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

注音并解释词语

凝重(níng)庄重。 掩映(yǎn yìng)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子夜(zǐ)半夜。 .... 陈迹(chén jì )过去的事情。 瞩目(zhǔ mù)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

冉冉升起(rǎn rǎn)慢慢地。 展拓(zhǎn tu?)施展开拓。 ...

易帜(zhì)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

文本阅读

1、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

导语(1) 主体(2-10) 结语(11) 背景(4、7、11)

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这篇通讯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

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探究案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提示:标题有两层意思:①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师说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第二就是要教学学生如何看懂新闻特写,指导学生通过本文,掌握特写对新闻横切面的报道方法。体会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并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另外,指导学生品味本文在新闻性和文学性上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文中相关细节描写的分析和赏鉴,分析本文文学性特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基本如预期进行。学生掌握新闻及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对文中所述新闻事实有深入了解,对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能分析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对新闻特写的独特之处的赏析不足,学生课堂能动性发挥不够。教师包办得过多。

…… …… 余下全文

篇三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勃 杨兴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新闻内容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三、情感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概括新闻内容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东方之珠》歌曲,让学生回答“东方之珠”指什么地方? 为什么称它为“东方之珠”。

香港 它的意思是世界东方的一颗明珠。 因为它富有,繁荣。

2. 播放香港的美丽图片。你们知道它的坎坷经历吗?

(二)、回顾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xx年6月30 日结束)。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特写场景

⑶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新大纲》要求:一分钟阅读600个字。) ⑵ 学习新闻写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东方之珠”——香港!)

二.分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活用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题目 。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 …… 余下全文

篇七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

现。

19xx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

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

者面前。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八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新闻类教学有了一点深切的体会,改变了以往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我是这样安排的:

1、以“别了,司徒雷登”这一题目导入。

2、了解并掌握新闻的一些相关知识

3、从课文中印证新闻的相关知识。(导语,历史背景,新闻事实)

4、总结回顾

我们与实用类文章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与其它类文体打交道的机会,因为在教学中,不但不应忽视,反而应有所侧重和。要做的首先就是争取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真正了解新闻体裁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是,了解它的独特之处:一是修饰性的语言,二是以时间顺序来架构整个篇目,三是对四个场景的侧重。

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学生对此类文章不感兴趣,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明确告诉他们能够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就一件对未来生活多么重要的事情,以此来激励学习兴趣,效果不错,学生跃跃欲试。

但教学过程中,还是有所遗憾的,就是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介绍历史背景,对我所做出的可以增强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的说法不是很理解,如果再上这堂课的话,我会用红花和绿叶来做比喻,再罗列几个例子,这样应该更容易理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