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赎罪观后感

《赎罪》 良心的谴责要怎样才能擦拭干净?

——透过美国爱情大片《赎罪》看人性

外语系08英语2班 吴蝉栖 学号:108333080206

“赎罪”,在希伯来语里是“遮盖”、“擦拭干净”的意思,基督教义认为人生来负 有罪孽,人人背负“原罪”,耶稣是为了替人类赎罪,才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题记

电影《赎罪》是由乔?怀特携手凯拉?奈特利和新起之秀詹姆斯?麦卡沃斯于 20xx年拍摄的爱情大片,电影改拍自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通过爱情主线 描述了人性的一场自我救赎。 故事开始于二战前夕英国一个安静美丽的乡村, 塔 里斯家族是个传统旧贵族, 居住在城堡式的大房子里, 塔里斯太太的小女儿布里 奥尼是个情窦初开又充满幻想且在写作上初露头角的十三岁少女, 因自己的任性 与嫉妒将强奸表姐罗拉的罪名嫁祸在姐姐西西莉亚的爱人罗比身上, 此后, 姐姐 为爱脱离家庭,罗比不忍罪名毅然参加二战,随着布里奥尼的成长,影片采用假 象的呈现与真相的揭露相互交错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赎罪的一生。

(一)布里奥尼的赎罪——莫要因爱生恨

随着老式打字机紧张快节奏的击打声,小布里奥尼煞有介事地疾步行走在偌大的城堡里每个角落,从那张尖而苍白的脸、灰白短发和她的第一个关于公主因爱私奔的剧本,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个被家族宠坏、满脑子装着幻想、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这便是布里奥尼“原罪”的根源。 从那个夏日布里奥尼纵身跳入水中以性命来试探罗比是否会舍身救她起,布里奥尼的心里就装进了一个人,可是当时谁会意识到一个仅13岁少女那句“我很感激你救了我的命,我会用一生去铭记。”会是她的心声呢,事实上,她却为这句话花去了一生去擦拭良心上的谴责。与生俱来的阶级意识让她只能在剧本中臆造出公主为爱私奔的情景来自我安慰,强大的自尊心使她掩饰内心的失落感而对罗比表现出“爱来不来”看我的话剧的态度,当发现罗比喜欢的是姐姐时,内心的嫉妒与失落与日俱增,最终由爱生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个性刚硬的布 里奥尼身上发生是毫无悬念的。正如近至耄耋之年的老布里奥尼在接受采访谈及承载了她对姐姐和罗比一 生忏悔的著作《喷泉边的两个人》时所说的,“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女孩,从卧窗看 到了她不懂的东西,但她当时以为自己很懂”,是的,小小年纪的她不懂什么才 是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不是她耍的我的玩具别人不许碰的孩子气, 而是西西 莉亚对爱人的坚信与守候, 是罗比为了与爱人重逢奔赴战场的勇气,是西西莉亚 的 “I love you, come back, come back to me” , 是 罗 杰 的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写作,是用来疗伤的,是用来忏悔的,是用来赎罪的,是用来自救的,布 里奥尼注定是要成为一名作家的,用她的笔去忏悔。就如她始终如一的发型, 不停被刷洗的双手,身披的外黑红底的披风,一遇到旧人旧事便被掀开,露出血 淋淋的伤口,从送罗比入狱时饱含的泪水起,她耗费了一生去赎罪。可是良心上的谴责要如何才能擦拭干净呢?时光不可倒流,过去不可更改,虽然布里奥尼在小说里让罗比和西西莉亚得到了他们渴望却没有得到的团聚, 可真相却残酷的告 诉我们罗比死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夜,西西莉亚被淹于地铁旅馆,至此,影片“蓝色窗框”小屋边的幸福嬉闹 最后罗比和西西莉亚在他们梦想的海边“白色墙壁, 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凄美的葬礼。

…… …… 余下全文

篇二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您明白不明白,先生,您明白不明白,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什么滋味吗?”这是《罪与罚》中的穷官吏马美拉多夫在斯文扫地、体面尽失、穷极无奈的绝望哀鸣。

穷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走投无路----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罪与罚》是一本催人泪下的社会悲剧,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哲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国,穷人面前只有三条绝路:一,啼饥号寒,冻饿而死;二,苟且偷生,像畜生一样的扒食生存;三,铤而走险,不惜伤天害理。

属于第一种的,是绝大数穷人。属于第二种的,比比皆是,其中就包括了索尼娅和杜尼娅,索尼娅是马美拉多夫的长女,她为了养活自己的双亲和弟妹,不得不彳亍街头,被迫卖淫。杜尼娅是《罪与罚》主角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她为了养活自己的母亲和让哥哥继续上学,不得不同意嫁给一个她所憎恶的市侩,“做他的合法姘妇”。

对于仍保持着纯洁灵魂的索尼娅来说,如果不自甘堕落,就只有自杀一途。但是人死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只是把苦难留给生者而已:她死了,谁来养活她的父母和弟妹?“只要世界存在,索涅奇卡就是永存的”---这句话多么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又包含了多少穷人的血泪!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救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漳州分校 朱薇丽

《追风筝的人》是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在20xx年的出版市场上也是一鸣惊人之作,从出版之日开始就长期盘踞销售排行榜的前列,是一本口碑与市场皆佳的著作。我是从经常听的广播主持人那里得知这本小说,她说书中一句出现多次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令她印象深刻,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更是让她欲罢不能。听了她的隆重推荐,我立即对《追风筝的人》有了极大的阅读冲动,第二天当即买了书,看完之后心灵久久不能平复。书里的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书中主人翁阿米尔的故事是在一种淡淡的回忆的笔调下开始的,童年、阿富汗、他和哈桑,哈桑是仆人的儿子,与他如影随形。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他们打败了所有的对手,但是要想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替阿米尔去追风筝并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随后而至的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逼哈桑离开家门。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背井离乡地来到了美国,开始新生活。然而,多年之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此时哈桑已死却留下了一个孤儿,一番挣扎之后,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最后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阿米尔与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而哈桑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我们看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看到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看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也看到了个人情感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更看到了时代的节奏和变迁。

…… …… 余下全文

篇四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命运便会罄其所能向你展现他的残酷、冷漠及复杂性。你有多犹豫,他便会有多复杂。只因生命不过是一场反抗与追捕的游戏,其主角分别是灵魂与命运。生命以灵魂屈服于命运而终结。在简单的头脑中,命运总会施舍一条狭窄的小径,小径伸向并不遥远的远方;对于一个敏感、聪慧且不甘被愚弄的头脑来说,命运陡然化作无法逃逸的迷宫。

拉斯科利尼科夫便不幸长有这样一颗不甘平庸的脑袋。自他了解了思考的妙用后,无情的命运便站立在其对立面,毫不吝惜的向他施舍贫穷和痛苦。然而命运低估了他的顽强和忍耐力,第一次追捕也随之宣告失败。

拉斯科利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是命运的第二次出手。不知不觉中,拉斯科利尼科夫陷入了命运的奸谋,杀人犯、刽子手的罪名似乎意味着命运即将可以唱起欢乐的颂歌。然而世事难料,他幸运的逃脱了,没有目击人,没有物证,什么证据也没有。想要治他的罪门都没有,除非他主动自首。一切就这么顺顺利利、简简单单的完成了,命运只能空欢喜一场。

这可激怒了他,命运注定不会让拉斯科利尼科夫尽享天年。但对于这颗顽强的灵魂,命运却苦无对策。怎么办才好呢?命运的诡计无所不能 ,一味的追赶既然不能把灵魂逼上死角,那么就该换一种聪明的方式——诱捕。于是命运在现实的世界里制定了法则-反抗命运,反抗命运本身就是一种罪恶。正直的人应该反省并付出相应的代价,理应接受命运的惩罚。这一法则立刻显现了致命的效果。拉斯科利尼科夫这只可怜的小虫子想到自己曾经因为逃命而损坏了蜘蛛的罗网。这是多么沉重罪恶啊!犹如泰山压于胸口一般沉重的感觉,无奈、烦闷、忧郁、内疚、苦恼、悔恨所有这些无从宣泄的情感顿时接踵而至。如果灵魂不堪此重负,自杀对他说可能是唯一的解脱。命运从未如此接近成功,似乎已禁不住要呐喊欢呼拉!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打碎了命运的美梦,索菲亚-一个天真善良、纯洁无瑕的女孩解救了拉斯科利尼科夫。她为拉斯科利尼科夫带来了天使的福音,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赎罪的勇气。由此拉斯科利尼科夫获得新生!命运的第三次追捕随之烟消云散。

…… …… 余下全文

篇五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篇一: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因妻子与其情人被杀而被冤枉的银行家安迪背叛终生监禁,在尊严和生命被肆意践踏的监狱中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生活,第一晚即有新犯人因哭泣哀嚎被狱警拖出去打爆了头,似乎只能静默,可依然有来自同性恋犯人的无尽的骚扰和暴力,然而他在能反抗时反抗,不能反抗时就弄的浑身是伤,面对死亡安迪还是冷静的威胁,他的威胁只是一种教育。

对坐牢的人而言,时间是缓慢的,有时你甚至认为时间是否停止了,但时间的的确确在流逝着,瑞德和他的朋友们曾给安迪一张海报作为一周年纪念,而下一次时间的概念已是19年之后。此时安迪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合法”地逃税,代价是请他的同事一人三瓶啤酒,当时的情景怪异极了,相信瑞德也有同样的感觉,突然之间,就变成安迪占上风了,狱卒哈力腰间插着枪,手上拿着警棍,但是突然之间,在阳光下,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也许在囚车载着瑞德和他的朋友们穿过肖申克的大门,走出囚车踏上运动场以来,他们还不曾有过这种感觉,这种自由人的平等和骄傲。就好象自由人,在修缮自家屋顶。安迪,他坐在阴凉的地方,脸上挂着微笑,看着这些家伙喝他的酒。命运变化无常,但这一刻给这些人带来的惬意和>温暖,都会像阳光一样撒在他们的心头友谊也油然而生。当典狱长知道安迪的才能后,安迪开始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并因此得到了更为宽厚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政府向肖申克监狱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二作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陨落与重生观

高二作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陨落与重生观

高二作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陨落与重生观

“这里的人都是无罪的。”

略带戏谑的口吻,却仿佛有着全世界的悲凉。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们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这里,离开这里。八面玲珑、善于交际的雷德,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并且依赖监狱了的博斯,在来到的第一天就遭毒打并离世的小胖,因对神的诚实而倒在监狱长烟头旁的年轻的汤米??而以“杀人犯”的身份到来的安迪,其形象在周围不同人物的衬托与对比下显得尤为鲜明与饱满。同时,其他人的个性特征也在与彼此的对比、冲突下丰富、立体了许多。

对安迪而言,从一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银行家沦落成一个阶下囚,这种转变足以击溃一个人。然而安迪并没有放弃希望。环境的改变不会成为他沉沦的原因,即使这环境充斥着黑暗、腐败、暴力;即使这改变来的那么突然,那么毫无道理。

囚犯来到监狱的第一个晚上是最难熬的。安迪以沉默度过。在接下去的一个月,他几乎都是沉默的。也许,正是这种沉默使他与众不同——他不会是那种肤浅的、庸俗、任人摆布的人。长久以来的良好教育与生活环境塑造出他与其他人迥然不同的气质。“姐妹花”正是因为他的不可驾驭而不肯放过他吧。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米尔的故事。阿米尔生于19xx年喀布尔的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爸爸”是普什图人,一名法官的儿子,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出身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游戏。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希姆·汗成了阿米尔的忘年知己。19xx年穆罕默德·达乌德·可汗等发动政变,在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社区中一个仰慕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和阿米尔、哈桑发生冲突。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19xx年,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但在哈桑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侵犯了哈桑。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

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严词拒绝。于是阿米尔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阿里和哈桑不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总能在脑海里浮现这样的画面:在广袤的旷野上,放飞风筝的孩子杰里奔跑着,头上的风筝猎猎作响,耳畔不时传来真挚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

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富汗安静祥和的日子里,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形影不离的时光被一次风筝大赛后的"劫难"所打碎,难能可贵的友谊与真情在一些谎言与怯懦中渐渐逝去。命运带走了阿米尔的友情,亲情,只给他留下了一片遗憾,生命竟是如此无奈。

成年后的阿米尔意外得知的惊天秘密使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去寻找他的亲生兄弟——哈桑。其中发生的种种不禁令人费解和惋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为了弥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阿米尔的赎罪之途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悍匪的激烈较量中,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在开导哈桑之子的同时,他也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补偿。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