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最后的演讲》读后感

《最后一次演讲》读书分享

老师,首先我自首,非常抱歉,我没有乖乖的看书!

您先不要发火,不看书并不代表我没有乖乖学习,根据以往我的作业情况,您应该知道我是一个“偷懒的人”,不是不做,而是想最高效的做,所以当我得知有《最后的演讲》视屏的时候,我乐了??

但这次我没有省事,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关于《最后的演讲》,我是先看视频版,再看PPT版,最后回到了书本。29岁的我从来没有再某一本书上花过如此多的精力(包括高考的数学题),但是最后我发出感慨——值得!

我看视频、PPT最后回归书本,终于理清了原委:

1、视频来源:兰迪·鲍许只剩下3-6个月生命。而他授教的学校:卡内基美隆大学,有个很残忍的传统。每一个确定时日无多的教授都会被邀请在学校做一个"最后的演讲"。尽管当时妻子反对,但他还是坚持以《全力实现儿时梦想》为题做了这次演讲,所以有了该视频的产生。

2、PPT来源:根据演讲内容、截图,经过整理翻译出给我这种“懒人”专用的文件。

3、书本来源:兰迪接受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杰弗利.札斯洛采访了53次,写成了这本精采丰富又让人动容的《最后的演讲》。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笑过、哭过,最后就剩下思考,收益颇丰!《最后的演讲》学习完成后,我吸收的精华有以下几点,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最后的演讲》读后感

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最后的演讲》读后感

很遗憾,老师介绍给我们读的这些书的作者除了李开复之外,我在之前真是一个都没听说过。在拿到这本书时,我第一个印象居然是想起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最后一课》。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本书的题目应该

算是最贴合实际的,一个人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还能把自己的人生阅历给总结到一次演讲中,让听过他演讲,看过这本书的人受益,他的生命也就得到了延续。

正如我上本看的李开复写的《世界以你不同》中提到的一样,这本书再一次提到了追随真心(follow your heart),提到了如何去引领你的人生。其实回头去看我们这么多本书,都在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神层面的重大作用。不过很遗憾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在一个唯物主义的国家,这个国家是没有精神层面的信仰的,我们唯一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我也信仰共产主义,我觉得共产主义是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的,就和盘古开天以及女娲补天一样,是非常伟大的。

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家谈论这些实现梦想,追随我心的事情,似乎有些不太现实。兰迪演讲是说他的一生就在追寻他童年的梦想,在实现童年梦想的过程中,人生也在不断得到了完善。我不知道在这个国家里有多少人在少儿时期有着美好的梦想,而在成长过程中被一一扼杀的。我们从小就被洗着脑,政治课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一堂堂政治课都在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多么先进的一种制度,资本主义是多么的落后,剥削人,吃人不吐骨头。事实上呢?看过《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的可以看到战后的朝鲜和韩国是什么样,现如今的朝鲜和韩国是什么样。哪种制度更加优秀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 …… 余下全文

篇三 :《最后的演讲》读后感

《最后的演讲》读后感

在美国的一些高校里,?最后的演讲?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兰迪教授并没有准备退休,但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这次演讲对他来说,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后的演讲?。

内容简介

《最后的演讲》作者兰迪〃鲍许,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及设计教授。并主持?人与计算机交互?课程长达十年,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是虚拟科技的先驱者之一,还撰写了《世界百科全书》的?虚拟科技?条目。是一位热情、风趣且教学认真的大学教授,在46岁时被诊断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腺癌。20xx年8月,医生说他的癌症已经转移,可能只剩下3-6个月生命。9月,兰迪教授应学校之邀发表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让现场所有人笑声不断,也让不少人流下泪来。不过,如鲍许所说,这演讲不是给现场的人们,而是留给孩子们的。为的是鼓励他们能够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20xx年,兰迪〃鲍许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这场幽默、充满启发性及智慧的演讲广获回响,之后,《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杰夫利里斯洛探访了兰迪教授53次,写成了这本精彩丰富又让人动容的——《最后的演讲》。

兰迪教授在谈到接受学校邀请最演讲,不仅是献给天下所有的学生、教师、父母以及拥有梦想的人,也是作为一个礼物,送给还未成年的三个孩子,在未来的20年中教给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带给我很多震撼与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四 :演讲稿 《我的教学勇气》读后感

采撷智慧之光,重燃教学勇气

——读《我的教学勇气》*有感

在琳琅满目的图书中,我一眼看到了这本----《我的教学勇气》,便再也舍

不得放下??.

《我的教学勇气》是由美山姆.英特拉托编著,方彤、陈峥、郭靖翻译。此

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读着这些故事,不时在故事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们仿佛置身于我的内心,诉说着我的困惑,发泄着我的情绪,表达着我的想法??

处于新手教师水平的我,教学技术的不成熟、教学经验的不足,常常让我觉

得身心俱疲,教学就像是一座又一座高耸的山峰,而内心的惧怕、不安让我迷失在这座美丽而又充满荆棘的高山中。《我的教学勇气》像一泓清泉、一阵微风、一缕阳光,洗涤着我的心灵,平复着我的焦躁,照亮了我的人生!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

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教学工作、家长的不支持不理解、社会的“唯分数论”无不在时时刻刻摧残教师的心灵,消磨教师教学的勇气!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演讲稿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浑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岳美玲

一本好书带给人的是沁人心脾的快感,是醍醐灌顶的觉悟,是甘露洒心的畅快。近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今后的工作,现浅谈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老师xx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工作中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困惑与迷茫中读读此书犹如雪中送炭,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想起曾经读到的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我们老师也得到许多块玉——可爱的学生们。但是几年后,并不是所有的玉都能雕琢成令人满意的作品。恰恰相反,我们常常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良好的意图,变成了令人失望的结果,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于是抱怨学生,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演讲稿

《兄弟的另一种诠释》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主题学习丛书中《兄弟的另一种诠释》这篇文章,读完后我不禁泪眼涟涟。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山村里一对弟兄,哥哥是天生的脑疾,这注定了他打小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可是他毫无怨言,虽然他傻,可是宁肯受委屈也不让弟弟吃一点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弟弟考上大学临走的前晚,他拿出一个布包给弟弟,弟弟打开看,全是小时做的新衣服哥哥没舍得穿,在他的浅意识里,他认为最好的都是应该留给弟弟的,他用他那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弟弟的亲情与爱。他是傻,衣服早已小到弟不能穿了,看着穿着破旧的衣服的傻哥哥,自幼一直以傻哥哥为耻的弟弟终于被感动了,面对这个从小就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傻哥哥他发出了良心的谴责;“自幼到大,除了鄙视和厌恶哥哥外还给哥哥什么了呢?”

在那份纯朴真挚的亲情面前,弟弟的良心被唤醒了,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与冷酷,从小到大,弱智的哥哥为他所做的一切自己竟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但当弟弟醒悟过来时已没有机会再来报答善良的傻哥哥了――谁也没想到这个被他们看不起的傻子竟会为救一个落水小孩献出了那卑微的生命。直到傻哥死,在傻哥的心中,他永远都认为弟弟是第一位的,没弟弟就没兄,傻子哥哥心中的美与善良终于在他死后被人们认同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一篇TED演讲观后感

这不是TED演讲,是TED演唱

--《这一次是TED演唱,因为演讲真的很恐怖!》观后感 一个天生口吃的女孩,站在TED的讲台上,她要说她的故事,唱她的歌。这令我感触不少。

先说一说,看完这场演讲,我脑中闪现的两句话。第一句“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定为你打来一扇窗。”第二句“太多的选择,反而让人无所适从。”

人有天生的差别,只是差别而已,不是差距。很多客观的、现实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上帝给我们开的那一扇窗”,并好好利用这扇窗。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你能透过这扇窗观看整个世界,也能让世界发现你的存在。而有些幸运的人,即使上帝给他们开了很多门,或许他们也从未走到门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已经拥有很多门,足以看到许多风景,何必到外面经历没有屋檐的漂泊。所以,透过门看到的世界,不一定就比透过窗看到的世界更精彩。

我又想起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不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有多少选择的机会,最终我们只能走一条路。而且,至于另外一条未选择的路,几乎从此就无缘再见。不管多年我们如何叹息,我们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我们这一生已经被自己选择的路改变了。另一条,只是遗憾,它也不一定就比我们选择的路更迷人。所以,不管是给定的路,还是能选择的路,过后都会或多或少留下遗憾。因为,一切没能经历的,错过的事,都会让我们怀念。假如当时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或者我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

…… …… 余下全文

篇八 :《执行重在到位》读后感(演讲稿)

《执行重在到位》读后感(演讲稿)

每一位管理人员都会对下属有要求,无论这些要求是否合理、明确,最终都会出现他们各自的结果;每一个组织都会有战略目标,无论这些目标是否合理、明确或者宏大,同样地每一格目标也都会有其最终的结果。但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结果往往与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或者“没有完成任务”,或者“没有完成目标”。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是“想法没有得到实施”、“方案没有得到执行”还是“执行不到位”?

执行力的问题,是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如何把握执行力的根本、抓出最好的效益来,却是许多人纷纷讨论但却抓不到关键的地方。今天相大家推荐的这本《执行重在到位》,正式牢牢抓住了执行力的根本,并能帮助我们彻底提升执行力的好书。

这本书中有一个很精彩的观点:

做好了,才叫“做了”。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人在执行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在日常工作中,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结果。所以,表面看起来,整天在付出、在努力、在忙,但是,这种忙,却是穷忙、瞎忙,而穷忙的结果还是穷,瞎忙的结果也只是是瞎!

执行,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了”这一点上。只简单的满足于“做了”,不但是浪费资源,更可怕的是一种自欺欺人:既有可能将自己麻痹,也有可能使单位疏忽乃至麻痹,结果,该有的效率出不来,没有想到的陷阱和危机却可能不期而至。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