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世有桃花》读后感

花落之意,生命之理

——读《世有桃花》读后感

花会开,花亦落;花有语,花现魂。娇艳如桃花的你,写得写失,写悲写伤,

写情写爱,写就的是自我内心的顽强。——题记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唯待见青天。

这便是《世有桃花》的开篇词。每读到这里,我心中便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

朵朵凄美的桃花,还有那个清秀脱俗的才女安如意。

在这本书中,安意如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那些与桃花有关的故事,植入如桃花般芳香明媚的情感,再细细地包裹后,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她的文字,还沾染着桃枝新鲜的气息,和桃花娇嫩的颜色,仿佛带有自己的印记,将历史还原出清新独特的安氏味道。 文章中的一篇篇“诗赋”带领我回到那个充满着桃花的世界里。文字显现的桃花已不仅仅是盛开在了春,它已随着时间的轮转盛开在了时间的最深处,打败了时间,恒久不灭。

这是一本写给桃花的书,也是一篇写给有爱之人的诗赋,更是安意如写给自己的一首顽强之歌。安氏清丽的妙语,细腻的笔触,它不

断使我去思考,去反省:人生是否能如桃花般多姿多彩,美丽娇艳呢?或许,桃红娇弱的外在包裹下的灵魂本质仍是顽强吧,花落的悲伤,只不过是给顽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罢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超级实用】世有桃花 读后感

读世有桃花有感

郑雅倩

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

遇见一本好书正如上天注定的因缘一般,可遇而不可求。

文字中显现的桃花,已不仅盛开于春。随季节轮转,它盛开在时间的最深处,打败了时间,恒久不谢。活泼,轻佻,宁洁,孤独,艳丽,凄美,壮烈,深邃。桃花时而娇艳如初嫁少女,时而闲静如隐士仙人,时而沧桑如英烈美人。有时高杳如神话,有时平易如井畔乡邻。你面对同一个它,千娇百媚的它,要尽量找出不同的标签,以鲜亮迥异的语言来形容。

许多情绪似是而非,许多故事似幻似真。追忆着似水年华,俯拾皆是的精雅诗句,如千万交映星辰。看见月下的桃花,听见心里的琴音,相信知音不远,甘心沉到那般的寂寞温柔里。

原真是美到极致,便成荒凉。

厚厚书页,不一一累述,只细细诉来最爱的那两篇。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独自漫游山中,看桃花飘落,随清流远去。

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像桃花一样随水飘远,意识得到控制,便见山是山,花是花,水是水,整个天地入眼清明。 无论漫游到何方,每一次的归隐,都是心灵的沉淀和清理。

同是热衷浪游的人,内在是一个容器,旅行是自我清洁的方式。喜欢一再地自我清空,通过不断接受新鲜的刺激来获取更广大的精神力量。如花承接雨露,夜间微微闭合。白天又皎然盛开。

…… …… 余下全文

篇三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六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心木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桃花心木读后感

篇一:<<桃花心木>>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完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我记忆犹新。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种树人不按规律给桃花心木浇水,是为了让桃花心木更好的活着。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14自然段中的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得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是啊!人和树一样呀!不能依赖别人给予的帮助,应该自我成长。一旦养成依赖的心就无可救药了,应该锻炼出自主之心。

读完课文,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我的父母不也是这样么!父母不想让我们受伤,就像种树人对树的喜爱;父母想让我们自己去学会生存,就像种树人不按时浇水,让小树自生自灭,学会自己找水;父母不关心我们不是不爱我们,是想让我们学会自立,就像种树人隔三差五,不按规律的浇树一样。

在我们学完课文时,老师问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我们说是借物喻人。是啊!作者用种树人不按规律给桃花心木浇水,是为了让桃花心木更好的活着这种写作手法来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让我们想起我们自己,我们也不应该依赖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帮助,应该学会生存,健康、快乐的成长。

…… …… 余下全文

篇五 :《桃花心木》读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叫做《桃花心木》。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发现种桃花心木的人浇水没有规律,感到很奇怪,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的事。

一般人在种植花草树木时,都会被告知要勤浇水,多施肥,精心呵护才会得到好的回报。种树人在种桃花心木的过程中并没有勤于料理树木,但树却长得优雅自在,生机勃勃。种树人让桃花心木在这种不确定的、艰苦的环境生存,桃花心木为了能存活下去,必须自己去找水源,从而克服了依赖性,学会了生存。我们人也和树一样,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克服依赖性,自立自强。这让我想起了一些人。有许多的大老板都是农民工、贫困家庭,他们家可能非常贫穷,没条件。因此,什么活儿他们都

得做,学会了自立自强。在这不确定中生存,自然也就克服了依赖性,学会了生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自己的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正如桃花心木如今的生机勃勃吗?我们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从今天起,我要克服自己的依赖性,学会生存,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自立自强的人,有作为的人,成为一棵永不枯萎的“树”!

…… …… 余下全文

篇六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是一个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邂逅,错过与怀念的老套故事,却令千年后的我们口口相传,为之驻足,甘之如饴。

此诗第一句寥寥数字点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足见那天那景,诗人早已深刻心中。第二句诗人未直接描写所见女子的动人风姿,而是运用了桃花意象渲染烘托,于习习春风中怒放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 ”,在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之景。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桃花依旧笑春风” 是借景抒情,情感更为含蓄,给人想象的空间。“笑”将花拟人化,它不知物是人非的悲哀,以其无情反衬主人公的多情。 这首诗能勾起人们数不尽的情思,我想不见得是这首诗艺术手法有多巧妙,而是主人公的多情怅惘,想见与见不得,只剩思念,此情只待成追忆。奈何物是人非。主人公将诗写于今日,追溯昨日,两

…… …… 余下全文

篇七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汉人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 …… 余下全文

篇八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是一个悲喜剧的混合体。彼此互不相干的 “暗恋”剧团和“桃花源”剧团在当天晚上同时与剧组签订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将场地让出来给对方排练,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决定将舞台分为两部分,两个剧组同时排练,从而现代悲剧《暗恋》和古代喜剧《桃花源》相互交叉而引发一出古今悲喜剧的舞台闹剧。

现代悲剧《暗恋》是《暗恋》剧组导演的亲身经历。东北青年江滨柳因战乱在上海邂逅美丽纯洁的云之凡,两人相爱,但又因战争不得不被迫分开,此后两人又不约而同的逃往台湾躲避战争,但两人对彼此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从而苦恋四十年,最后两人终于相见,时已江滨柳濒临病终。

古装喜剧《桃花源》讲述武陵渔人老陶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私通,老陶悲怒之下愤然离开,无意进入桃花源,里面鸟语花香,人情淳朴,后来当老陶思念妻子返回武陵时,春花与袁老板已经结婚生子,但家境已经破败,两人丧却了以前的恩爱,陷入对彼此的抱怨之中。 在两部戏剧互相交错之间,还穿插着一个疯女人在舞台上跑来寻找抛弃她的情人刘子继的故事,但并未深究,在《暗恋》与《桃花源》引发的舞台效应之下,疯女人只是一道辅料,让剧情更加的混乱,从而也更加的好看。

乍一看来,三个故事并未有什么相同之处,仔细想来,却又是隐藏了同一个主题:那即是当代人对于爱情的无奈。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爱情是纯洁的,是至上的,是不夹杂一丝尘土气息的。爱情衍生的过程是如此美妙,可以让人忘记礼义廉耻,忘记道德风俗,甚至忘记生死的局限。犹如七仙女甘愿忍受肝肠寸断之苦为董永剔去仙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化蝶双飞,白娘子舍弃千年修行与许仙白头携老……仙凡恋,或是人妖恋皆是如此凄婉。我们对这种爱情大加褒扬,将之奉为爱情至上的典范。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些所谓的爱情全部是止步于结婚面前的。即使是结过婚的,也必定要经受旁人无法想象的磨难,最后的结局或许是修成正果了,但这个正果究竟是哪种境地,我们又无从得知。之前流行于网络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没有道理的。当被我们夸大了的爱情跨入了繁琐生活的规程,当生活的庸庸碌碌代替了恋爱时的花前月下,之前的甜言蜜语化为如今对彼此的深切抱怨,爱情便成了都市人的奢侈品。所以我们不能说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四十年未见就一定是个悲剧,假如他们没有错过,而是结婚生子,一辈子相守在一起,很可能老年的江滨柳不得不躺在病床上忍受云之凡的唠叨,而云之凡也不得不在医院四处奔波缴费化验,根本不会有江滨柳在病房里回忆起年轻的恋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说到现实中,《暗恋》的导演如果和他的年轻恋人厮守终身,他印象中的十几岁的情人还会是“一朵美丽的、白色的山茶花。”吗?这种结局我们无法想象,更无法预言,所以我们称《暗恋》为悲剧,为爱情的悲剧。回不去的美好不再重现,残留的或许是对现实的无奈,但是,守得一份回忆毕竟还是幸福的。江滨柳想起他们年轻的爱情,便是苟延病重之身,也会绽放如花的笑颜。所以,他们的再次相见,亦是导演对于爱情的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