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雨霖铃》读后感:霖铃雨落

霖铃雨落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是谁在勾栏瓦肆唱你的晓风残月,凄美了后人的感伤;是谁在翠柳河畔吟你的伊人憔悴,萦绕了前世的眷念。你可曾细数那些留连在画舫红楼的日子,你可曾怀念长亭边泪眼扑簌的离别情。

千年的风月依旧,你的容颜锦衣袖早已随风飞散,你的词曲却仍然在唇齿边细细留香。 当年的你何其才高,一时笑言“换得浅斟低唱”让你接触到那些世间百态,去体会什么才是女儿的娇媚与情愁别绪。“且去填词”让你远离了官场险恶,在市井里谱写一个别样的你,这才是你。朝堂之上,你必不能如此洒脱说出你的所思所想。

凄切的寒蝉是否让你烦躁的心绪更加不宁,夕阳的美,可比得眼前的伊人泪眼漓漓。 纤纤素手,不忍别离的凉,秋风寒雨,也来寒尽伊人的素袂薄衫。

不忍松开不想松开,可小船急急的呼唤你离开,执手相看,眼里早已模糊,可双唇微颤,却怎么也说不出心中的不舍。这一走,该是何时何日才回呢?

人生最苦是别离吧,杨柳依依,杨柳丝丝,是诉不完的情愫,数不尽的情思。这一刻,冷落的何止清秋的圆月佳节。迷蒙的眼惺忪睁开,酒已经在冷月凉风里褪去了烈性。清晨的带来忧愁,凉了谁的玉骨冰肌,一弯残月,可是伊人的蛾眉??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有词

高一(5)班 陆 敏 燕

静安先生所著“人间词”作文艺评论,超脱境界之深,在诗词中体得诗人之悲苦,却又识得诗外意横生。寥寥数词,我欲在品,品其中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情。不胜诗情画意随意淌下,夜下执笔对月,敬一番悼念之词。

写诗,源于诗人内心的淡然,似乎是看破了世内外的真假,用一颗饱满的心去呐喊。而现代诗,矫揉造作的内容却又颇多而硬搬为一种风格。形形色色的名字在诗坛上如水母般在海域里沉沉浮浮,单赏几笔矫情之词,也轻易不去读他们的诗。

低微的人总写廉价的诗,写出来胡吹乱扯,争相吹捧。而真正受到尊崇的人才淡隐在繁华荒芜世界里对月吹箫,他们活在自己心中的山上,有梧桐滴雨,牡丹邀月,芭蕉怜萤,小荷露角。

“人间”一词囊括的内容极其大。人间有真善美,假恶丑,而时光总是随着诗人们的脚步款款前行。史铁生的文字总让我想到人世间的温情,他已故去,想这桌子上的汤汤水水早已凉了半截,心中感叹那坐在轮椅上的背影被阴影冲淡,曾几何时,在暗黄的小灯下读他的文章,想着母亲,心中就如八月的雨下得不能自已,酣畅过去,才觉得泪流之处便是伤痕。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即使文学在当今时代更多成为“艺术”,但我更愿意让它成为我的信仰,是一种内心的笃定。 徘徊在书店多时才买下来《人间词话》,终得此书,心中不禁为之静化且安和。

…… …… 余下全文

篇三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xx年,牵挂着亿万个中国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 …… 余下全文

篇四 :雨霖铃

《雨霖铃》读后感:归去,情难断

归去 情难断

汶上一中高一5班 梁新雨

雨夜,难眠,不曾想,奈何几更思念。秋悲,泪断,更那堪,谁人诉我风残。 自古离别多泣,今宵茫茫难忘,此去经年,勿忘心安。情长,不晓曾为伊空等几年。世世萧条,多无缘。烟花易冷,情难断。

滴滴打落声声残,不思量。蝴蝶尽飞眼底,曾尽数轮回,哪得几面缠绵。自难忘,只与空惆怅。那堪无情,唯有残思相伴。你无言,亦无残念,漂泊离去,曾想,我心怨。

夏末,秋凉,繁花落尽,长亭古道,多离合悲欢苦。欲乘风归去,只得世间有伊牵挂甚想。生死茫茫,苦等几年。

时过境迁,湮灭桃李,只一眼便涌上心头永难忘。忆当年,多少红墙衰草,繁华消逝。静默无声,只留白昼黑夜交替更换。

无人诉,只消独自凄凉。无怨,无怨,只似梦一场。一世彷徨,尘世,冷落千秋叶。千古风情旧望,痴痴等。

烟柳,一处忧怨,哪的几场俗世沦落。莞尔,好似清风薄雾一般。苍海,变迁之时,亦在何处相见。不畏淡,只畏不见,一曲新愁与旧愁,一场心甘与情愿,月下可谓叹。

灯火阑珊,醉生芳华消去,容华老去,一心仿照戏。一如往昔独倚西楼眺望,两行清泪脉脉,纵显百般深情,亦无力消受。

清秋,痴情泪亦流。断入愁肠,愁更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无限好,只是尽等待。只为与相逢一遭。如此,已足,用尽最后光阴,完今生夙愿,度我清冷孤独。

…… …… 余下全文

篇五 :雨 霖 铃

雨 霖 铃

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阕:别后愁思(词人想象别后覊旅生活的情景) 3、上阕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意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特指是秋后的寒蝉,秋蝉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精练的写法。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船上人已经催促出发。“催发”看出多么依依不舍。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不谋成将 但求成才---《将才》一书读后感

不谋成将 但求成才

------读《将才》后的感想 熊梦琳

《将才》是我国台湾企业家杜书伍撰写的一部关于介绍职场关系的书籍,该书集结作者三十年培养将才的独门心法,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企业如何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告诉中层管理者如何培养、部署成为得力干将;告诉有志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同仁如何成为将才。通读此书后,结合我个人年龄、经历、现在工作的实际情况,该书对我更大的帮助是缩短个人摸索与虚耗的时间,即使不是“将职”,但求成为“将才”,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跃升的双赢。

一、 正确把握职场的机会

世界变动的脚步及其迅速,然而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最终追求的应该是永续发展。但职场所有的机会都是给有准备有实力的人,也只有实力强大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实力和机会的关系就像等公交车。机会是所有人的公交车,不会为了独独等你一人而停下来,大部分的人都是蓄积好实力,伺机而动;少数幸运儿则是实力一到,机会就来;或者实力本来未到,但是加把劲,及时揪上机会;如果实力相距甚远,通常是没有机会搭上公交车的。在前往车站的途中,就必须自始至终全速前进,而不是眼见公交车未到就自踱方步,因为车子比人快,当你发现公交车驶来,想要追赶,已经慢了一步,因此不能因为还没有看见机会,就磨蹭度日;也不要奢望没有实力而可以取巧地莽撞上车,因为没有实力,机会就是别人的赛局,及时勉强上车,到底还是会半路出局,而且遍体鳞伤。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道德经》有感 1

读《道德经》有感

学生:郭艳婷

学号:914102380103

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20xx年11月22日上午 最近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感触颇深。 我觉得的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读懂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其实,关于老子的传说也有好多,他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我们似乎无法企及的高度。 首先他的出生就颇具神话色彩。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称玄妙玉女)腹中。理氏(玄妙玉女)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且不说这个神话的真假,我认为它至少表达了我们后人对老子的敬仰。 《道德经》一书在前言就列出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对他的评论。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我的沧桑岁月读后感

我的沧桑岁月读后感

我的沧桑岁月>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江西的网友龚端军老先生,并有幸拜读了他的自传《我的沧桑岁月》。在之前的聊天中,我知道这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近70高龄的情况下,居然能写出一部30多万字的自传,这需要多大的精力与意志啊!带着对龚老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地通读了自传全文,对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我有太多的惊叹和感慨。

承蒙龚老先生抬爱,让我为他的自传写篇读后感。在这么一个阅历丰富的老人面前,我恐怕连做小学生的资格都没有,唯一能写的就是真实表达一下自己的敬佩之情,顺便谈点自己的看法吧。

贫穷,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龚老先生的自传,我知道老人的童年和少年过得非常凄凉。那种贫穷的境地,恐怕非亲身经历者是无法感悟到的。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龚老先生才具有了一种不畏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和毅力,这或许就是他能走出农村,进入部队及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动力所在。

俗话说,“人穷志坚”。庆幸的是,龚老先生没有哀叹于自己的不幸,而是勇于同现实作斗争,敢于同不公的命运抗争。当然,纵观龚老先生沧桑的一生,有贵人相助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