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作为接受学习的对象学生,需要进行尽力的学习,才能取得所谓的学分,完成学业,最后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社会人。

老师只是作为学生的知识引路人,在完不成的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进行帮扶。但是,这个帮扶并不适宜全程呵护,而是要在学生亟需帮助的情况下,扶上马送一程。再让学生继续赶路。

但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很多教师已经混淆了教育的概念,而是一味的越俎代庖,包揽了整个课堂,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原本快乐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快乐的童年变成了沉重的阅历,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甚至扭曲了一些灵魂。残害了一批灵魂······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凡是读书,每每我都是怀着热切的愿望,读书让我们有了底气,丰富了自身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理应通过读书等各种不同途径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力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所编辑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近日,在幼儿园组织的教师“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

本书有61篇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每个小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里面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惊叹他们的另一面是那么得精彩,而这精彩的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子处于成长之中,问题和缺点自然是很多的,但这并不妨碍老师向孩子学习,这正像老师自身也有缺点和问题,但孩子却在向我们学习一样。因为孩子们学习的是老师的长处和优点,而善待了老师的错误和短处,同样道理,老师为何不能虚心地学习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善待他们的问题和缺点呢?“向孩子学习”很明显并不是学习孩子的全部,更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迁就孩子的问题和缺点而不加管教,放任自流,相反,它是要求我们根据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或缺点来不断地修正我们自己,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反思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教育水平和艺术,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三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胡欣娜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胡欣娜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跟上潮流,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要作,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最近我有幸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感触很多。我现在身为教师,有时也为教育问题生感到困惑,读了这本书,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是它教会我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让她能把我当成她的朋友。

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 …… 余下全文

篇四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一)

我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着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

“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确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黄勇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孩子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看似平淡,看似平凡,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再通过细细琢磨,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找到通往学生内心的大门。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第一次和孩子们打交道,不会去揣测学生的心里,而且怕和学生走得太近导致学生不害怕你,教学质量体现不了,和学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的时候,总想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想让学生能顺利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预设好的环节,结果学生却不能顺着你的思路,相信这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往往这时我总会把学生硬生生的拉回到自己的预设环节中,最后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自己则感觉上的太累!结果导致一堂不成功的课!细细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强硬灌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我不能虚心的向孩子学习!不知道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说自己心里对知识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20xx年1月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他从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看到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的重要性,引发人们对教育的思考。细细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其意思是学习的主动权原来就是孩子的,是家长、教师将孩子的这个权利剥夺了。我相信,没有一位家长、教师会故意剥夺孩子的学习主动权,恰恰相反,家长和教师都是想让孩子热爱学习、学有所成,但由于对孩子的理解不够,方式方法的不恰当,反而事与愿违。为什么学生要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呢?如果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就是人具有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生而为人,与动物相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多少主动性,就有多少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丧失了主动性,就失去了更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我非常喜欢考门夫人著的《荒漠甘泉》一书中的故事:考门夫人收藏了一个天蛾的茧,它的一端是一条细管,另一端是个球形的囊。当蛾出茧之时,它必须让肥大的身体从球形囊中爬过那条极细的管,然后脱身休息片刻,继而振翅高飞。天蛾出茧的那天到来了,考门夫人守在一旁看它如何努力地挣扎奋斗,但迟迟没有多大进展,考门夫人渐渐失去了耐心,她决定帮一帮天蛾:拿起剪刀把茧上的丝剪薄了一些,以为这样一来它就可以更快更顺利地爬出来。果然,天蛾毫不费力地爬出来,身体反常的臃肿,翅膀异常的短小。考门夫人带着热切的盼望注视着它,希望看到它舒展自己的翅膀,显露出细致精巧的彩纹,没有相到它非但没有拍着翅膀奋力飞翔,反而蠕动了一会儿就死了。据生物学家研究,天蛾还是蛹的时候是没有翅膀的,脱茧时它要经过极艰苦的挣扎,以使身体内部的一种分泌液流到翅膀生长的位置,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这只天蛾的生命就被考门夫人“温柔”和“慈悲”的替代毁掉了。由此我想到,人成长的过程就象天蛾破茧而出的过程,必须经过自身的艰苦挣扎,而我们的教育就象考门夫人一样,以爱的名义行替代之实,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主动权。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简单的满足需要,而是在尊重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因教育力量的介入,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将时间浪费掉了,所以将学生的在校时间填得满满的,教师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又用作业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塞满,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时间,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自主阅读、自主练习的机会。我们要将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时间管理的方法、阅读思考的方法、自我训练的技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室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室的空间格局要为学生服务,黑板和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属,而是学生的舞台;课桌椅不再是教堂布道式的排列,而是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呈现,学生间互动交流,教师不时穿插其中,形成一种网状互动的交流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的探究权、质疑权、评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要保护学生探究的权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不习惯性的不假思索的接受给出的结论,学会质疑,学会追问。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间的评价成为获得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学生应是课堂中的收获者,把总结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本节课教师教了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哪些是自己没有掌握的,这正是学生自我反思的最好方式。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我们的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向走向了双边,从预设走向了生成,释放的是学生的兴趣、创造力、潜力。掌握了学

…… …… 余下全文

篇八 :如何说孩子才学习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王爱君

很幸运,读了一本《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的书。看着这本书的名字,我首先想到了我的学生:“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其实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也常听到类似的牢骚,孩子不听话,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家庭里的火药味是越发浓烈了,可问题却还是解决不了。孩子的不听话真的让无数家长和老师为此烦恼、头痛不已啊!

为什么有的孩子渐渐会变得不肯学习,我的教学模式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则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翻开这本书,目录中提到许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书中讲到“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一边读书,我一边在想,是否接纳过学生的情绪。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

其中的“欣赏孩子”给我的感触最深,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的最大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