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情人》读后感

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情人》读后感

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场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就是那个陌生的中国男人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杜拉斯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她自己的故事。

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她于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情人 读后感

我拿什么诉说--------读杜拉斯《情人》后

作为文科生,说起自己读小说的原因肯定要惹大家笑话的。我绝不是一个纯洁的文学爱好者,因此,不是为了增加文学修养而读那些书,只是想要增加谈资,以获得别人的称赞与夸奖。文学是非功利性的,然我这一己之私却还是有好处的,比如,他让我为此而看更多的作品,当然总是在别人之前先显示自己的博知。有了这样的借口,虽怕贻笑大方,可我也就堂而皇之了。

喜欢在阳光和煦的下午,躺在床上,拿起书慢慢的读,任阳光在身上肆意流淌,这时候耳中再回荡着轻柔的钢琴曲,生活真是惬意。但是杜拉斯却是个例外,读她,需要在黑夜下,一杯冰冷的白水,一盏白炽灯,看黑夜吞噬时间。 是不是真的有一天,有那样的一天,像叶芝的诗写的那样------无奈。 当你老了 ------飞白译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衰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情人读后感

天生的演员

——读《情人》有感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作家。在英国,品特被誉为“现代莎士比亚”,20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语言的起伏变化与散漫,在平淡的处境中逐步增强危险、恐惧与神秘感,刻意省却人物行为的动机与解释等等。这些特征也多少决定了评论家们对其剧作荒诞风格的肯定,也奠定了品特作为当代英国重要的剧作家以及荒诞派戏剧传人的地位。

《情人》作为其代表作,坦白的说,第一遍看这个故事,荒诞而情节诡异,丝毫没有看懂作者写作的意图。在进行一番资料查阅后,我才对这部荒诞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人》以一对度过激情期的夫妻对话开篇,理查德过问其妻子萨拉的婚外情,而其妻子竟以一种平淡的口吻进行回答,似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这样反伦理道德的对话,我相信不只会使我,更会让任何的读者感到万分诧异。而当继续往下品读,当一段段怪异的对话摆在人们面前时,一切都不那么怪异了,因为后来在台词中发现,无论是一脸正经的理查德,还是放荡猥琐的麦克斯,或者是不拘言笑的萨拉,还是风骚妖冶的妓女;其实从头至尾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人。

对复杂矛盾的剧情的顿悟给了读者一份喜悦。当理解到了这一层面,也就差不多懂得了品特写这部剧的用心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情人》读后感,受益匪浅

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

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

班级:09汉语言(二)班

姓名:宋梦捷

学号:090101020055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文学类异国“形象”中包括虚构的梦幻世界和真正的客观反映,无论如何这类描述都或多或少的接近真实却又不得不引人推敲。因为这里的“形象”“是经过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要研究“形象”不仅仅是要研究“他者”,还要分析主体。

杜拉斯以西方人的视角赋予东方独有的格调,通过塑造一些次等的东方形象及与具有优越感的白人之间的模糊却真挚的爱情,强调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必然联系。本文主要以文本内部研究为主,旨在从“情人“中的异域场景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情人”中的形象学意义。

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xx年4月4日出生在印度支那嘉定市。父母是法国小学教师,受殖民主义宣传的影响, 从法国来到当时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她本人则在印度支那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代,直到十八岁时才回到法国巴黎。东方文明和异域情调、印度的民风民俗,都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正如《杜拉斯传》中写到:印度支那殖民

…… …… 余下全文

篇六 :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的母亲形象

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的母亲形象

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的母亲形象

【摘要】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源自生活中的真实经验,她结合生活当中自己母亲的经历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这两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疯狂偏执的母亲形象,而强大的生活外力与其自身的因素致使这位母亲对孩子表现的爱有别于传统文化中的母爱,这种爱疯狂,偏执,极端化,“丧失”了母性。

【关键词】杜拉斯;“丧失”母性;母亲形象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凭借《情人》为中国读者熟悉,而当《情人》中那个深情的法国女孩被人们竞相关注的时候,另外一部作品《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一个让杜拉斯终身难忘的形象——母亲则被忽略了。杜拉斯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这两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特殊的母亲形象,母亲的形象贯穿着她的作品的始终。杜拉斯认为作家的使命是倾诉灵魂的声音,而她把她自己赋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融进文学创作当中,把对母亲复杂的情感绘进了这个母亲形象的塑造中,这也是杜拉斯笔下的“母亲”的特别之处。

“母性”是文学领域里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人类文化的背景当中自古以来都以一种神圣的面孔出现。传统文化中,母性就象征着高尚伟大、奉献牺牲、善良慈爱,但是杜拉斯在《来自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则颠覆了母性这一神圣与伟大的品质,她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示了母性丑陋的一面,把母性的“恶”淋漓尽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虽然有悖于人们传统的欣赏与审美习惯,认为这是“丧失”了母性的母亲,但是这样的人性母亲更贴近现实,有着更高的文化价值,我们不应回避而应该正面审视它。

…… …… 余下全文

篇七 :《爱情》(何其芳)读后感

附:

爱情

何其芳

晨光在带露的石榴花上开放。 正午的日影是迟迟的脚步 在垂杨和菩提树间游戏。

当南风无力地

从睡莲的湖水把夜吹来。 原野更流溢着郁热的香气, 因为常春藤遍地牵延着, 而菟丝子从草根缠上树尖。 南方爱情的沉沉地睡着的, 它醒来的扑翅声也催人入睡。 霜隼在无云的秋空掠过。 猎骑驰骋在荒郊。

夕阳从古代的城阙落下。 风与月色抚摩着摇落的树。 或者凝着忍耐的驼铃声

留滞着长长的乏水草的道路上,

一粒大的白色的殒星

如一滴冷泪流向辽远的夜。 北方的爱情是警醒着的, 而且有轻悄的残忍的脚步。

爱情是很老很老了,但不厌倦, 而且会作婴孩脸涡里的微笑。 它是传说里的王子的金冠。 它是田野间的少女的蓝布衫。

你呵,你有了爱情

而你又为它的寒冷哭泣! 烧起落叶与断枝的火来, 让我们坐在火里,爆炸声里, 让树林惊醒了而且微颤地 来窃听我们静静地谈说爱情。

感知爱情

——感之《爱情》(何其芳)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创下了扣人心弦、撩人心绪的诗篇。或优美,或凄凉,或惊天动地,或刻骨铭心??

在徐志摩眼中,爱情是一生至少该有的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对方爱你 ,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 ,与她相遇 。

…… …… 余下全文

篇八 :《儿子和情人》读后感

Sons and Lovers is a noverl written by David Herbert Lawrence and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13 in London by Wyman and Sons.

D.H.lawrence was born at Eastwood,Notts,on September 11th ,1885,the fourth child of a miner family who had been employed at Brinsley Colliery since he was 7years old.In 1911,his first novel The white Peacock was published. Sons and Lovers is divided into 3parts and is composed of 15chapters together. The story wa,set in England,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utobileographicalnovel novel of Lawrence.The hero of the book,Paul Morel,is the second son of a miner family.His mother,Mrs.Morel,is a daughter of a mid-class family.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a shadow is soon cast upon the married life of Mrs.Morel.And this shadow is darkened by Mr.Morel's laziness and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