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西乡塘小学 廖恒发

20xx年6月

1.读《小学科学》有感 前不久我阅读了《小学科学》这本新课程实践与探索类的书,读后感想颇深,使我对“如何让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维持下去”这一问题有了更好的策略。  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激发起学习科学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引导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使他们兴趣顿失。由此看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了一两次之后就再也进行不下去的事情也难免要发生,所以有人提出,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将这一科学探究学习活动长期有效地维持下去。

 首先,从教师的教学来看,由于很多任课教师都已经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方式,他们可能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上有些不能胜任,因为毕竟这是一场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新 2

形式。已经习惯了给学生灌输知识的他们还不能很快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何况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的确确带来了众多的不便。教材使用的灵活性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具有灵活性,而教学设备的灵活性也使他们有时候感到无所适从。  其实,如果教师掌握得当,经常思考,也能如学生一样在生活环境中发现很多教学素材。所以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教师可以假设一下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又回到了中学时代的学生,如果教师变成了学生,能够以学生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也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课程的设计计划。

…… …… 余下全文

篇二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一: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三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 1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作文(2)

报亭与老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信息传播还没有现在这么快,若想了解最新大事,必须通过报纸。而在那时,卖报纸已经沦为一个很不挣钱的职业,几乎没人愿意干,更没人喜欢接受这项工作。除了我家楼下的那个老人。

自从我记事起,他就在我家楼下卖报纸,每天一大早,就会听见他的三轮车吱咛吱咛的声音来到报摊。随后便是大喇叭的叫喊声“时报,女报,健康报!!”

每当大家走出小区门口时,都会顺手买一份当天的报纸,所以他的报纸卖得很快,几乎不到中午,就会被一抢而空。

我们院里所有的老头都认识他,包括我爷爷。从爷爷的话中,我知道卖报纸的老人姓刘,大家都管他叫“卖报纸的老刘”出于好奇,我想去看一看这个“卖报纸的老刘”到底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论从经商还是人缘,都显得这么有头脑。

一日,爷爷又要下去跟其他的老人聊天,我便跟了去,以此完成我的目标:看看楼下卖报纸的爷爷到底是个甚么样的人。

大家坐在一起畅谈,我则自己搬了一个小马扎,坐在一旁“看报纸”,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不认字,最多只能看懂上面的插图,我拿着报纸,仔细打量着“卖报纸的老刘”,终于看清了他的相貌。

他很瘦,脸是白色的,但是这种白,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她有着银线一样的头发,浮尘一样的胡须,着一身复古的青长衫,穿着一双黑色布鞋,倚坐在一把藤竹椅上,颇像民国时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我觉得他的五官没有什么特别,但他的胡子,是很值得一提的,“刘先生”是典型的络腮胡子。他的胡子与头发全白了,白得发亮,当他说话的时候,会时不时拿手捋一下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六 :《书,儿童与成人》读后感

对儿童文学的初浅认知

——读《书,儿童与成人》有感

寒假闲来无事,休息之余看了一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感触颇多。首先感叹平日自己阅书匮乏,与书中相关联的理论知识,知道的甚少,只好求助于度娘。囫囵吞枣似的翻阅完此书,对书的总体印象是:因为《书、儿童与成人》,阿扎尔成了第一位分析讲述儿童文学理论的法兰西院士。此书也许并不是保罗·阿扎尔的学者生涯中最高深严谨的学术研究,却一定是一部独特而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作品。此书利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叙述欧洲及美国儿童观的发展与形成、各国儿童文学的特色等,还是蛮令人获益匪浅的。尤其是在语言组织上,条清理析,深入浅出,犀利华彩行文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这也是作者唯一一本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

在书中,阿扎尔盛赞佩罗是为儿童书写的第一人,可见他对夏尔·佩罗无疑是偏爱的。但是早在1658年,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已经出版了第一本专为儿童准备的幼儿百科知识大全《世界图解》,比佩罗那充满道德训诫的儿童读物要早39年。我知道的也就如此而已。真要把一本书读透,显然在时间上需充足。故我只能浅尝辄止,无暇深入,更别说是去芜存菁。

据查,我国现代最早一部文学理论书籍是名家马宗霍的《文学概论》,这本书成书于19xx年,基于古文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其中并无提及儿童文学的的概念。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育漫话读后感

《教育漫话》读后感

洛克(1632—1704)全名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绅士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在德育上要求绅士欲望服从理智,要培养礼仪,言行上对人要恭谦有礼等等。在智育的内容方面反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认为绅士学要的主要是作为事业家的知识,学习科目可以不注重古典学科,而要扩大使用学科,所以他提出了重视地理、天文、算术、几何以及其他各学科的教育观点。这反映了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于发展资本主义而奋发上进的精神,也充满了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他认为儿童是喜欢自由的,不能逼迫他们做任何事,而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观点在现在也是很有价值的。同时洛克的思想有其阶级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歧视劳动人民及其子女的倾向,他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没有教养的和邪恶的孩子”,以及在书中多次用“下贱”来形容仆人。他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忽视了国民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八 :《19xx—20xx私人阅读史》读后感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

暑假我拜读了《1978—2008私人阅读史》,感慨颇多。它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正如编者胡洪侠在后记中所说,其好有七:

其一,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本集合各个方面高手撰写的私人阅读史;

其二,生逢其时;

其三,分量重,发前人所未发,透露了私人阅读秘辛;

其四,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

其五,被采访者提供的读书经历,方法和书单可以当做样本来看,具文献作用; 其六,说了真话,可读而且易读;

其七,制作煞费苦心。

在一片繁荣的荒凉中,对很多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给提供一个书单,把每年真正的好书罗列出来供人选择。但做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到底哪些书算是好书,会见仁见智,人人不同,畅销不一定好,好的不一定畅销。其次列出书单的人,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最后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层次和修养。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况且,阅读都是个人行为,一个人读什么书,如何选择,皆是隐私性话题,特别是文化人,并不乐意真的开诚布公。缘由也不难明了,知识人的阅读事关自身观点、表达方式甚至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多属打地基的隐蔽行为,公布出来,有点类似于脱光衣服过安检。记得梁文道就有过类似的想法,想采访一批人,重点看看他们的书房,征求董桥的意见,董桥就说,这怎么可以呢,文人的书房是最能透露他自身秘密的地方,是绝对不能允许别人进入的,好像梁文道最后只好作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