文字来写的“哲普读物”。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同时,也能引经据典,多处分析并综合马克思与列宁著作的材料,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践论》读后感

从实践中或得认识,在实践中检验认识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当时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对于我们在以他的理论,来指导将来对一切的事物、的人和社会的认识与实践来说,以下认识只是我们对于《实践论》的认识的初级阶段的一点点表述罢了

从先生的《实践论》中我们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要点:首先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其次,人们对于某种或某些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对它片面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开始(也就是感性认识),发展到全面的、本质的、内在的认识(也就是理性认识),而后再用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对事物更为深刻地认识。

正如毛泽东先生在《实践论》中所说:只要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那么人们的认识就被证实了。人们想要取得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那就在实践中会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以为如果将来要使自己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能符合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取得胜利,就一定要遵循先生的方法来做,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诚实的态度才行。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