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追忆杜甫,追忆一颗漂泊的心——读《登高》有感

追忆杜甫,追忆一颗漂泊的心——读《登高》有感

昨天到今天,他在漂泊。今天到明天,他注定还要漂泊。一颗孤单的心灵漂泊到了每一处大唐角落,处处留下他艰难的脚印。一路走来,他步履蹒跚;一路走来,他踉踉跄跄;一路走来,他孤苦、伶仃、落寞。他活得太忧太愁,可我依然从心底对他产生敬佩之情《登高》让我心里涌起万丈波澜??

一路走来,他虽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没有李白的潇洒,可他何尝不活得充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他受尽苦难,饱尝人间辛酸。半聋、偏瘫、肺病,这些全让他一人肩负,他太不幸。可他并未放弃,无论何时,心系祖国、心系百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自然中,每个人都很渺小,杜甫亦然。在空中徘徊,寻家的鸟儿正如杜甫,可杜甫却连家在哪儿也不知道,谈何“寻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盘旋在空中,要归落了。可对杜甫他该归到哪儿?对他,无法让人高呼:落叶归根喽“在哪个悲凉的秋天,杜甫的生命也达到了秋天,让人心中撩起一股无名的感觉――是同情,是悲,我也分辨不清。我只明白,杜甫真的很苦,如果说李白为中国文学有很大的影响,那杜甫何尝不是,没有杜甫,谁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谁控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作文 1200字读后感

《骆驼祥子》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于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了。蛋挞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风景,又明媚美好的开始,可最后是黑暗慵懒的结果,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要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屡遭失败,他有着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兴奋的等待,但是呢,不会成功,祥子在努力又又什么结局?又如苹果不结果,开花有什么用?毛毛虫没有拥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等待再久又有什么用?考学落榜了,寒窗幸苦倍偿,又有谁会怜悯?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训练再苦再累,又有谁会在意?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社会,一开始不断经历挫折,又每次都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但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祥子最终是没能抗过社会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们的社会呢??一定会有所作为的,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 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的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的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区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 …… 余下全文

篇三 :登高有感

登高有感

郊外山峦亘古今 松间石径且闲吟 登高只为人踪少 失路何愁草莽深 挥手长空云出岫 回眸暮色鸟归林 夜来灯下调旋律 似有曼妙丝竹音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读后感

安全事故案例读后感

翻开《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及典型案例》,小册子所叙述的一起起的安全事故使我的内心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我就在那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那事故造成的血淋淋伤害使我的内心触动了,是的,正是这些惨痛的事故,让许许多多的美满家庭破碎了。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感受到生命可贵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及典型案例》再次以震撼人心且血淋淋的案例表明有的职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违章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

安全意识淡薄带来的伤痛是无法挽回的。我想事故后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安全有多么的重要,但我们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又以各种原因及借口使自己或多或少地违背着安全的原则,于是事故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着,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恶性伤害也就成功上演。

安全生产的前提是遵章守法。我们要避免发生类似恶性事故的发生,我们就应该从每一天的工作做起,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安全生产从一点一滴开始。职工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现场环境复杂且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的前提下,在日常的工作中处理问题时,首先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并时刻为自己他人敲响警钟、严把安全关,共同遵守好各项安全制度,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

窗外,皎洁的月光撒满了大地,轻轻合上<<你在为谁读书>>,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千。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任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快乐。在这九年时光里,你有没有想过,你在为谁读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入流七年级急促的脚步,明年我将搭上“顺风车”,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以我现在的成绩怎么可能啊?-----每次指定学习计划,每次也都是徒劳无功。

我明白,我在为我自己读书,为了让自己有目标的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为了让自己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的更高,为了让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游得更远。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

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功者的希望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会化为乌有。”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不正提示我们趁着年轻,树立远大的理想吗?我们在误区中迷茫,感到空虚,有同时想尽各种办法去填补空虚,为何不给自己一次机会,点燃理想这个火把,他将会指引你走进一片焕然一新的广阔天地。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之癌症楼

读后感之癌症楼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几度想放下。这让我一个读惯了言情小说的人该如何去适应一下子高深起来的文学。偏偏还这么艰涩,难懂。还好,我渐渐的开始习惯了,读这本书之前,我先去查看了作者的生平信息,再接着读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有他影子在的一些人物。比如“啃骨者”科斯托格洛托夫——一个被“永久”流放的人,我时常觉得此人身上有很鲜明的索氏自己的影子——同样被流放过,同样得了癌症而最终出院,同样在言语中充满了对国家制度最激烈的不满但在内心深处又是无比的爱国。

当然刚开始让我映像深刻的是主人公鲁萨诺夫,他的脖子上长了好大一个瘤,医生没跟他说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就让他住进了癌症楼,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有一个画面是描述他即将走上楼梯,走上这与他之前人生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他感觉“他的心怦怦直跳,而这还决不是因为登高,他沿着梯级往上走,犹如被押上那个……怎么称呼它呢,像讲台似的高处去砍掉脑袋。”读到这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他的无奈和悲伤,在这一瞬间我非常的同情他。癌症楼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地方呢,在斯大林到赫鲁晓夫这段时期内,斯大林的专政背景下,人们不能说斯大林一句坏话的这种压抑中,各类苦难堆积在癌症楼的地板上,咯咯吱吱直响。在广袤的苏联大地上,因为癌症这个沉重的词语汇聚一处的人们,他们的背后,又积聚了几多心酸和惆怅。我只能理解为这部作品也是苏联50,60年代的苦难生活,因为有苦难所以更加期待新生活。鲁萨诺夫来到了这里,他曾经是国家主人翁阶层的官员,这个人可以说是当时苏联社会的某种“主旋律”,他和书里的另外遭受过流放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革命者,是与国家战在一起的,而被流放的却是国家的敌人。从他的字里行间中处处感觉他高人一等,所以他非常不愿意跟其他人交流,总感觉自己是别人需要仰望的,别人是来求他的。可是他没有搞清楚的是在这一幢癌症楼中,并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在癌症面前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作者说他外强中干、自私自利、懦弱胆小、自以为是、虚伪恶毒、言过其实、“只想拿特别退休金”。可以说,他对当时苏联社会的批判直接就体现在了这个人物身上。这个人患了“根本不是癌”的癌症,而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个人本身就是社会之癌。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正如书名所表达的一样,本书所阐述的是户外空间规划设计对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的影响。书中指出,户外空间中的生活是应精心考虑的一种建筑学要素。 以人为本是本书从一而终所强调的观点。从仅仅满足遮风避雨到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到形式主义再到功能主义以及现在的各种综合性空间的设计无一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评价一个空间设计的好与坏很多时候的标准都是是否有较多的人使用,但书中也有提到: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本书时刻提醒我们,建筑不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到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要求。 作为设计师的扬?盖尔,并没有遵从传统的规划理论和思路,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由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诉求出发,最终落实到各种公共空间的具体设施对人的活动或是交往的影响(如座椅、灯光等。人们的每一个行为,无论是善行或是罪行,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道路的尺度是否能促进交往;路灯的亮度是否能照亮每一个可能隐藏犯罪的阴暗角落;联排式住宅前院的进深是否能刚刚好让站在门口的家庭主妇和走在院子外面的邻居寒暄几句;小区中的路宽和植被能否减缓汽车的行速以及更好的鼓励人们步行;是否有安全的供孩子玩耍的区域??)现在的规划都提倡人性化设计,而大多数规划只是 “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有些时候,规划的实施恰恰不亚于一场灾难。不同的是,扬?盖尔的设计思想是把设计原点设定在人的感受和行为上。按照他的理论发展设计,先要对场地活动组成有比较充分的考虑,其设计结果能在功能上保证人的活动质量,设计出宜人的活动空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