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随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拉开中美关系史的序幕,两国的交往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手变得愈发频繁与密切。

早期的中美关系是和平友好的,但是地位却不近相同。中国当时是闻名于世的物产丰富的大国,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和重农抑商的政策,让千里迢迢来到富庶东方寻求经济支持的刚刚独立的美国尝到了甜头的同时,也饱受贸易逆差之苦。而外来的传教士在中国也屡屡碰壁。

直到19世纪初,美商开始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中美关系史由早期的友好开始有了冲突。不知是受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思想熏陶已久还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不识人心险恶,中国仅凭美国表面上的顺从和配合将其列为“恭顺”“守法”。而“恭顺守法”的美国却在暗暗的利用中英矛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利益。写到这里,我仍旧和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一样,用善意来揣度为什么受人尊敬的麦迪逊总统会对友好的中国做出这样的举动。当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也许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促使各国奋斗的就是本国利益。但是一方面暗地帮助英商脱手积压货物,听任英国炮舰凌辱中国,在英国获得特权之后也坐享其成,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温和态度以赢得清政府的好感,这种做法未免太不人道。也许这样可以使本国的利

…… …… 余下全文

篇二 :抗争的历史复兴的历程--近现代中日中美关系有感

抗争的历史,复兴的历程

有感于近现代中日中美关系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的历史,几千年的封建文明没有阻挡住列强的坚船利炮,在隆隆的炮火中中华民族坠入了痛苦的深渊。在中国的这段黑暗的历史上,有两个国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们前赴后继,他们配合默契,他们像两块绊脚石,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道路上制造着无数的麻烦,这两个国家就是日本和美国。

1895年甲午海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千里迢迢赶赴日本,在恐吓和威逼中签下了《马关条约》,李鸿章可能没有想到,几十年前还和中国一样被列强欺负的日本,今天却坐在了大清朝头上作威作福,李鸿章也可能没有想到,日本正是利用这次条约得到的两亿两白银,加快了资本主义建设的步伐,并最终大举侵犯中国。可以说,日本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在大清衰弱之时,狠狠的在它身上咬了一口,也正是这一口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从此把中国当做自己崛起的垫脚石,一步一步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而反观中国,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已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甲午战争却是中国一蹶不振的标志,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开始被弹丸小国日本压在了身下,从八国联军侵华到日俄战争再到九一八事变,中国一次次受到日本的凌辱却只忍气吞声。卢沟桥事变虽发起了全民族的抗战,但也在日本的攻击下丧失了大片的国土,抗战的胜利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机遇,但是中国却没有把握住,三年的国内战争,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内斗的习性让中国忘记了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强敌日本,也许中国人民就是信奉以和为贵的理念,对于这样一个给自己带来无尽苦难的国家不仅没有打击他,而且对他也失去了应有的防备。最好的防备就是发展自己啊,这句话到19xx年才开始触动中国人的心,但是当中国醒悟时却发现,日本又一次开始崛起,不仅经济上落下了中国一大块,而且政治上也开始挑战中国。19xx年田中角荣的访华不是历史的必然,基于摆脱中美关系正常化后被动局面的日本需要改善中日关系来拓展自己的政治空间,中国与日本建交也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然而,建交后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并没有使中日的历史隔阂消除,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复苏让中国人民的感情再次受到伤害。我们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谴责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挑衅的行为,但是我们却不能反思一下,出了日本的因素外,我们自身有没有原因?历史给了我们相同的机会,日本把握住了,我们却失去了,这不不说一种历史的悲哀。还好,历史这一次怜悯了我们,又一次把主动权抛给了我们,我们不能再次辜负历史的期望,我们必须雪耻过去的历史,我们必须让日本明白它的身边不是睡着一个“软蛋”,我们要让日本知道几千年的文明不是一个弹丸小国所能轻视的。当然,从国家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尊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遵循和平崛起的原则,尽力处理好和各个国家的关系,当然这也包括日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将是两国未来发展的原则。

…… …… 余下全文

篇三 :美国国内势力之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中美关系史》读后感

美国国内势力之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作为全世界的“大佬”,美国,这个三权分立制度已经较为成熟,拥有两个在国内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政党,工会与商会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在制定与外国有关的政策时总会收到这些不同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博弈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当然,中美关系又有其特殊性。

国务院-议会的博弈

对于我们而言,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针锋相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美国,这种博弈却在一次次的中美关系波动时体现出来。如在国共内战期间,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国务院希望交战双方建立“某种程度的平衡或僵局”,最终成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而国会中则存在大量担心共产主义扩张的声音,主张对国民党提供强有力的军援,保证其能彻底击败中共。在两股势力的博弈与交锋之中,最终的《援华法》才得以出台。

共和党-民主党的博弈

说到国务院与议会的冲突,实际上是执政党政府与在野党议员之间的冲突。由于两党秉持不同的原则,作为代表大资本家的右派,共和党自然处处从贸易、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首先保证经济;而作为代表“弱势群体”的左派,民主党则必然从人权、民主等问题着手看待中国问题。

如在国共内战阶段,民主党政府处于对中国联合政府的建立,民主进程的推进等方面的考虑,并不想为国民党提供大量军援,看似对中共采取相对友好的态度;但在北京政治风波后,民主党议员却屡屡以人权问题向老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发难,通过一系列的放宽移民法案,甚至要求取消与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似乎又是与中共处处为敌。反观共和党,似乎在保护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以及促进对华PNTR的过程中不遗余力,但是不要忘了,在国共内战期间,共和党议员们满心想的都是灭掉共 产 党。

…… …… 余下全文

篇四 :美国中国读后感

了解让我们更好的相处

——读《美国与中国》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该书作者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曾在中国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长达50年,他的著作大多数是论述中国问题的,而《美国与中国》则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让我从中也学习、了解到了许多。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不了解就会产生偏见与歧视“。那么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才会让彼此更好的相处。近年来,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外交上较为关心的话题,中美之间有着合作,也有着分歧与冲突,但我们明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维护世界局势稳定,为各国人民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更好了解中国历史,全面看待中国发展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大多仅来自于中学及现在大学里一些相关课程与书本上来的。关于中国与外国的了解本身也是片面的。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得不说就算在思想自由的今天,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 产 党或多或少对于当年的历史还是会有所隐藏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本身也会对自己祖先的过往,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美化的倾向。

…… …… 余下全文

篇五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官,后来著书立说,了美学者,曾在中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驻中的外问题的泰斗。据说现在美

与中的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对中美两的问题的专家,都是他的学生。近拜读费教授名著《美

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为书中一些精彩的描述和论断所叹服。

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翻看几页之后,就会发现它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

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能始终维持一个政治统一体发展到现在,是因为维系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在举例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西方人不同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画的注重点和西方的明显不同。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听天由命”, 所以在中国画里多是山山水水,而人基本上是渺小的陪衬。相反在西方的画里,会重点突出人的重要性,而自然风景往往是模糊的背景。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从中国外交形式的转变看近代中国的衰落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

中国的传统外交观念是受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因素决定的。首先,中国由于自身地理条件因素,北有蒙古高原,西有喜马拉雅山,东部和南部是广阔的大海。这些天然的屏障将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使其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很容易让古代中国人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即,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从经济因素看,即生产方式角度,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从而产生了“天朝上国”思想。这种天朝上国的对外表现就是,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对外关系时,中国不能将其与己平等相待。在中国统治者看来,只有他国以藩属国或臣国的身份出现,并且定期向中国进行朝贡才能与中国这个天朝上国发生关系,否则一切免谈。在蒋廷黻先生的著作中曾提到:英国使团在乾隆年间出使中国时,由于拒绝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礼,遭到中国的拒绝。还有中国主动出访他国的外交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由使团携带大量珍奇珠宝出访各国,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比较有名的案例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体现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外交模式。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美国史通论有感

美国自建国以来虽只有短短的200余年,但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无与伦比。鉴于美国的重要性,即使是一般民众,对美国历史有一个大概地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历史研习者更是如此。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的著作《美国史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为期望对美国史有一个大概了解的广大读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本书共分四篇(分别是奠基立国时期,区域对峙时期,美国的现代化和向后工业迈进),十六章,非常简洁,总共23.8万字。笔者从第一次看本书至今已一年有余,之所以今天回过头来写一篇《通论》的读后感,原因是当初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的问题和想法。

《通论》作为一本简洁的美国通史类著作,其特色还是颇为鲜明的。作者在自序中归纳了本书四个特点。

首先,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利坚文明的起源,而不仅仅把英国的殖民史看成美国的早期史。作者解释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成的过程,??”(自序第1页)。(对于这一点笔者倒不认为是本书一个明显的特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历史问题已并非稀罕之事,从社会学解释历史问题的论著并不鲜见。历史学属人文科学,与社会学本来就难解难分,与社会学的结合,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成的过程,??”笔者是十分赞同的,在阅读《通论》之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美国文明是不同于欧洲的有自己特色的文明,这一文明随着殖民地的建立而逐渐成型,并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xx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