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读第一书有感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 …… 余下全文

篇二 :《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由古罗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80~前25年)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 《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其中第一书是建筑师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第二书讲了盖房子的历史还有各种建筑材料;第三书写的是神庙建筑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第四书是修建各种罗马柱的方法和规范;第五书是剧场、广场、体育场和浴场等公共建筑的方法,包括剧场的声学原理;第六书是气候以及住宅的建筑方法;第七书是写地面和墙壁的处理,包括各种材料;第八书讲供水和上下水等;第九书是天文知识;第十书写了当时很多建筑机械和工具,还有弩炮。这本书不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建筑百科全书,也是20xx年前的建筑规范手册。

作者维特鲁威是一个罗马市民,其貌不扬,身材不高,出身于有相当财产的家庭。他学识渊博,包括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旁及几何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维特鲁威曾为当时的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过官职。他的职务是建筑师兼工程师,而且还兼任过军事工程师。《建筑十书》的撰写时间是在奥古斯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2年到22年之间,前后经历了十年的岁月。

…… …… 余下全文

篇三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 简介

《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筑的实践经验。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 摘录

一、 建筑的构成

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

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是由古罗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筑的经验。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的"均衡"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

《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其中第一书是建筑师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第二书讲了盖房子的历史还有各种建筑材料;第三书写的是神庙建筑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第四书是修建各种罗马柱的方法和规范;第五书是剧场、广场、体育场和浴场等公共建筑的方法,包括剧场的声学原理;第六书是气候以及住宅的建筑方法;第七书是写地面和墙壁的处理,包括各种材料;第八书讲供水和上下水等;第九书是天文知识;第十书写了当时很多建筑机械和工具,还有弩炮。这本书不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建筑百科全书,也是20xx年前的建筑规范手册。 作者维特鲁威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熟悉希腊语,能直接阅读有关文献。他的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成为所有这些学科的专家,但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大多有实际用途,比如绘图和几何学是建筑视觉传达的基本手段;音乐学有助于剧场设计,对调校弩炮弹索也有用;法律有助于妥善处理界墙、采光等方面的问题,防止法律纠纷;医学有助于建筑选址;天文学有助于制造日昝等等。正因为他广博的知识面,他才能在当时对建筑有这么深的造诣并且备受统治者的赏识,任建筑师和工程师,后来又因为著书而受到嘉奖。

…… …… 余下全文

篇五 :自然的建筑-读后感

《自然的建筑》读后感

在如今高楼林立的世界里,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日益增加。于是,有了“自然建筑”这一个概念。但是,什么是自然的建筑,这类建筑有什么特点以及优势?隈研吾的《自然的建筑》一书,从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个答案。

这本书通过隈研吾先生的几个对自然建筑探索的方案实例,用真实的建筑告诉了读者他对自然的建筑的理解,不是枯燥的纸上谈兵,阅读起来颇有趣味。在最后,还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总结,并思考了这一类建筑是否是可持续性的,持久的?答案是肯定的。

对令我影响深刻的是龟老山瞭望台以及阳乐屋两个方案。

前者是在日本的一座名为“龟老山”的瞭望台,实际是附近居民的一个户外活动空间,类似于露天剧场的空间。隈研吾先生为了不破坏山体郁郁葱葱的整体性,借鉴了希腊的圆形剧场的形式,利用地势,将建筑巧妙的嵌入山顶。使得建筑拥有了宽敞的空间的同时又从外形上不破外山体的整体感。建筑和自然的界限消失了,建筑依靠自然而存在,自然又不因建筑而显得孤立,这或许就是自然建筑的一种形式吧。

阳乐屋是位于一个日本村庄里的类似于村名活动中心的建筑。隈研吾先生在受到江户时代建筑的启发,那时还没有玻璃这种东西,人与自然靠的是厚厚的土墙和窗户上的纸隔开。于是乎,就有了用纸搭建一个建筑的设想。在解决的纸遇水容易破开和不耐火的难题之后,这个仅仅由纸和茅草以及必要的支撑组成的建筑便孕育而生。在建筑中,人与自然是隔开的,但是由于纸的厚度极其的纤薄,并且不像墙体那样将外界冷热几乎完全阻挡开来。所以,在这个空间里,人和自然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然建筑——与自然联系。 我觉得,自然的建筑是没有固定形态,只要是和自然存在联系,并且不突兀的建筑,都可称作是自然建筑。当然,还有考虑的是环保和可持续的问题,木材固然是最好的自然建筑材料。但是,当今木材被大量的消耗,因此我们需要再去寻找一些代替的材料,例如PVC塑料薄膜之类的。消除与自然的隔断感和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我认为一个自然建筑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的向往,将这种向往转变成建筑,便是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建筑。

…… …… 余下全文

篇六 :《体验建筑》读书笔记

阅读分享报告1——建筑篇

   请从以下推荐书单中挑选1本书进行阅读(不限于此书单),并完成阅读报告( word),形成汇报文件(PPT)。

一.阅读过程要求:

1. 仔细思考书籍标题,联想所有以前知道的关于该题目的知识。(能画出思维图最好)。

2. 仔细阅读目录,了解书籍的内容,框架,作者的思路,要说明的问题。

4. 挑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精读。

3. 浏览全书,浏览每一段(或每一节)的第一句话。

二.    阅读报告内容:(word文件)

1.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你想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什么问题)。

2. 针对上一个问题,你的体会或收获。

3. 全书的总体内容及框架介绍(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

4. 通过阅读,你下一步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三.阅读报告要求(word文件)

1. 提供书籍封面照片。(小)

2. 文章分成四章进行,条理清晰,禁止大段抄袭copy。

3. 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A4打印。(2页为佳,不要封面)

4. 在第一页标题下注明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

四.汇报文件要求(PPT文件)

…… …… 余下全文

篇七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08121126   建筑学一班   胡洋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建筑空间的很多基本知识。作为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大一学生来说,这本书既不会那么的深奥难懂,又能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以前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但只讲统一、对比、韵律、比例、尺度等有关形式美的范畴。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能灵活的运用。本书既设一章来分析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又另设三章来分别说明上述规律在内部空间、外部体型以及群体组合处理中的运用。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本书的总论依然在延续一个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两者同样重要,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建筑学中也很适合。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带来了建筑的新发展。但终究技术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后感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后感

广大市政 11建筑 张自强 西方学者认为石头是见证了他们的历史发展,木头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西方古人土石堆砌栖息之地之时,黄河流域古人已用木构架搭建干栏住所。而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木”贯穿其中,木建筑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木建筑里挺立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木建筑里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非同小可的木建筑,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的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

翻看书中的建筑插图,内心的感受刹那丰饶起来。千年的风雨穿过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历史的风霜停留在雕梁画栋。巍峨耸立,那是帝王将相的宫殿和王府;秋风吹茅草,秋雨滴屋檐,是黎民百姓的草堂和木屋。木已成舟,漂浮在水面的船是移动的房子;出则入轿,这是达官贵人出行的房子。寿终正寝,古代中国人的正常死亡应该是这样,入土为安,棺材成了古人最后的归宿,最终在木棺材里安息、生死不离木。几千年来,所以的住所几乎都息息相关的和木联系了在一起。运用木头技术发挥到极致,世界各国无不佩服中国用木之精髓,用木建筑营造了人文的自然与和谐。

《不只中国木建筑》开本很大,大到宫殿,小到木构件,以图的形式说明,简朴易懂,让人易于空间联想回忆。特别是看书中的插图,美轮美奂的,有种越看越迷人的感觉,让人不假思索的沉浸在里面,犹如亲眼观看到实物。比如对梁檩柱椽的介绍说明,简洁传神,文字 1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