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厘米误差--看《致青春》有感

陈孝正,木讷严谨,一丝不苟,生活无趣不善言辞,单纯逼着自己向上再向上,却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可以说他是没有快乐的。我最佩服陈孝正的一点就是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向着目标进发,但是他的目标是被现实被他母亲逼出来的,他母亲略显病态的守寡逼着他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所以他说他的人生就是一栋大楼经不起一厘米的误差。这种情况直到大学遇到了郑微——一个木讷严谨的人遇到一个活泼娇憨的女子,又是女追男隔层纸般的剧情,郑微虽吃了些苦但是两人最终在了一起。恋爱后的陈孝正几乎丝毫没变,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难为郑微为了爱的人奋不顾身伴他左右。后来的故事也说明了那句话“女人往往把爱情当做全部,男人却只会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感情面临问题时男人会更加理性”。加上陈孝正输不起的信念还有冷漠薄情的性格似乎这段感情一开始就是对郑微的折磨。当然,陈孝正也很痛苦,作为一个盛年的男生不能给最爱的女生以承诺反而出尔反尔无论如何都会良心不安,其实最大的痛苦可能是他渴望爱又不敢爱。数年之后,陈孝正学成归来,金钱名誉地位都不缺失,但为了再往上爬连婚姻都用作了砝码。他是悲剧的,似乎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却感到一无所有。

郑微,敢爱敢恨,神经大条的女猪脚,这样的女生注定人见人爱却难寻觅到真爱,恋爱有时候像打仗要讲敌不动我不动,最先进攻的会露出破绽很容易被打败,郑微就是这样的感情进攻型选手,开始暗恋明恋17年的林静到后来忍受许多委屈追到陈孝正,受苦最多的还是她却跌跌撞撞到最后才跟林静呆一起,然而已为人妇的郑微绝不是当年单纯的小飞龙,她得到了真爱却丢失了当年的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一厘米的阳光

今天刚刚看了这个短篇小说,我说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想起了《一厘米的阳光》。其实这本小说为我所知是在另外一本小说里,——木浮生的《世界微尘里》,却觉得她们的爱情是不尽相同的,却偏偏,可以拿来与一厘米的阳光比较。

一样的深爱,一样的年少,一样的执着。纪忆于季成阳,那个陌生女人于那个作家。却是不一样的结局。我有时想,一厘米的阳光里的爱情似乎更加不真实。又或者,只是个例,所以故事才这样动人。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样,一个是爱到力竭发现对方一样深爱,一个是用一场生命去爱一个人却发现对方对自己竟然连模糊的记忆也没有。他们都那样的极端,所以才能那样蛊惑人心。

我在想,那个陌生的女人究竟值不值得,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那样傻,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该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何况,那个作家连一点点回应都没有留给她,我总想,即使你不爱她,至少也该察觉到她是如何的爱你,却也知道,她爱的就是那样的他,也许是因为我不是天生多情浪漫的法国人,我也没有遇到一个年少时,在卑微黑暗的世界里,如同阳光一样照到我心里的人,无论季成阳,或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

所以,如果季成阳不爱纪忆,会不会,纪忆也会像那个女人一样,用一生去爱他,我想会的,幸运的是,纪忆不是那个陌生的女人,那个直到死才肯倾诉自己的爱情,更确切的说是自己人生的女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分钟经理人》读后感

成为“一分钟经理人”的三个诀窍

——《一分钟经理人》读后感

《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是由肯·布兰佳和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于是我特意把这两个人名给百度了一下,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肯·布兰佳先不说,单说说这个斯宾塞·约翰逊,因为他的代表作除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外,还有《一分钟经理人》、《给你自己一分钟》、《一分钟教师》、《一分钟推销员》、《一分钟父亲》、《一分钟母亲》等等,可以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一分钟作者。他的理念似乎就是教育人们将复杂的事情简易化,尽可能简洁快速的去处理繁杂的问题。

说完了作者,再来说说这本书。翻开这本书,就可以看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为本书亲自作序,也可以看到一堆的名人强烈的推荐此书,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说实话,第一遍读完,基本没搞清楚到底作者是想让读者理解什么,就看到通篇是在讲一个故事,还不知道是否是真实的还是胡诌的。也许是文化的差异,或者管理理念的差异,我觉得如果这个经理人是出生在中国的话,他根本就没办法走上管理者、经理人的岗位。直到翻第二遍时才渐渐理解,其实作者并不是要从表面上的这个故事讲出什么道理,而是告诉管理者、经理人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管理的态度。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在管理上也是一样,经理人是什么样的工作态度,管理态度,你的下属,你的下属的下属自然而然的也会去模仿学习你,最后就会影响这整个团队的工作风格,管理风格。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 教师第一

2011.9

认真阅读了学生第一这本书,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活动设计,精美的图片,关注细节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情怀??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接触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不同活动的照片,再配上红色的“学生第一”几个字,心中不禁一动: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摆在第一位的一本书吗?翻开扉页,引人注目的是“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的同事们”,而在整个扉页中,除了上面这句话,剩下的是慢慢的 一页教师的名字,是所有教师的名字!这是对教师的尊重,是对所有教师的尊重,我感受到了老师在李希贵心中地位,教师第一,而这个理念,;李希贵校长在扉页中明确提出:从管理学的概念出发,教师第一, 从教育学的取向出发,“学生第一”!

纵观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北京市十一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所以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不拘一格的、甚至是闻所未闻的活动,如开学护照、世界文化艺术节、校园里面开公司、校园泼水节、名生讲堂、每月百星、学生影院、学生出版社、学生大使团、学生院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并且带学生参加重要活动,模拟国际新组织,将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等等,等等,这些活动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也让每一个生活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以及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到: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法》第一章读后感

《活法1》第一章实现理想

——读后感

当我第一遍看完《活法1》第一章《实现理想》后,发现里面的一些内容都很通俗,耳闻眼熟,并非发现有什么高招或金点子,让我有些疑惑,内心开始反问自已,这东西有用吗?有他人所说的那么好吗?真的能够帮助我吗?头脑通过反复斗争,我还是不想信自已的眼晴,所以我再翻了一遍及总结了稻盛和夫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失学、患病);

2、 经历了在最关键的人生转拆点徘徊时,在轻松快乐的工作(黑社会性质)前面选择了面临倒闭的京都陶资厂;

3、 经历了在工厂剩下其孤家寡人时,其全身心沉浸于陶瓷的研究;

4、 成功开发了电视机显像管用的新型陶瓷材料;

5、 创办京瓷公司(白手起家,当年才27岁);

6、 不断创新,成功挑战IBM第一张订单,强化了简陋的京瓷公司的实力;

7、 以“做人,何为正确”为指导,一步步变平凡为非凡,最后实现了远大理想。

在研究他经历的几个阶段时,我发现了惊喜,也就是说:“其实稻盛和夫也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而是在当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当他的哲学思想在起做用(指导他)之后,他的人生和他的事业才开始有了进展,从而成功的实现了他的每一个里程碑,直至他的远大理想变为现实”。

…… …… 余下全文

篇六 :《缺失的一角》读后感

一生追求

——读《缺失的一角》有感

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绘本《缺失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书中的主人公“它”是一个缺了一角的圆,为了自身的圆满,它不断地寻找那失落的一角,为此经历日晒雨淋的磨难,却也感受到了旅途的快乐。在一路上,它遇到了很多个角,但是总没有合适的:有的大了;有的小了;有的形状根本不符;有的正好补上了这一角,可是因为没有握紧给弄丢了;有的又因为握得太紧给弄碎了。当它终于找到了自己失落的一角,双方配合得极其完美时,却有了出乎意料的新麻烦——因为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它开始滚得越来越快,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地在旅途中停顿下来,感受旅途的新鲜奇遇,甚至连歌都唱不了了。“完整”没有给它带来快乐,反而让它失去了很多。最后,它放下了那一个角,唱着歌又踏上了旅程。故事很短,却已写尽人生。

每个生命都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经历的旅程以及沿途的风景,有人爬上了金钱地位的顶峰,有人永远停在最底层匍匐前行,于是有了成功与失败之分。世人都在追求站上顶峰的成功,却忘记问站在顶峰的人有多累;世人都在想象那顶端的风景如何壮丽磅礴,却忘记沿途的柳暗花明也许更加绚丽多姿赏心悦目。其实,成功与失败从来都是别人的评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时创作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诀;她如何在人生的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最初认识杨澜,是在一次电视上的慈善晚会,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清新自然的气质使我折服,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杨澜,这个创造了无数神话的奇女子,这个被称为能够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新女性代表,她用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让我有机会和她一起分享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

19xx年纽约的秋天是最为迷人的,因为这一年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都让杨澜同时给做了,而且是一气呵成。

杨澜说:把持好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不是技巧,而只是天性。有歌者吟唱:每个人都是在单行道上寻寻觅觅的跳蚤。而杨澜却驾驭着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和事业的“双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远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19xx年3月18日,《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登载了记者马克*兰德勒的报道“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而这个微笑着的女性,就是杨澜。19xx年,她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飞越太平洋,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在当时,也许这是个难以理解的选择,可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杨澜日后如日中天的事业。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一代巨贾胡雪岩读后感

《一代巨贾胡雪岩》读后感

《一代巨贾胡雪岩》叙述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发迹——崛起——经营——败落的奇特人生。全书分成三部分,首先写胡雪岩白手起家的过程,再来叙述他最活跃的时候,最后描述他极盛而衰的窘况。此书情节紧凑精彩,让我手不释卷,看胡雪岩在商场、官场上的表现,他不断地在人与人之间周旋,利用层层的关系将事情办妥,这些情节让人看得屏气凝神,叹为观止。只是聪明的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

读完胡雪岩一书,从中获益匪浅,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使梦想成真,那怎样才能取得成功? 《一代巨贾胡雪岩》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是胡雪岩的处事方法及处事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有的放矢,避免错误。

首先,是学习胡雪岩的眼光:看得远看得宽。他看问题从来不是只看眼前。胡雪岩对其伙计说:做生意要看势,你如果能看到一个省的势,你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国,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国去。势对于我们做生意重要,对于我们做其他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势就能把好全局。有这种眼光,当然做法也就与人处处不同。凡事先取形势,不在乎利益,这使他走上了官商结合的道路。对于天下局势的判断,他认为洪杨终不能成事,但是这一战肯定耗时耗力,所以他力撑清政府。而战后的买卖可以说就是财源滚滚,自己都不知道钱是怎么挣来的。所以,凡事从大处着手,看得远才能行得远。商人如此,政治家更是如此,其实世上多少事情都是如此,这就是“世事洞察”的功夫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