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个傻瓜 三傻大闹宝莱坞 观后感 影评 20xx字

《Three idiots》

三个傻瓜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影评20xx字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片子的时候,正是在高考冲刺的紧张复习阶段,是班上的一位同学分享给我们看的。后来我又观看了几遍,细细品味片中的细节。一开始,有这片名联想到的回事一部喜剧片,不过当我一点点深入剧情时,让我感触的就不止是他喜剧的外表了。

可以说,这是一部可以改变人思想和命运的好片子。它反映了现在社会上的诸多问题,与我们大学生紧密相连的问题。理想,升学,竞争,父母的期望, 友情,爱情等等。这都是我们正面对的,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本片采用了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使得整部影片更为连贯,一气呵成,对印度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从最根基开始反驳,即揭露了丑恶的事实,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当教育的意义融合在嬉笑怒骂中,由那三个“白痴”来加以诠释。

影片围绕主人公Rancho的大学四年生活展开的,他的思想开放,富有创造力,敢于批判制度。Rancho的至理名言“All is well”也是贯穿全片的一大线索,体现了他沉着冷静,乐观的态度。

三个傻瓜则是由Rancho和他的两个室友Farhan和Raju组成的。 Rancho改变了他们两个人的一生,让他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Rancho对Farhan的拷问。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不然,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一味地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三个傻瓜》随感

电影里的印度人表演确实很夸张,但夸张只是形式,任何电影只要内涵上面是庄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广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让观众看到真诚的一面,就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为支撑的,纯粹恶搞的电影是不会让人怀念的。

《三个白痴》在诙谐中描绘出了印度现行教育体制的状况,跟中国教育现状挺像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舍本逐末”,从表现上来说的“揠苗助长”,为了赚钱而上学,为了攀比而竞争,人们学习的动机不纯。

我对印度的教育体制不了解,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我也是有发言权的。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经历那么惨烈的高考,上了大学,出来后竟然仍是连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学校只教给我们死读书不教我们去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怎么去运用书中知识,培养了大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说实话,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行为本质上说,跟街上收破烂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学校教育和社会基本脱节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选择专业上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们选专业,是专业选我们,或者是我们在掷骰子。高校设置的那几百号专业,哪个高中毕业的毛头小子能够清楚是做什么的,选专业不就是在掷骰子吗?能否上那个专业,也不以你之前的相关积累作为决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语数外数理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很荒唐,其实国外的做法已经是很好的参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选学校的担忧,进去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步伐。可怜的同学们花了几年时间学语数外数理化,到大学几乎大多数知识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努力学习大学专业知识,毕业后这些知识又被社会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到最后真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或许真的只剩下一颗冰冻的眼泪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个傻瓜观后感

这不电影真的是感触很深。

首先是兰彻,也就是望杜。真的是世间少有的人才。我喜欢他的灵活,我喜欢他的自由自在,我喜欢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喜欢他在自己贫穷的时候还能很自在,我喜欢他对朋友的真心真意,我喜欢他的敢于挑战,我喜欢这个人一切的一切……真是有这样的人该多好。其实,我不仅仅是喜欢,更多的是羡慕。想一想,我其实就是兰彻他们所鄙视的那一类人,不是吗?从小只知道死啃课本,上了这么多年学只是为了那个分数,那份虚荣。这样一想,活得还真是悲哀。可是,从小到大,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的环境。现在长大才明白这些,可能有点晚吧!我是多么羡慕兰彻的生活和态度,遇见坏事对自己说一句:一切顺利!然后尽力、尽一切可能去做,去生活。

另一方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为了生计做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的事情。人生短暂,几十年的时间转眼即逝,而我们却有人一辈子都过得不快乐,何必呢?可是,话又说回来,人活在世上,没有生计,没有物质生活的充实,又怎么能谈其他呢?这就是一个纠结的问题了。所以这就涉及到了选择的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的人选择了生活,于是锦衣玉食,但是却一生郁郁不欢:有的人选择了喜欢的事情,于是过得快乐,但是却穷苦潦倒。很少有人像兰彻这样,除非你做的是你既喜欢又能维持生计的事情。但是,又很多因素,包括我们的父母、社会形势、国家政策、市场需要等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个傻瓜观后感

怨老师,还是怨体制?

殷都外国语中学 张俊霞

它批判了那种教育制度,其实中国也是这种制度,为了学

位为了分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也曾经很恨这样的制度。觉得老师只为了分数,而不是知识。可是现实是无奈的,为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还是屈服与这样的制度。有些东西,太大了,很难靠人为改变。既然不能改变它,就选择适应它。虽然我并不赞同那样的制度,也很欣赏电影里兰彻的勇气和能力,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像他那样,虽然他讨厌那样的制度,以及教法,但是他依然因为他的兴趣,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第一的好成绩,不仅理论成绩好,而且能用于实践。真的很难得!

其实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仍有这样难得特别的学生,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很聪明,而且很重友谊,真是个很完美的人。不过,这是电影,所以他能这样获得了“病毒”的钢笔,而且成了出名的人。我不是说现实中不可能,只是会很困难。其实有些成功的人,就是在大学里,自己退学,出去闯世界的。比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还要其他些人,我想不起来了。这部电影是部很励志的电影,特别适合给学生看,不是鼓励他们全都退学,不学习学校理论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在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用于在实践中。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很少有这样的人,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没什么实践能力,没创新精神的人,所以很难跟世界上那些大国相比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呼唤阳光——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特意嘱咐我,必须看。后来,我终于有时间把这部印

度电影看了一遍,感觉非常的好,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前段时间,也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非常好看,让人深思。前几天

,看了史泰龙的新片《敢死队》,感觉非常失望,有一种黔驴技穷之感。就好象当年看张艺谋的

《满成尽戴黄金甲》一样。我认为,一个电影,过于依靠外在的影象来刺激观众,就说明对内在的

东西信心不足。

昨天吃饭,和儿子说到这个话题,儿子认为《敢死队》拍摄的也很好,他说,《阿凡达》不

一样吗?我说不一样,我说《阿凡达》是为了拯救一群人,《敢死队》是为了拯救一个女人。儿子说

,我看一样,《阿凡达》是为了拯救那个女人,才决定拯救那个群体,《敢死队》也是通过救一个女人

,救一个岛的人。我想了想,认为儿子说的也有道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维了,不能小瞧。

我就和儿子说,改天一起看《三个白痴》。

《三个白痴》这部电影中反映的是印度80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好同学,途中,开始回忆他们走过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重温了一遍《三个傻瓜》 ,看得我又哭又笑。不同于第一次的是,这次多了些反思与感 悟。 教育制度,学习,工作……一提到这些词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头疼。上大学之前, 一直认为大学里不用再接受填鸭似的教育,不用成天写作业,读不喜欢的科目,竞争也不会 像高中那么激烈。可是来到大学之后,发现还是与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不可否认的是, 你的自由度是提高了。度过一天的方式掌握在你手里,你可以选择不去上课,前提是不要挂 科。但是细想,在中大这个华南第一学府,甚至大一的学生就在为工作,考研,留学等与大 学精神不符的事情担忧,做准备。我们社会的就业形势逼着我们走上这样的道路,不得不说 是悲哀啊。 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将注意力, 精力放在对兴趣的培养发展上?我们的课程有多大 的自主选择权?我们有多大的底气逃课, 理由是不感兴趣, 而避免可能因此挂科的风险?当 你看到周围的人在读雅思, 考托福, 准备考公务员时你是否可以心安理得的睡到自然醒?尽 管很大程度上大家都不喜欢做这种事,但他们,我们都在做。竞争从高中的显性转为地下的 持久战。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创新,但他们可知道,从小被扼杀的想象力是你说要有就回的 来的吗? “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你就会惨遭蹂躏。 ”我们就这样,被各种压力驱逐着,甚至 忘了选择的权力在我们手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不幸福。幸福何来?就是尽可能充分 发挥我们的个性。 因此, 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 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符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法涵明明有很高的摄影天赋, 却被迫去读工程学,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如果坚持这条路走下去,他终其一生都会感到 郁郁不得志。很多人都说过,应该把学习当乐趣。可是如果学的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他会为 得到新知识而高兴吗?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为了完善自我, 是自我的需要。 叔本华说过: “最 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就是精神上的乐趣。 ”没有这种以兴趣为引导的 精神上的乐趣,我们的学习只会带来痛苦。 电影中展现的填鸭式教育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病。 在大学里, 有很多科任老师都说你们 要提问要质疑要创新。这在上大学之前是极少可能听到的。大学前的教育不要创新,你只要 听老师的就好。试问,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了 12 年,突然说你不可以这样,你让我们情 何以堪,我们的想象力被剥夺要到哪去上诉?到了提问环节,沉默的总是大多数,有什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应某人要求,最近几天一直在看这部叫做《三个傻瓜》或者叫《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本来我对印度以及印度电影是没有一丝好感的,然而西京某人推荐的这部宝莱坞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其中宝莱坞是印度电影公司,用在这部片名中容易将人引入低俗的戏谑喜剧片氛围中,远不如直接叫三个傻瓜好。这部电影我看第一遍时觉得好玩,看第二遍时感觉有所启发,看第三遍时顿感震撼。这是一部追求梦想的理想主义经典影片,在这个无梦的年华,激起我追梦的情怀。

影片用夸张的情节引人入胜,这种夸张从影片一开始就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为了见一个叫兰彻的人,法汗用戏谑的诡计从已经起飞的飞机上下机;拉朱则激动的连裤子都没穿;还有那个好学生的典范査图尔,用十年的时间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能超越兰彻。一开始这一干人等的反应是有悖常理的夸张,正是这些夸张的小情节在观众的脑海中串联成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号就是兰彻是有着何种神通的何许人?倒叙、插叙、顺叙交织的故事在影片中继续进行着,那一段段优美风景配着的优美旋律是整部影片的灵魂,正是这

些简单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风之子一样独一无二自信自由自足人的影像。

兰彻在观众千呼万唤中终于出场了,他的出场也确实不同凡响。他用智慧在印度著名的皇家理工学院反叛传统,用简单的物理知识教训蛮横的学长,用特立独行的思维教训皇家理工学院那些道貌岸然的教授和如金庸小说中周伯通那样会左右互搏而又墨守传统的校长。他像只自由的小鸟一样,肆意的遨游在机械迟钝的帝国理工学院,特立独行的反叛常规,砸碎传统。更重要的他是兼济天下的自由传播者,在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中他的人格魅力渐渐的征服了他的室友,校长的千金乃至成千上万的已经观赏到这个时段的观众。如果影片这个时候结束那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三流的靠戏剧和情节取胜的娱乐片,导演独具匠心的更大冲突还在继续,更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才刚刚开始呈现。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看《三个傻瓜》,两年多前第一次看时更多的是被影片的故事吸引,被三个角色的友谊打动,第二次带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看,反而从中得到了些新的启示,正如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追随长处,成功伴随你”。

三个男生考上了印度最好的大学,四年当中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或有趣或悲伤的事。但是通过这些事影片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精神?可以从兰彻的台词中找到答案。“知道为什么我第一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激情所在“。

的确在当今社会的大学高等教育当中,中国跟印度的大学教育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想想当上完一堂课之后我们会为学到新的知识而激动万分吗?常常学生都是在讲台下呆呆的听着,写着,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听没听,听不听得懂,有没有兴趣去听,一些老师极少在乎,只是千篇一律的在不同的课堂重复相同的书上的内容,甚至连课外举例都一样的上课。这样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的同学考试往往取得好成绩。也许有不同的声音会说至少这些死记硬背的同学还能取得好成绩,比那些上课连课都不听的同学强得多,他们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今后怎能有所成就?但是事实是这些同学一样能再他们感兴趣的行业上取得巨大的成绩。比尔·盖茨辍学却成功创办了微软,韩寒没上大学却是中国最著名的青年作家之一??又会有不同的声音说这些只是特例,那么中国每年有那么多毕业大学生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他们中还是有无数人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要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白白浪费时光,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老师就应该多与同学互动。而中国教育的一大硬伤是学生太多,老师太少,一个老师往往教几个班的学生,试问这样怎能让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