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内容简介:《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出自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近四十年中国生活观察的精粹,更是中西方有关李鸿章和晚清危机四十年历史的经典著作。从19xx年作者在上海采访李鸿章萌发写作冲动,到19xx年书稿完成,经历了17年的时间。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李鸿章予以介绍和评说,既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主人公的重要活动、习性、主要思想等,也能使读者感到作者在写作李鸿章时细微的手笔和深刻的见解,使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多视角解析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生:创立淮军,对抗太平军,倡导洋务运动,倡建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处理中法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周游海外,签订《辛丑条约》??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虽然文章总体上运用了编年体形式,但在具体章节和内容安排上又不乏灵活性,作者以流畅而雄辩的文风分析了中国"19世纪的打造者"李鸿章在外交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并剖析了晚清官僚体系中的腐败问题。

关键词:平发 平捻 不平等条约 维新变法 爱国 图强

正文:今年年初我拜读了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耻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章大加称赞,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来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虑,积极探索,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所有英杰之一!”,“李鸿章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山,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章,别无他人。 ”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自从我知道李鸿章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章都是一个卖国贼,难道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章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2)

题目:读《 》有感或《》读后感 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简写什么时候,谁看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并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原文的内容概要。

第二部分:详写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并围绕这个(这几个)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具体描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第三部分:围绕这个(这几个)观点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从中学到什么(或有什么收获)

第四部分:总结感受、结尾。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

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 …… 余下全文

篇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六合中心学校-王元河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从湖南湘乡荷叶塘的一个农家子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与见识拜相封侯,实在是给我们这些农家出生的穷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连毛泽东主席就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实在是我偶像的偶像啊!

特别是从《曾国藩》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受益无穷。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 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 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 的进展,以及对当代 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剑桥中国晚清史》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xx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六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我未曾去过那片我一直向往土地,他堕落的太快,这实在让我伤感。我不敢想象一个发明出指南针的国家败在了渔夫的儿子手里(指法国),一个会用做美丽焰火的国家输给了中世纪才开化的猎户。那片土地现在还属于中国,但不久之后属于谁就不得而知了。---李约瑟

虽然说放得下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但是历史是不可遗忘的,况且还是一段令人心酸愤怒的历史。冯友兰先生说:“历史是写不尽的。”真正的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历史事实本身,而人写的“历史”却可以有上千万部之多。历史,有时可以不去苛求其事实,历史有时只需为今之鉴。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xx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七 :《胡雪岩》读后感-白聪

红顶商人—胡雪岩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里说的是近代以来人们从政经商的两个楷模;“古有先秦陶朱公,近有晚清胡雪岩,”这里说的是在中国商业史上可以并称媲美的两位圣贤。两句古语,可以倒出胡雪岩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红顶商人”。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把握每一次机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一,拾金不昧迎来人生第一次机会:大阜杂粮行当学徒。十三岁那年,他给人家放牛,捡到一包金银财宝,家贫如洗的他没有拿回家,据为己有,而是苦等失主,他巧妙地交还失主后,拒绝了失主的酬谢。这个失主就是大阜杂粮行的蒋老板。蒋老板觉得这么好的小孩子放牛太可惜了,于是收他当徒弟。在学徒期间,他非常勤奋,老板交待的事,他总是一丝不苟,没有交待的事,他也尽量去做,深得老板喜欢。

第二,心地善良为他迎来了人生第二次机会:金华火腿当学徒。15岁那年,来杂粮行谈生意的老板生了重病,举目无亲,胡雪岩得知后,主动来到他的病榻前,悉心照料,不久得以痊愈。金华火腿的老板很想收胡雪岩为学徒,蒋老板觉得徒儿有更大发展机会,欣然同意。所以,心地善良的人,一定会诚恳待人,体贴他人,关心别人。从胡雪岩发展空间增大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 …… 余下全文

篇八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这本书的精良内容是经夏东元教授三十余年的研究而成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充分表现了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独辟发展论的观点。本书总共19章。

洋务运动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总体来说,其对于加速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其本身的局限性,又不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取得暂时的安定,但对于外国的侵略竟毫无作用,反而有加大力度之势。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到19xx年的尾声,经历了40年之久。这几十年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军用工业发展之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安庆内军械所.后来又建造了江南制造局,就其性质而言,是资本主义,民族性为主导面。接着马尾船政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建立的,面临着多重阻力首先是来自洋人的阻力,还有顽固派的阻力。金陵、天津及各省相继建立机器局。其大部分都是官督商办很不利于其发展,这也是其阶级性质决定的。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