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浅读

大略看过索绪尔关于语言学的著作之后,大致了解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要发现语言的真正本质,首先必须知道它跟其他一切同类的符号系统有什么共同点。”从索绪尔的论述中,我大致找出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共性及表现:

首先,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都是可以传递信息的,无论简单艰深,因为它们每一种符号都与其所代表的具体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的头脑中激发的概念。就像哲学中的物质与意识关系一样,符号本身与意义本身存在着本与末的关系。因为意义的存在,所以我们知道一个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就像我们说到“大海”这个词,然后在我们头脑中激发起一种浩瀚的广博的印象一样。这就是概念。

其次,这二者目的相同:我们知道,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有些手段是特定的独有的,不是那个符号系统的我们或许不能理解;各自的复杂程度不同,简单的动物性的活动和人类的活动。但终其根本,它们的目的却是相同,都是为了传递信息,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语言的意义。

再次,构成元素相同:无论是用简单的手段还是复杂的手段,传递简单的信息还是复杂的信息,交际结构的基本单位都是符号。一切符号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能指和所指。(这一点我不太清楚。。)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1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普通语言学基础有感

《普通语言学基础》读书报告

以前只是接触过胡壮麟的《普通语言学》,觉得就已经是语言学的基础部分了,现在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各个部分都更加的全面,可以说是语言学各方面基础的系统综合。

《普通语言学基础》(Foundation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是由王钢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语言学的六本系列专著之一。作为语言学的教程之一,它填补了我国由于语言学的发展和革新,传统语言学科的内容满足不了教学上需要的空白,并且为促进我国语言学的学习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书的开头对语言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语言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却又可以从宏观和综合方面来细说。从宏观的分类来说,语言有七相(P4-5):{语音学-音系学;语法相-语法学;语义相-语义学;(这三相是静态描写)};{语用相-语用学;语篇相-语篇分析;(动态描写)};{语形相-语相学(graphetics);语型学-类型学(外相描写,即它们不是语言本质的,只是语言外部的东西)}。此外,从语言的综合研究和跨面研究来说,综合研究{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等};跨面研究{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不同层面的分类都会对应自己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但是,彼此之间的教学内容又不是孤立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虽然以前学到过一部分学科,比如语义学,语用学,普通语言学等等,可是没有想到这归属于语言的七相。对语言这些相的探讨和研究不仅让自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反映出语言学是一门内涵很广的学问。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对比语言学读后感

对比语言学

课程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谈对比语言学

——读《对比语言学综述》的感想

《对比语言学综述》一文是王利众副教授的文章。文章的作者的研究方向是俄语语法学、对比语言学等,有感于自己的研究以及对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因而写出了这篇文章。文章全篇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对比语言学的前世今生,为刚刚接触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人提供了便利,便于他们对于学科的情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章分为三部分来介绍和展开。第一部分是“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通常接触某一个学科,就应当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杰出人物,从而对学科有一个历史纵深的印象,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脉络。文章开篇提到:“‘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1941 年首先提出来的”;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1Lado) 在其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学科,它自己学科名称以及关键术语的提出,对于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对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这两个比较密切、有一定联系的学科的区分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来说,语言学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时,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当然也离不开比较,只不过这个分支中的“比较”和其他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语言与文化有感

读《语言与文化》摘记并感想

一、书名:语言与文化(注释本)

二、著者:罗常培

三、出版社:20xx年5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页数:221

五、内容概要:

这本书除了陆志伟序和罗常培自序外,共有八章、四附录和“著者其他著作”、“恬厂语文论著甲集目录”、“著者未结集之论文目录”等内容。

第一章:引言 用几位名人的名句引出了联系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及历史来研究语言的宗旨,并简要介绍了其余七章的内容范围。

第二章:从语言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罗先生在这一章里引用了英语和其他印欧语系语言中含有“墙”的意义的语词的语源来追溯这些民族有关的文化遗迹。在这些民族的语言里, “ 墙”往往和“ 柳条编的东西”(Wicker----Work)或“枝条”(Wattle)有关系。“盎格鲁撒克逊语的“windan manigne bmicerne wah”等于英语的to weave many a fine wall”便许多很好的墙。墙如何能编织呢?罗先生解释道据考古学家发掘史前遗址的结果也发现许多烧过的土块上面现出清晰的柳条编织物的痕迹。这就是一种所谓“ 编砌式”(Wattle and daub)的建筑。它或者用柳条编的东西作底子上面再涂上泥, 或者把泥春在两片柳条编的东西的中间。由此可以使我们可以推想欧洲古代的墙也和中国现在乡村的篱笆, 四川的竹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语言学《英汉词汇分析》读后感

A comment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anings of English- Chinese Words

凡海豹

Abstract: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words are rarely the same in lexical meaning. While they are similar in conceptual meaning, they may differ in associative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thesis by Hu Aiguo and Chen Yiming, there are four perspectives studying the lexical meaning of the meanings of English-Chinese words.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intertwined and shape each other. It i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two. The words with the same conceptual meaning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hings and emotion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 geography, religion and values and so forth. We all agree that language helps i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owever,we may be less aware that culture literacy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being used. If we select language without being aware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the words, we may at best not communicate well and at worst send the wrong message. For example, some words may have opposite meanings in two different culture, "individualism" "ambition" are derogatory terms but in Chinese they are commendatory terms.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一书出自“大家小书”第三辑,作者罗常培。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较一些罢了(出自“大家小书”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所谓大家,就应该是把他的学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让所有的读者都可以品味出个中奥妙。那些所谓晦涩难懂的文章,不仅显示不出作家学术的高深,而且更意味着作家学问的贫瘠。

本书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xx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语言学感想

小结语言学概论文学院 08 级 王佳(小) 20081150010056在前两个学年中,我们学习了现代汉语上下两册,以及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这个学期我们着重学习语言学纲要,这门课几乎涵盖了前面两门课程,并且是从 全世界的语言结构出发介绍语言的各个方面,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老师在讲 解的过程中,比其他课程更系统,更细致,我们学得也很认真,同时也有一定的 压力。 在所有的学科中,我感觉我最敏感的就是语言了。相对于以前我对语言的了 解,这学期有了更深、更广的知识涉猎。除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还加入了 整个语言系统的研究,语言的发展以及语言的接触等等新的知识。这里我想依次 谈一下这门课程中的每一部分里,我感触比较多的内容。 首先,在语言的社会功能这一章,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语言和说话、语言与思 维的关系。 第二,认识了语言层级系统,由两层组成——语音(音位)和语言符号(语 素、词、句子) ,分清了什么是语言符号,知道为什么音位不是语言符号。以及 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分析。语言符号的组合和聚合也作为重点内容。 第三, 在语音方面, 细致的了解了发音器官, 重点介绍了音位这一语音单位。 第四,语法方面也比现代汉语更系统,更深刻。在词的组合类型、语法规则、 句式变换等的基础上,较为新颖的知识点有词的形态(包括构形语素和构词语素 的区分) 词的语法范畴 、 (分清了时和体) 还有语言的结构类型, 。 知道了孤立语、 屈折语、黏着语等。 第五,词汇——词义方面,剖析了同义词、反义词,认识了什么是语义三角 形,词和概念的关系等等。 接下来还加入了文字这一章,当然了文字作为语言的四要素之一,在语言学 这里介绍是必需的。主要接触了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等等。 其次,我们还依次学习了语言的发展,包括语言的分化和融合等,第一次接 触了抵御方言与社会方言以及亲属语言,另外还有九大语系。较为陌生的还有关 于借词和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等。 最后是语言系统的发展,这是从语言的三大方面展开的,包括语音、语法以 及词汇的发展。 区分了尖团音等, 其中渗透着以前知识的巩固, 这里就不多说了。 作了这样的一个小结后发现,虽然在听讲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次的内容有些繁 杂,但是通过系统的总结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我们就能看出语言学纲要还是很 有条理性的,它从语言学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了什么是语言,有 的人觉得学习这门课并无乐趣和意义可言,但是我觉得,既然我们要研究语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