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峡,读后感

读《三峡,无法告别》有感

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因为他们为一片土地赋予太多的东西。

比如,他们把逝去的亲人埋入土里,相信这样可以令死者安息,也可以平复生者悲伤地心情。

比如,他们把种子埋进泥土里,相信这样土地是生养抚育他们的母亲,他们需要的是等待秋天的赠予。

比如,他们在土地上建造房子,建造家,相信土地是他们面对自然的风雨雷电时最有力的依靠。

中国人认为天是变化多端的,神秘莫测的,对天多是敬畏的、恐惧的;对于海洋,认为它是喜怒无常的,遥不可知的,对海多是迟疑的,犹豫的;唯有土地,他们才觉得安稳、厚实、平静、有希望。人是一片土地最自然的生长。即使最贫瘠、最单薄的土地,中国人也能够在此生下来,活下去。

当有人在一片土地上栖息、生活、死亡、诞生,一代又一代,传统、文化、历史便如同大树一样在此地生根,根系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拔出来很难,即使拔出来了,也元气大伤。

当现代文明以改造自然的姿态登场的时候,土地上的一切自然也逃不脱被改造的命运。

长江三峡,世界上第一大的水电工程,能发电,能航运,经济价值巨大。 殊不知,三峡水库水下淹没的那个曾经的世界是丰富美丽的。

巫山神女爱慕治水英雄的美丽传说,麻辣烫的火锅,雄浑高亢的川江号子,楚人尽情酣唱出的《楚辞》,巴蜀楚奇诡浪漫、怪诞夸张、鬼怪神巫的共同情愫。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峡古镇》读后感

《三峡古镇》读后感

我是一个没有去过三峡的人。太多关于三峡古老、伟大、意义非凡的话让我郑重其事地对待着关于三峡的任何内容,我总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文明渊源,找到我们的过去,找到文化象征,找到我们今天所有要失去的和已经失去的一切原来的种子,它就在那奔腾而下的江水和层层叠叠的山峦中藏着,它在一切关于它的回忆里闪烁着遥远过去的启示,而这些遥远的过去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 所以,最早引起我对《三峡古镇》这本书的兴趣的不是书的内容,因为关于三峡的话题我们已经很多了,我最先注意到的倒是这次作者阿蛮选择的路线,作为一次计划好的有目的的旅行,他知道他经过的那些古老的城镇都将成为一本书的素材,但是他偏偏没有选择一条世人关注的路线,而是稍稍偏离了奔腾的长江,离开了是非精彩的长江两岸,用大半的篇幅深入了比较少人涉足的三峡腹地,按作者的话说,他是要“尽可能多且各具代表性的古镇进行探索,找出这些古镇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和个性差异,找出每个古镇之所以成为古镇的根据和理由来,从而把三峡地区的社会状况、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整体向读者描述出来”。

我觉得,作者的这条线路因为少了那些风头很足,一直是焦点的一线明星古镇,反而为我们更平实地揭开了三峡朴实的一面,让我们能平视它。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峡之秋》读后感

《三峡之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描写三峡的文章,名为《三峡之秋》。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色,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每个时间段都描写了不同的事物.如果早晨的露水、橘柚树,中午披着金甲的群峰,像金鳞巨蟒的长江;下午两岸峭壁的倒影、平静的长江;夜晚的渔火、灯标、驳船。把三峡一天的秋景都描绘出来了,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中午的长江像一长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了金鳞巨蟒,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长江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得到了启示:描写景物的作文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生动、形象的刻画一些细节,这样的作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有骨有肉”的美文。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三峡》有感

读《三峡》有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题记

三峡一点点消失在水坝一侧,猿未三鸣,泪已沾裳。

望着屏幕上一个个毫无生机的数字,我想我已无缘再望三峡。

不断地提及同一个话题,发展似乎总是伴随着破坏。自刀耕火种时就让人心驰神往的长江三峡,倚着三峡擦出火花的巴楚文化,都终于被葬在了那一方死水之下。古文明兴起地,天下奇景,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笔迹的地方,无数帝王将相刻下剑痕的地方,就只能换成几捆不断贬值的钞票,几行毫无意义的统计数字。

三峡长逝了,她只能带着泪痕长眠。可故去的不只是三峡。

曾经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科尔沁消失了,戈壁吞噬了那里的一切气息,干涸的只剩下怨灵的罗布泊,只能和时时断流的塔里木河,回想曾经的一碧万顷,归来不看岳的黄山圣地,被随手丢下的垃圾掩住了灵气,罪恶枪声时常划破黎明的可可西里,越来越浑浊似泥浆的黄河,煤烟废气染黑了天空的西北,还有,被水泥大坝掐断了经脉的长江。

新中国的确在发展,可是谁还记得那个魅力而富饶的东方古国?曾经的一切正在被岁月蚕食,被儿女蚕食。

精明的国人,丝毫不怜惜脚下的土地。只顾一次次将其剥皮剔肉,挑经抽血。当这片赖以生息的土地只剩一具骷髅时,也许我们还会称斤论两地计算这副劳苦了几千几万年的枯骨吧。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文明湖北》读后感

读《文明湖北》读后感

三峡工程希望小学 五(3)班 吴禹佟

我是湖北省秭归县人,我为我生长在这片沃土上感到自豪。从古至今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了许多名人,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是一名小学生,也要做一个文明的学生。文明应从小事做起,走在街上你也许会看见柱拐杖,左敲敲,右敲敲试探着慢慢的走着。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搀扶着这位残疾的人,安全的通过十字路口,遇到障碍物要提醒他注意,见到台阶要扶他,帮助他通过。

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在学校里更要做一个文明的学生,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损坏公物。更重要的是要勤俭节约,有诗句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时候就有人提出不要浪费,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但是勤俭节约还是不能忘记。就拿我们在餐厅里进餐来说吧。我们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够吃再去盛,不要盛些饭最后又吃不完扔掉怪可惜的。吃完饭后要把自己的桌子整理干净,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在家里也要做文明的孩子,对爸爸妈妈不要大吼大叫,听长辈的话。对父母不要提些无理的要求,对爷爷奶奶要孝顺。

我们还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保护长江,让长江的水变得清澈见底。保护大气层,让我们的的头顶上永远撑起的是一片蓝天。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听余映潮先生讲《三峡》有感

听余映潮先生讲《三峡》有感

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讲课已一年多,他的教学思想之先进、深刻,教学艺术之博雅、巧妙,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教授《三峡》的情景,竟象一坛老酒,历久而弥新,愈久而弥香,常常因我遐想、深思。今天我再一次对余老师教授的《三峡》进行学习、品味、赏析,以求一得。

一、设计理念:板块式教学

余老师的《三峡》是美文美教的典范。首先讲,三峡的山水是天下之奇美,而郦道元的《三峡》更是千年来无数描写三峡美景中的名篇,它用词精练,文词清越,音节响亮,意境隽永,并且篇幅短小,文字比较浅显,是文言文一课时教学的理想之作,所以建国几十年来教授《三峡》的名师比比皆是,但余老师这次的《三峡》教学却尽脱前人窠臼,全是自家新意,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针对本文的特点,余老师采用了四个板块,即本课的四个教学任务:识字、朗读、听记、欣赏。本课是文言文,生僻少见之字故不可少,故要“识字”;语文课堂朗读必不可少,况本文是文言,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必要教学手段,兼本文文词清越,音节响亮,极宜诵读,故设“朗读”;《三峡》为文言,对初中生而言,文意难通,故设“听记”以疏通文意;《三峡》的山水之美、用词之美、音节之美、意境之美、构思之美??皆需“欣赏”,故设此环。可见本课板块的设计与本文的特点紧密吻合,并且板块之间环环相扣,无“识字”无以“朗读”,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我们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 培云是一个能够在纷繁的穿梭中保留一片内心绿洲的人,虽然也伴随着激越的情绪波动,但并不缺乏思索的宁静和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

在当下中国,进入政治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这多多少少说明了在一段时间的政治狂热将中华文明的基础几乎燃烧殆尽之后,人们怀有浓得化不开的焦虑和渴望。西方文明的政治之光并没有驱散中国文化的乡愁,这个百年幽怨总要寻求宣泄的途径。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政治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政治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峡实习感想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张宇

学号:2008301390109

指导老师:吴镇、谢林桥

三峡大坝实习报告

在大四开学的第一周,学校组织我们去三峡大坝实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湖北生活了20多年,却从未去过有名的三峡大坝,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次的实习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契机,在实习的同时既观光了三峡的风光又领略了大坝的宏伟。因此这次的实习既有实习的性质,也有旅游的意义。经过六个小时汽车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三峡大学华海职校,开始了我们为期四天的三峡大坝实习。

三峡大坝掠影——

在到达宜昌的第二天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队下来到了三峡大坝进行参观。首先参观的地方是双线五级船闸。双线五级船闸布置在大坝左侧的山凹内,船闸线路总长6442米,船闸上下游最大水头为113米,设5级闸室分担水头。其规模是设计之最,两侧高陡边坡最大开挖深度达170米,其下部为高约60米的直立墙。两线船闸间保留宽60米的岩石中隔墩,船闸闸室采用薄混凝土衬砌结构。我们达到的时间比较幸运 正好赶上了一艘运煤的货船正在通过五级船闸的第四个闸,而且是由上游像下游通行。在上面我们亲眼看到了水一点一点的降下来,最后下降有数十米,直到与第五个闸的水位保持向平的时候,闸门缓慢打开,船便慢慢的驶向了第五个闸室。在工程师的耐心讲解之下,我们明白了三峡大坝船闸两个闸室之间的水不是通过闸门而相互流通的。在两个闸室的底部都有管道相同,平时管道式关闭的,在需要两个闸室的水面相平时,管道打开,水通过管道在闸室之间流通,从闸室底部灌入,从而减小了对闸门的冲击和压力。在两个闸室的水位相平之后,闸门再打开,船就可以通过闸门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