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春秋大义》有感

读《春秋大义》有感

通过《春秋大义》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方面来认识一下自己所继承的文化。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又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批判。

其中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稚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其实能够让心灵与理智达到完美和谐状态的,就是文化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可以造就这样的人群。也许我们与这个文化相距太远,但是现在我们从新回头看,也许并不晚。今天,一个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已经可以从新掌握自己的文化,也是我们从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了。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从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他的话给了我们对中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认识,形象的揭示了了中国文化的力量。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熊逸《春秋大义》 ——以《春秋》看爱国主义情怀

读熊逸《春秋大义》 ——以《春秋》看爱国主义情怀

儒家思想在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看法、取舍和褒贬,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其他人、周围的环境等产生作用时,在个人行为选择上所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其背后的思想原则。而《春秋》则是作为儒家的最高经典,一直被知识分子当作最高法则去遵循去践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儒家思想也在政治的影响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曲解与迎合媚上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儒已非儒。

一、身份社会决定行为取向

那我们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春秋》这部儒家经典,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变迁。在春秋时代,是一个封建社会、身份社会,何为封建社会?即封臣建土,是一种分封形式下的社会制度形式,在这一形式的个人生活是以个人身份为标志进行社会活动。如果你是一个封臣,你向天子效忠;你是一个家臣,你向主公效忠;你是一个子民。你向领主效忠。爱国之于那个时代的个人来说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他们需要维护的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自己的上级,你的身份才是你决定的依据。孔子是鲁国人,一辈子与鲁国三个大家族斗争(季孙、叔孙、孟孙),劝导他们不要做危害国家的事情。而季孙氏有一个家臣,他也反叛家族,为鲁国利益奋斗。后来反叛失败后逃到齐国,被齐国人指斥为乱臣贼子。他认为自己和孔子一样都是为了国君利益呀!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号立诚,别号汉滨读易者,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留学英国、德国,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辜鸿铭兼具东西方学术背景,既熟习中国国学,又掌握西方的科学和多国语言。他曾把“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从本书的的简介得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礼仪,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 …… 余下全文

篇四 :115春秋大义

读《春秋大义》后看东西民族差异

《春秋》是孔子整理的一本儒家著作,它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 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也正是有了这本《春秋》,才有了美髯公立刀秉烛读《春秋》的典故,也有了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非凡气度,可见《春秋》中记载的是何等的大义,是何等大气的精神。这本《春秋大义》是我最喜爱的历史学家熊逸隐士的著作,他以一个非常独特且有深度的视角让我们对一个古代的中国、一个春秋时期的中国、一个身份社会的中国有深刻的认识。

这本《春秋大义》并不是孔子《春秋》的另一个解释版本,只是借用了这个大义来说明,按熊逸先生的话说,是?本是想详细讲解‘《春秋》三传’的,讲解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于是在正式开讲之前需要写上一个小序,谈谈春秋的小国民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国、秦、汉的大国寡头乃至大国专制的,谈谈《春秋》及其相关的经典是如何在秦、汉以来的两千年专制社会里发挥实际作用的,谈谈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这些‘迂腐的书斋学问’在当初是如何地在政治和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学记》5000字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 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是一部传世之作,这是一部令万人敬仰,高谈不绝的传奇之作。把一部只有知识分子能看懂的《三国志》写成可供市民阶层消遣的,通俗的《三国演义》,可见其成就之巨大。

看了《三国演义》,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里面有太多的人物让我不得不反复回味,也正是《三国演义》中的各种特色人物,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学到了什么是忠义,什么是情义,什么是侠义,各色的人物把那个飘零动荡的社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我就把我所见识到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情节给大家来分享,纯属本人自己观点。

先说关羽,他比较简单。《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描写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再加上后来的“赤兔马”,据说他还读过书,深知春秋大义,此外,他还不怕疼,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再就是,他三战吕布不下,斩颜良,诛文丑时似乎变得天下无敌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不是人,而是神。他是历代加封,无不是人与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而降曹操,而且约好一旦知道刘备的消息便立马不辞千里万里往投。这是忠的一种新形式。这与后来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义”同样是一种新形式一样,都是以奇特的方式完成的。大概到了三国时代,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严格,虽然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还要算难能可贵的“忠”。“义”也是像《三国演义》那种时代所需要的。关羽就是历来忠义的代表。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寒 假 作 业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

院 别: 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 11新媒体与信息网络 姓 名: 张 晓

日 期: 2013-01-23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

摘录:

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也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

德国的强权崇拜起因于英国的暴民崇拜信仰,进而发展成为现在人人痛恨谴因此我重申,所有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暴民崇拜和暴民崇拜信仰,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进而导致了今日欧洲反常的、残暴恐怖的德国军国主义。

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于19xx年出版,作者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热衷向西方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当时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写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书中无无渗透着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拳拳爱国这心溢于言表。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先生精通十几国语言,他是一个语言大师,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写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书中无无渗透着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拳拳爱国这心溢于言表。

书中辜鸿铭先生甚至说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义”“礼”去拯救欧洲文明。而他真的去做了,他的书译成十几语言风靡欧洲。而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当代的学生就太对不起他老人家,十个有八个不知辜鸿铭。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 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

”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