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呼兰河传 读后感 读书笔记 萧红

2012暑假读书笔记

寂静呼兰河

19xx年暮春,你降世呼兰县一座大家民宅,鸟语花香,安乐静好;31年后,你病卧在异地的床头,战火纷飞里,回忆这片天真,寂寞又谁知?

与萧红相遇,是在一个温暖寂静的午后,阳光漫洒在书堆上,在一堆被老师遗弃的篇目中闲翻,看到了她与她的呼兰河,在寒冬的暖日里向我闪烁着粼光。

“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一顶小草帽向我讲述着故事中小主人公那份调皮的宁适,烂漫无忧。那篇《呼兰河传》节选,为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与我扣上了这束不解之情缘纽带。

今夏,当我在旧图书馆发黄的书架上与她再次相逢,往昔的烂漫的一阕竟成了她唯一的慰藉,独此,凄凉无限。至此,才以一份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萧红的人生,和她的这本半回忆录《呼兰河传》。曾经也是,或许现在也是儿童的我,却没有看到萧红的欢乐,没有聆听到她的笑声,而感受到她在心底沉睡中的哭泣。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者在出生地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童年生活,这里有慈祥童真的祖父和他的菜园,有不甚亲和的祖母和父母亲,有呼兰县保守愚昧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的残忍冷漠。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解读萧红及其作品

萧红及其作品解读

[摘要]:萧红是一位凭个人天才和感觉创作的情绪型作家,作品自传性极强,融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充分发挥出了她的天赋才华与独特个性。她凭借女性纤细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捕捉情感记忆中富有韵致的人事景物,抒写现实的人生和自我情怀。

[关键词]:女性 作品 家 命运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可是我还是免不了想:

我算什么呢?……

不错,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①

这就是萧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左翼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无不灌注了性灵智慧的生气,仿佛是从心底流淌出的歌,诗意蕴藉、凄美动人,其中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最具内在的意蕴与生命的质感。文坛一直在研究萧红,原因无外乎就因为她女人味儿十足,她用年轻的生命及风格独特、命运多舛的心诠释了“女性”这一难解的词义,她是生命如蝶一般绚丽也如蝶一般短暂的女人,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对萧红内心情感的渴求,后人无不感叹,笔者也试图以萧红及其作品的分析来探寻她视其重于生命的心灵之家。

呼兰河,我魂牵梦萦的泥土之乡

一座小城,一条河水,使萧红度过了整个童年。呼兰河是萧红爱恨交集的心灵所依,在这里,曾孕育了她诗一般爱情的梦,也给了她文学的滋养;她体味到了父亲和继母对她的虐待,同时也享受到了慈爱祖父的温暖。她的创作几乎都是她青少年时代的带着泥土味的记忆,象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她的心始终向往着一个美好的家园。在她的作品里,全部溶入了她童年那仅有的一点美好的记忆,她在《后花园》里,就是用自己的心来回忆那段时光:

…… …… 余下全文

篇三 :萧红及其作品分析

一、拨开呼兰河人笼罩的寂寞氛围,再现萧红的情感孤寂

在寂寞的《呼兰河传》中,呼兰河是寂寞的,呼兰河人是寂寞的,作者的心境更是寂寞的,小说通篇笼罩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透过呼兰河人的寂寞氛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怎样通过多角度在《呼兰河传》中营造的悲凉单调的寂寞氛围中留下自己孤寂情感的踪迹。呼兰河人的生活是寂寞的;“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床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裤,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在呼兰河这地方是泯灭的,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随之任之。有吃就长,病死就算,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没有强烈的生命欲求也没有对命运的抗争。这种年复一年死气沉沉的卑琐生活经作者成熟幽默语气的浸染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也蕴涵了作者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作者就在这样一个寂寞孤寂的环境中生活。呼兰河人的心态也是寂寞和不正常的;如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造纸的纸房里活活饿死的私生子等,大都是轰动一时然后很快就平静下去了,“一切不幸者,都是叫化子”,而人们对待叫化子是很平凡的,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吗?然而“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呢!”于是呼兰河人便“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就走过了”,这些不幸者,这就是寂寞生活下的呼兰河人的心态。呼兰河的环境是刻板和单调的。与呼兰河人的寂寞相呼应的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单调与刻板。“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集中了全城的精华的十字街也不外有一些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呼兰河城仅有的点滴之新是用洋法子的医生和现代学校,但在呼兰河人眼里又是那样的不协调,最终也在世俗和陈旧面前妥协了。这就是呼兰河城,与近代文明几乎隔绝的还带有些原始封建性的北中国乡土社会,沉滞寂寞,一成不变。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参观萧红纪念馆有感

参观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感 6月21日,为纪念中国共 产 党建党92周年,我院机关党委和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我们首先来到了萧红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纪念馆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传奇的人生经历。面对艰苦的岁月,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她用文字揭露黑暗,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萧红对思想及个性独立之追求,也为当时女性的自我解放树立了典范。

萧红是一个完全追求精神至上的人,也是一个对感情要求完美的人。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文学才华毋庸置疑,“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一个时代和社会某些方面的反映,萧红也不例外,她的一些小说(如《生死场》)将七八十年前东三省陷入灾难性的历史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内容从老人口中也曾听说,而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便更显亲切和鲜活。战争和困苦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流离失所,更是自由、尊严和生命被轻易地践踏与扼杀。有时真的庆幸我们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年代,今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萧红作品目录

19xx年

萧红作品目录

小 说

1. 《弃儿》 署名悄吟,载19xx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 《王阿嫂的死》 署名悄吟,19xx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 《看风筝》 署名悄吟,载19xx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 《腿上的绷带》 署名悄吟,载19xx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 《太太与西瓜》 署名悄吟,载19xx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 《两个青蛙》 署名悄吟,载19xx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 《哑老人》 署名悄吟,载19xx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 《夜风》 署名悄吟,载19xx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 《叶子》 署名悄吟,载19xx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 署名悄吟,载19xx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 署名悄吟,载19xx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

…… …… 余下全文

篇六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xx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xx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xx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xx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 …… 余下全文

篇七 :萧红作品分析文档

论萧红作品的三个方面

摘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的内涵性,一、时空界限的打破。二、幽默因子的运用。

三、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时空界限 幽默因子 哀而不伤 萧红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萧红的作品。

时空界限的打破

内容上,萧红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深刻性等特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自在体”:形式上,语言的诗化、抒情化、散文化等审美的特性,是可以独立成章的美文。 这种独立性与时空界限的打破有着一定的联系,她的作品更注重空间性而非时间性。打乱时空界限的充分自由、自然、开放的结构形式。叙事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决定了萧红小说结构形式的舒展,随意。一切都服从她的讲述,抒情,虚构的需要。传统小说结构中时间至关重要的因素,而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小说的创作则越来越重视空间因素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一种追求小说空间化效果的趋势,萧红有意识无意识的把空间因素放在了小说结构的首位,她的小说大部分都以空间作为结构的中心的。小说标题通常也用空间概念而少用时间概念。如《生死场》《牛车上》《桥》《北中国》《黄河》《莲花池》《山下》《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都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时空观和她重视生存状态,人生困境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说来,人的存在是与一定的场景、环境、场面即空间密不可分的,小说家不太可能把空间因素排斥在小说之外,相反,如果想达到瞬间的轰动效应,那就必须与时效性结合起来。但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是一个存疑,这也是一种悖论。往往越重视时间的具体性,具体化到一定程度,例如报告文学,通讯。一般来说,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具体化的时间有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片面性,狭隘性,简单性的一面,要想表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效果,往往更注重加强空间表现力度,淡化时间概念,把时间的表现的不够充分,模糊,不具体。空间力度的加强给人一种立体感、厚重性。有利于表现色彩、意境、绘画、回荡的效果。对很多小说家来说,一般都更注重时间因素在结构中的作用,故事往往有一个从前往后的线性的因果发展链条。而萧红的小说结构中你是找不到这种时间链条的,时间已被打断,切隔成不同片段与不同的场面融合在一起。你很难分清哪是时间,哪是空间,哪是过去,哪是现在,时间的不确定性,给她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超越时空界限的高度概括性和所传达的人生思索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4.30 感谢美术组教师的分享。上周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种媒体对读书日的活动报道有许多,微信上关于读书的内容也很多。这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这件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通过这几次读书可以看到我们老师对我们读书活动的重视。今天铁老师从本专业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她再读《书谱》的感想。让我们从一个高度上认识到书法作品不是简单的线条组合、笔墨游戏,它是生命的再现,是作品内涵与情趣、与天地万物完美结合的呈现。书法是文化,是雾化心灵的艺术。姜宝宏老师阅读《蜀道难》。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作品。作品感情强烈,语言夸张,想象丰富奇特,句式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窗边小豆豆》引发刘然老师思考的,我想也是引发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思考的我们无力去改变一些制度环境,但是我们能真正去理解他们,以他们需要的方式来爱他们,来引导他们,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设形成优良品质的环境。闫会民老师阅读了萧红的散文集《孤独的生活》。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她极富个性的小说和散文,曾受到鲁讯、茅盾等文学巨匠欣赏。萧红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小说,又有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再阅读。刘金老师的阅读与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结合。城宫计划刘老师下校到62中讲服装设计。她的交流让我们了解了服装专业“褶皱”与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关系。纸质服装的设计创作出现在课堂里,一定能引发孩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