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钢琴师观后感

当生活剥夺了生存的尊严,还剩下了什么?

——观《钢琴师》有感 犹太——一个差点被残害灭绝的种族,也同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没有人能知道他们在那样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心理生理上的落差带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影片片名是钢琴师,故事情节主线上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钢琴,触目惊心的是犹太人的辛酸血泪,遍地尸横,主人公是波兰一位犹太钢琴演奏家瓦列迪斯洛?席皮尔曼,故事开始于19xx年的华沙,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犹太在一夜间成为罪恶的代名词,犹太人被所有人唾弃,随意辱骂殴打,每天都要戴着绣着蓝色星星的白袖章,仿佛就是被贴着标签的另类,走在马路上被随意打骂,只因为有人心情不好。这样下去的境况越来越糟糕,19xx年,德军在华沙圈了一小块地,将所有犹太人驱赶进入,并在周围修上了高高的围墙,犹太区的街道很挤很混乱,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泥土的肮脏感,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围墙内人性的分歧与悲哀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验金币的商人,墙角小男孩的死与周围人的漠视,为了抢夺食物而发出的无奈的捶打和哭泣……零散的镜头塑造了完整的社会状况,无论是在怎样的年代怎样的境遇,人所表现出的追求喜好都不还改变。

…… …… 余下全文

篇二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

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

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

----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 …… 余下全文

篇三 :《钢琴家》观后感

我是流着泪看完《钢琴家》的,导演给了我太多震撼。罗曼·波兰斯基,一位秉承着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的艺术大师,以他穿透现实的深邃目光,不停的带给我们新视角。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逃过德国纳粹迫害的故事。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影片是根据著名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斯皮尔曼生于19xx年,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钢琴天赋,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xx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xx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尔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尔曼苦撑到二战结束。波兰斯基作为一名二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有触碰过二战题材,他坦言还没有办法面对那段经历。他的童年与斯皮尔曼很相似,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在19xx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 19xx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他的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正是因为曾经亲临其境,所以波兰斯

…… …… 余下全文

篇四 :钢琴家观后感

电影《钢琴家》观后感

当我看完了《钢琴家》这部电影时,我内心的那种波动真的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都是那种残酷的战争画面,战争太恐怖了,直到舍友叫我去吃饭了,我才回过神来,心情也慢慢镇静下来。

初看电影的名字,以为是一部温暖而艺术的电影,但看了之后才了解,这是一位犹太人钢琴家在二战中生存的故事。电影中主人公席皮尔曼不但是一名钢琴家还是一位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是采取的屠杀政策。纳粹统治下的波兰可谓是惨绝人寰。尽管钢琴伴随整部电影,可他讲述更多的是生命,是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基本的生存,是自由与尊严,而我们透过银幕,看到的也是席皮尔曼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他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席皮尔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席皮尔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最后,俄军胜利了,波兰解放了,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德国军官也死去了。又是一个远景,而这次不同的是,镜头中不再是暗灰基调,而是阳光和绿树,生命开始发芽,战争结束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战地钢琴家观后感

《战地钢琴家》观后感 《战地钢琴师》在我看来是一部不得不让人为之流泪的电影,在《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这门课中自己有幸看了这一步电影,感受很多。

在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战地钢琴师》在我心里应该名列第一。这部剧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开展着对犹太人十分残忍的暴行,此时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正在深受其害,他四处躲藏以免落入德国纳粹的黑暗的魔爪中。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和以及各种各样的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在影片最后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最后因为要开最后残存的一点食物——罐头,幸运遇到了一位德国的军官,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那位军官。在片尾,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配乐谈起,钢琴师整部电影是一种单纯的配乐,基本都是钢琴的配乐,并且萧邦的作品居多。这部剧的主线是男主人公的视角来进行,男主人公的眼睛就是导演的一双眼睛,见证着在犹太区发生的悲惨的一切,也让观众们了解着犹太区发生的一切。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到男主人公的爱情是缺失的,他没有能够拥有到自己的爱情,在那个年代,爱情在生死面前显得十分渺茫,犹太人似乎是不可能拥有爱情的。另一方面是友情,但一切的来自朋友的帮助都在他朋友自保的前提下,他的朋友帮助他逃离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帮助他在那个凌乱的年代有一个藏身的地方,最终朋友们无法保全自己是各自逃散,钢琴师又一次开始这流亡生活,再有我想是同情,首先是钢琴家的朋友们对他犹太人遭到屠杀的同情,最后是以为最终德国军官对一位钢琴家落魄遭遇的同情,并在最终,这一次同情给了钢琴家自由的曙光。

…… …… 余下全文

篇六 :《钢琴家》观后感。

所有的性格都可以因为生存而泯灭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影片的开场是沉默的黑白,我依稀感觉到了一丝肃杀,战争来临前的平静让我心生不安。从影片中我看到了国家间的战争、异族间的战争和心灵的战争,看到了懦弱与坚强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内。整个影片低沉而又尖锐,平淡而又百感交集,两个半小时内,我感觉经历了一场战争那样的漫长。 第一眼看见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倒八字的眉毛向来代表着温顺,红润而又细长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以一种爱抚恋人的轻柔抚摩着琴键。他年轻瘦削,眼睛里流露着艺术家的纯洁,薄薄的嘴角无声诉说着艺术的柔弱和易碎。音乐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淫浸于这样轻灵的钢琴的音符跳动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如定音鼓般沉闷压抑,斯兹皮尔曼没有惊恐,继续轻抚着他的爱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以为斯兹皮尔曼会继续不为所动时,他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

残酷和不幸到来了。艺术和人性冲突时,钢琴家被迫离开他的“恋人”,卷入到了战争的漩涡—没有生命,便不会有艺术。

…… …… 余下全文

篇七 :钢琴家观后感

影片以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为主线,讲述了波兰华沙著名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的 故事,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 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 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导演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 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 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 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 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 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但是影片在中国并不被推崇,听说当年的票房收入相当惨淡,即使有百分之八十的虚构,那还是值得我们去 思考的.德意志人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德意志的哲学家们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但是他们错了,错 了!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曾深切的伤害了世界人民,也伤害了它自己.600 万死难的犹太亡灵…不是 说我错了,就一了百了!当我们走过监狱、刑场、战场,面对无数无辜的死难者,我们…还会看着自己的心,告诉 自己世界是公平的吗?不!不!那只是善意的谎言.披着羊皮的狼是不会改吃草的!导演用很平淡的画面来表现残忍的杀戮和血腥的战场, 可正是因为这种毫无修饰的, 没有用 渲染烘托的手法,没有感性的背景音乐和气氛,平淡中见真实,使我的灵魂游荡在当时犹太 人的那种绝望/痛苦/悲怆和恐惧中.不得不佩服导演,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模式,那才是高 手中的高手。 在以前我听过该片的介绍,但是我总以为没什么可看的,但是这部片子是在 2002 年第 55 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影片,我想一定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和片中的场景感 动的评委。 那是在二战期间, 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在经历二站的洗礼中, 四处躲藏以免落入 纳粹的魔爪,为了保护他的家人他做出了在当时的所有努力,但是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他 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 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 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当废墟的画面出现后真的是深深的打动了我,那个场面就如 同昨天的喧嚣大城市在今天突然变成了一个

…… …… 余下全文

篇八 :钢琴家观后感

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看完<钢琴家>,一度的看不下去或发出一声声哀叹之声,甚至屡次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同 为人类的人们怎么竟能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同类,连我们我不齿的一些令人讨厌的动物都不如. 贴一篇自己比较认同的影评在这,以表纪念. (一) 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 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 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 看完了。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 赎。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 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 ----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争论。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 地后,真正的恐怖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枪毙,面对 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生之为何呢?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 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 母亲,那20元买来分给大家吃得一块糖……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 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 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面对救命的一 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