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品味孤独》—读《孤独六讲》有感

品味孤独

——读《孤独六讲》有感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蒋勋先生写的《孤独六讲》一书,这是本视点独特且略带黑色幽默的书,他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多角度诠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处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义。让我用孤独的视角了解人性最深处的欲求,他让我了解我们现代人身上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东西这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孤独感...

我一直觉得,敢于面对孤独、处于孤独状态的人是坚强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独理解为寂寞,因为孤独持续的状态正是人类大脑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对话的黄金时间,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太多噪杂的言语和复杂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绪,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每个人都在讲,却没有人在听。每个人都善于叙说自己的观点,用自己亟待考证的论点去说服别人,重复着嘴巴张开闭合的循环动作,却从不去思考、不会认真去解读别人说的是什么,自己又到底在讲什么,因此,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

我一直觉得诗人都是孤独的,从古至今,隐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钓的也好,月下独酌的也好,一览众山的也好,他们都是孤独的,而在那种彻底的孤独中,他们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间,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会过时的人生哲理,这也就是孤独的产物,独自思考,往往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们获益更多。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孤独六讲读后感

蒋勋的孤独要求是不趋之若鹜的思辨以及在社会中立百家之言,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与选择。其中不掺杂任何利益性的东西,也是一种“叛逆精神”的追求。他要求一个世界多元化,从而坚决杜绝“一元主义”。他向往的并非万众一心的“大同社会”。整本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一些思想,包括台湾当局。

他的美学中人人平等。给失败者以肯定,给肯定失败者以肯定,甚至是毫不惜赞美之词,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期待的是还原一个真实而非有意刻画了的历史和社会。换句话说,是一种彻底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蒋先生在“同而不和”和“和而不同”中选择。他给生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是徐锡麟,是秋瑾。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他在启迪人们思考,不,应该说是思辨。一个社会需要的是理性的公民而不是政治或当局的盲目追随者。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与时间的沉淀,它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合理性,也会有不足之处。但一个民族要前进的话,那些不足之处势必需要被我们所摒弃,这是一种如海水般的自我净化能力,包容、吸收之后却不改自己的味道。

“革命”这个字义长期以来与政治画上等号,但我相信它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就是如克鲁泡特金所说的“反叛者”,是对自我生活保持一种不满状态进而背叛,并维持背叛于一个绝对高度。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之革命孤独篇读后感

《孤独六讲》是一本能使人深刻思考,让人引起共鸣的作品。他共讲了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想孤独等六种孤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革命孤独。 《孤独六讲》中革命孤独篇主要讲了: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

巴黎”有些年轻老师或是高年级的学长,会在学生发动罢课时,带领同学坐在公园或是校园里,一起探讨罢课的原因,讨论当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自由的环境令人向往。

“革命是一种激情.比亲情、爱情,比人世间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

“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书中讲了许多学生游行并不是为什么重大的事,有时只是一种青春仪式。

“许多革命运动的发起人都是贵族,过程也相似:先是对生活感到不满,继而在沉沦糜烂的贵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独,最后选择出走。”例如:托尔斯泰和“安其那”创始人巴枯宁和 克鲁泡特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尔斯泰出走前写给沙皇的信中那段愿意用土地财富换取土地上农奴的自由的话“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与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蒋勋的陪伴

胡晓秋

这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被命运抛到了深深的谷底,黑暗不见一丝光线,湿滑而无以攀爬,喊叫却没有回声!有时会深深的绝望,对人性、对生命是彻底的失望!那个时候,心中充塞着抑郁,只想就此放弃生命!有时又爆发愤怒,感到不公平,不想从此屈服于命运,那个力量让我又斗志昂扬!就犹如一只困于古井的青蛙,一下子想爬出来,苦苦挣扎,但是却不能改变什么!于是便又自怨自艾,想就此结束生命的探索! 而让我能够慢慢沉静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遇到了蒋勋!这个人,以他的博学、思辨、深沉又轻灵、温暖又冷静的话语给我一份宁静和舒缓,给了我重新拣择的机会! 比如他说孤独,我看到自己几十年经历中的孤独时光,自己骨子里头的傲然,自己想摆脱命运之手的不甘和挣扎,自己不断想挑战自我的激情!所以,就像他说的,我是一个孤独者,注定在现实层面是失败者!当然,我也始终相信我一直在活出自己生命的多彩和激情!虽然最后都是犹如彗星划过天际,终是宇宙空间的一颗尘埃!

作为一个女人,我深深体验到,在目前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你往往挑战着周围的价值观!就像他评价卓文君的一段话:'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于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这个男人可以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一个女人的悲喜,一个女人的梦想,无论结局如何,能够这样被人理解,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当他能够这样理解卓文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他理解了,进而我也理解自己了!因为我也想,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也是一个'革命者'!当然这样说有抬举自己的嫌疑!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在“莫言热”的大潮下,我选择了蒋勋的《孤独六讲》。这是本视点独特且略带黑色幽默的书,他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多角度诠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处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义。让我用孤独的视角了解人性最深处的欲求,他让我了解我们现代人身上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东西这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孤独感。

蒋勋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

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可以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这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这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这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革命孤独”这一章。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用孤独的阅读去感受那一百年的孤独--读百年孤独有感

用孤独的阅读去感受那一百年的孤独

――读《百年孤独》后感

马年伊始,无意中发现书友会的存在,于是欣然报名,一方面觉得现在可供静心思考的支点太少,缺少填充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想重拾阅读的爱好,为陪即将走入学堂的淘气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

如果还没有看过此书的朋友,还请看到这里就停住吧。个人总觉得,不要让愚见先入为主,影响了你享受此书,但总是禁不住给没有看过的您小小推荐一下。

《百年孤独》南美洲作家加西亚所作,30多万字,因为是外国小说,以我略急躁的性格,阅读此类书经常等不及看清人物的名字就向下看了故事,再加上信仰与宗教的原因,对部分章节和作者的相关描述有不解,在实际阅读中常有内容忽略,因此对故事中的此类问题不做讨论。

历时两个月,读完这本书,整理随书的笔记时,发现只能在孤独的午夜的笔记最让人记忆深刻。女主人乌尔苏拉色彩是最淡的,形象却又是最深刻的,就像多年铅笔素描画一样。她的性格最坚守、最本色,她用最淳朴的勤劳,打牢了故事一百年的根基,用最坚韧的孤独,演绎跨越百年的兴衰。封闭、落后的马孔多小镇,经历了科技、道德、宗教和文化的多次冲击,她多少次出于内心的善良和亲情的鼓舞,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去实现亲人的梦想,又多少次历经灾难与挫

…… …… 余下全文

篇八 :l暑假读一本好书《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麦颖欢六(6)班读后感

我要做个好孩子

—— 读《让我回到小时候》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叫《让我回到小时候》,主要内容是:11岁的女生列吻贝,她当律师的妈妈忙于工作,爸爸无奈在家看弟弟。弟弟小列车宛如小王子,让吻贝觉得自己成了多余的人。列爸爸有天和8岁的自己胖小列不期而遇。之后,吻贝他们也跟着胖小列进入明豆先生的奇妙照相馆,与童年时期的自己相遇,结果却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由生出许多感想。我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吻贝有着相似的经历,我今年也是11岁。我妈妈在外面工作,爸爸在家里照顾我们四兄妹。以前,我就像一个小公主。随着妹妹、弟弟的出世一切都变了,爸爸整体围着妹妹、弟弟转,读大学的姐姐回来也不再给我讲故事。妈妈一回到家就抱着弟弟亲,问妹妹乖不乖。我觉得自己成了爸爸妈妈不要,姐姐不管的可伶虫。平时妈妈总是对我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弟弟捣乱我做功课,我打弟弟,就会招来父母的一顿责骂:“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呢?”我恨死弟弟了。 而让我更伤心的是去年,刚放暑假,爸爸妈妈就要把我送到百里之外的外婆家,我说什么也不肯去。我大声争辩着:“为什么弟弟妹妹不去,非要我去!”“弟弟妹妹还小,你小时候,我们有送你去吗?”“那你们把我变回小孩好了,让我回到小时候,我不想长大!”“啪!”我的脸上挨了妈妈一巴掌。我心里恨死了妈妈。直到一个月后,我发烧了,没想到,当晚十点多钟,爸妈就来了,而妈妈还没来得及吃饭,看到一身疲惫的妈妈,我的心软了,原来爸妈心里还有我。渐渐地,我明白了:原来爸爸妈妈不是不要我,送我到外婆家是为了让表哥辅导我功课,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干扰我。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