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书评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此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4 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说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篇幅最多、场面出现最多的人物当属诸葛亮了。他不仅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千百年来,他不仅深受世人喜爱,更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在许多人的心中,他几乎就是个完人。

诸葛亮从《三国演义》中他一出场,就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然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计取荆州,巧夺南郡,三气周瑜,助刘备取西川,定汉中,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托孤后,面对蜀国的千疮百孔,他东联吴国,渡泸水,擒孟获,六出祁山,最终命陨五丈原。在历次战役中,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步战、马战、陆战、水站样样精通,还创造性地设计制造了连弩箭、木牛流马等工具,为蜀国的建立与巩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看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觉得需要思考:一是不顾自身实力,穷兵黩武,弄得国力衰弱。三国鼎立之后,蜀国地域和人口不足魏国的七分之一,但他不顾客观现实,在强敌环伺、更无奇谋计策的情况下,为争虚名,不休养生息,连年征战,六出祁山,徒打消耗战,最后反而是蜀国最先灭亡。二是他对蜀国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够。当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帮名将去世后,蜀国再无大将了,只能“廖化当先锋”,在这点上蜀国远不如魏、吴两国人才辈出, 1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诸葛亮

暑假期间,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先介绍一下诸葛亮。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最广为人知的事《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计烧连营》、《七擒孟获》、《空城计》。但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扮鬼神蜀军割麦》。

诸葛亮第五次出师伐魏,赶上陇上麦子成熟,蜀军想去割麦。但魏军已占领那里,诸葛亮想:如果派兵去厮杀,必然割不到麦子,还是用计赢他为妙。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指挥士兵扮作鬼神,把魏军将士吓跑,趁机把陇上小麦割完。后魏军才知上当。

通过这件事,体现了孔明的计谋多端。是因为他不断学习,博学多才,才能在战争中一次次化险为夷。在关键时刻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费一兵一卒,夺得了粮草。我们要学习它的勤奋、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三国演义》读后感——刘备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仁义之君刘备。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完人。刘备作为封建帝王,缺点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一意孤行起兵伐吴。他起于微末,志向远大,性格坚韧不拔、仁义、魅力超凡、城府极深,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而且非常谦虚。刘备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英雄桃园结义》,但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刘备仁义的故事。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国演义读后感

张瑞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一(11)班 张 瑞

看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后,曹操的多疑、刘备的雄心勃勃、孙权的鼠目寸光,诸葛亮的智慧这些栩栩如生的历史面孔不时地在我眼前交错的浮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诸葛亮的面孔是最鲜活的。

诸葛亮,字孔明,是蜀国的丞相。,我之所以敬仰他,是因为他有许多优点是所有人都比不过的。

第一,他对天下形势有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判断。

当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时,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感动了,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刘备趁屋里没人,坦率地对诸葛亮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在奸臣手里。自己没有能力,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又想不出好办法,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一下。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诚恳地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还有孙权占领了江东一带,已经三代了。江东势力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所以也只能和他联络,不能打他主意。接着,他又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守不住这快地方,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还说,刘备是汉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刘备能占领益、荆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这样,将军的功业就可以成功,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且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寒假的时候,姑姑送了我一本《三国演义》。读过之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且代表着后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书通过对东汉末年到西晋百余年间的战争的描写,生动的塑造了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等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那一段段人物斗志斗勇的故事,如曹刘煮酒论英雄、隆中对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等,在千百年以后的今天,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

另外,《三国演义》还表现了很多军事谋略,比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黄盖假意降曹操,最后周瑜和诸葛亮的火烧曹军战船,真是一记连着一记,让人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在周瑜、孙权、关羽等这些人物中,令我最敬佩的还是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并联吴抗曹,致力于统一事业政绩斐然。不过令我敬佩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的人品。其一是诸葛亮处理国家大事善于集思广益,听得进不同意见和建议。东和前后追随诸葛亮七年。期间,董和对诸葛亮某些处理不当的事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反对意见,有时甚至连提十几次,但诸葛亮总是十分赞赏董和这种忠于国家的大无畏精神。其二是诸葛亮能够无情地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引咎自罚、痛下针砭、深刻检讨、知过能改。在蜀军北伐魏国时,失败了,诸葛亮认识到是自己用将的错误导致了蜀军的失败,自己向刘备提出让自己降三级。其三是因为诸葛亮的清廉谦退、不贪财、不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从小就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但我还是更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的是刘备的刘氏家庭代表的蜀国和孙权所代表的东吴与曹操的曹氏家庭代表的魏国争夺天下的故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明白了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刘备现在被误认为是一个没有智慧取得成功、全靠诸葛亮的人。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刘备要是没有智慧,就会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被曹操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难以以少胜多;刘备要是没有智慧,陆逊是难以在猇亭之战中扭转局势,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一个人要是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反过来说,一个人要是拥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从中也明白了待人要真诚,要不然不会拥有许多朋友。要是没有刘备的真诚,他如何收到关羽、张飞这两员有万夫不挡之勇的虎将?要是没有刘备的真诚,他如何能从卧龙岗中请出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忌妒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他生前说过“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结果就是被诸葛亮在“三气周瑜”中给活活气死了。使得江东有名的大才子周瑜就这样死了,真可惜!

智慧是重要的,忌妒是有害的,待人要真诚。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后的感受。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一)

高二11班 史元钧

《三国演义》身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整书写了从桃园三结义到天下归晋的>故事,这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其本身作为一部小说确是无愧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称誉。

但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更应认清其局限性,而不能一味鼓吹。

在此仅举第一回为例,说明其部分局限性。

第一,三国演义具有浓烈的封建迷信色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雌鸡化雄”“黑气”等描写,都体现着这一点。当然,这种迷信色彩也并非一无是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以对鬼神之事适当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但绝不能因此便对此只字不提。同时,封建色彩也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严重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正是这种束缚也被罗贯中留在了《三国演义》里。

第二,对于历史轨迹的认识不清。比如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对这一点最好的阐释。当然我们不能去要求罗贯中在元末明初之际,便能高度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普适真理,但也不能因时代背景所限就完全忽略其在历史观上的缺陷性。又如第一回中对黄巾军的定位。黄巾军,本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却在文中被指为“贼军”这就体现出其维护封建制度的本质,这一点上“隔壁”的《水浒传》所描述的“官逼民反”,如果说这种显而易见的局限性还不能被承认的话,便有些强行“洗白”的嫌疑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