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父亲观后感

父亲观后感

从《老男孩》知道了筷子兄弟,随后也看了11度青春的其他电影。后来无意间看到了筷子兄弟的新作《父亲》之父女篇,听到了由王太利作词作曲的同名歌曲《父亲》,听完的那一刹那,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筷子兄弟的微电影《父亲》已经看过几遍了,网友对此的评论有很多,有人说拍的很感人,也有人说片子拍的太烂......我想无论好或是不好的评价都是源于不同角度。

我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更不懂要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欣赏,但是它确实让我泣不成声。或许在看电影或是电视剧时,我们总会被那些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片段所感染,是他们拍的太精彩还是有意无意触动了我们的记忆与心弦。所以我不想去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精彩与否,但我很想为这里的主题曲《父亲》而鼓掌。尤其是那里面的歌词,那引人深思的爱深深的震撼着作为儿女的我们的心。

影片《父亲》从主人公“小燕燕”的童年对父亲的崇拜开始,描述了一位普通少女成长过程中与父亲之间感情关系的变化。父女间有崇拜与被崇拜、保护与被保护,也有因过度保护而引发的青春逆反。女儿长大后,开启独立生活时的离别之伤,最后落脚在女儿嫁人婚礼上老父亲的真情流露。父亲身上有着男人身上的劣根性的集合,但是又对自己的女儿无限疼爱。

…… …… 余下全文

篇二 :《父亲》观后感

《父亲》观后感

当“感恩”这个字眼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有点措手不及,看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听见,陌生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得感恩。 从来不关心天气的父母,在我们离别的那一天起,他们每天都要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上海的天气,对我们嘘寒问暖!”是的,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的,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但我们每次提起父母,不还是多的是抱怨,少的是感恩吗?当看到“父亲”为“盼盼"付出的一切,我脑海里只是浮现这些画面:父亲冒雨为我送伞,我却暗自埋怨他来得太晚;过生日总埋怨他送的礼物没有新意;父亲爱听民歌,我却嘲笑他没眼光;父亲语重心长教育我,我却不屑一顾??长这么大,我竟然不知道父亲爱喝哪种酒,爱看哪种类型的电影,甚至连他的年龄、生日都不是很清楚。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我能讲得头头是道,星座占卜我也略知一二,可是,对于离我最近的父亲,我却知之甚少。依稀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牵着爸爸的的大手,叽叽喳喳地诉说一天的经历。那时候的爸爸很高大,总给我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好像有了爸爸我的世界就不会下雪。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开始喜欢听流行音乐,喜欢看偶像剧,渐渐忘却了在我身后守候的爸爸。大多时间,父女相对,总是尴尬的沉默。两人互不相干地做自己的事,没有任何言语。我吃着零食看电视,爸爸则在一旁安静地抽烟,看到我对满屋烟味表现出厌恶的表情后,爸爸便起身而去,站在门外默默地抽烟??当看完《父亲》时,我泪流满面,因为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是那么的不容易、那么的辛苦,为了自己的儿女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生命。这部影片使我想起了爸爸对我的点点滴滴的好,让我懂得了要感恩父亲、回报父亲。我知道,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白发苍苍的父亲;而爸爸,却始终守候在家中,任时光雕琢,依依地等着女儿的归来,期待着一家团聚的幸福。所以,趁父母在身边时,感恩他们的爱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致父亲》观后感

《致父亲》观后感

子女永远都是父母最好的作品,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便专心的呵护与栽培这个作品,子女心安理得、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家中父母给予的一切关怀与支持。当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后,则总在不停地为事业奔波,为前途打拼,我们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我们会隔很久通一次电话,甚至就连父母亲的额头上何时刻上皱纹,何时走路会蹒跚,何时嚼食物会吃力,何时看东西会眼花等等我们都不曾发觉。 微电影《致父亲》所要阐述的就是如此,它的故事很简单,但却极具创意的将主人翁锁定在一对从事摄影的父子身上,儿子(李晨饰)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为了前途与事业很少回家,并因为当年父亲没有出席自己的摄影展而心有不悦。所以,当老父亲打电话邀请他回家时,他极不情愿的答应,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而得知父亲早已眼花的事实,他才真正意识到此前的种种误会,以及作为一个儿子的极大疏忽与应承担的责任。而这部电影选择在父亲节前后问世,显然也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对伟大父亲的关怀与致敬。

在表现方式上,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近景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出老人孤身一人的那种孑然一人的孤寂感,并十分巧妙的通过照片这个定格岁月永恒的载体,将回忆与现实不断穿插,形成一种时光易逝、亲情可贵的强烈对比感。在镜头上,本片画面显得十分克制与内敛,没有过的情绪宣泄与浮夸,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动观众。在情节转变上,儿子在权衡工作与亲情的天平从从倾向前者转变到后者,从而诠释出成长不仅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更应该扛起自己的责任的宗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父亲》观后感

《父亲》观后感

去年秋天筷子兄弟以一部《父亲》复出,依旧哀鸿般的旋律还是那么让人心痛。“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他们的歌声中道出了多少为人儿女的心声!年少轻狂、少不更事的人很难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的付出,更难以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必须等到有一天,当曾经的孩子初为人父、人母,那仰望父母的目光开始低头俯视自己的孩子,这才能真正开始体会父母的艰辛。可是当我们有了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时才发现我们已经因为各种繁琐的事务失去了和父母共享安乐的机会。“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到那时也许只能渴望“时光时光慢些吧,不想让你再变老啦;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其实,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何曾未看在眼里,正如歌曲的结尾所说“我是你的骄傲啊,你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这样说全是为了让父母不再对我们过度的担心,这样也只能是在我们羽翼还未丰满前对父母最大的安慰,也只是我们现在对父母最简单的感恩。

当年的雏鹰面对蓝天,他们一无所知,心里藏满解不开的迷;如今,他们凭借着强劲的翅膀翱游天空,去寻找未知的答案。但不管他们飞得多高,飞得多远,一定不会忘记他们可爱的家,一定会感谢父母的恩情。 跪乳之恩、反哺之情,飞禽走兽尚且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我们更应涌泉相报滴水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中国式话语,平易朴实,年代久远,却清新流畅,勃发奔涌而出,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划过这个沉寂许久国度的黑漆漆夜空,告诫我们勿忘父母恩!

…… …… 余下全文

篇五 :父亲的愤怒 观后感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制度

《活着》和《父亲的愤怒》综合版

11

余华在《活着》前言里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展示高尚,这种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作为本文作者,达不到那种高度,以一种知道这个世界的不堪之后仍能温柔的态度去冷静分析社会保障制度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儿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女。福贵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老一辈大多数人的心态,如果无力抗争时,却还是知足的自我安慰。所以,我原来的态度是不赞成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因为自古以来,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不均就会让原本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接受现实的残酷!————如果社会保障能够在福贵妻子生病的时候给一个医疗保险,但凡有点希望,而这个希望又落不到自己身上的时候,福贵痛苦之后是释然还是怨恨?设身处地,答案不言而喻!对此,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愚民政策”!有时知道太多反而特别痛苦。。

但是看见对于贫穷的描述的时候又改变了对推行社会保障的看法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父亲》观后感

刻在潜意识里的责任

纪录片《父亲》令人动容。这样真实的故事总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心潮澎湃,那根心弦拨出的是尊重、感动,更是钦佩。

蔡荣国就是纪录片的主人公。他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在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先后患上了重症肌无力,双腿不能走路。但面对这样的噩梦与打击,他没有退缩,坚持不懈地背着两个儿子上学,筹款带儿子上京看医生。

每天早上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事,就像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背儿子们上楼,腰肌劳损,却没有表现出气喘吁吁,那一步一步,那么重,但仍求稳,更稳。不经意间地向地面推一把,他并不埋怨与担心,皱皱眉头,他的脚步仍旧缓慢而沉稳。只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跟别人不一样,他们同样需要课堂,需要知识。

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他周密地计划着带孩子们乘地铁,尽管很麻烦;看完病后他仍旧“兴致勃勃”地领着似乎有些绝望的孩子们到天安门前游玩,还要千方百计地让大儿子恢复信心,积极生活;快要回厦门时,他上街买了些小吃,买了些北京的特色产品,打包回住所看着孩子们吃,他在一旁问:“怎么样,料多不多?”他的目光在两个理应正值青春年华的儿子间游移,眼神里是疼爱,是知足,是期望。而他只是看着,自己没有吃。

20xx年,他成为了感动厦门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 …… 余下全文

篇七 :《父亲》听后感

人文学院 11中本一班 谢绍平 2011014123

《父亲》听后感

说实话,在刘老师唱这首歌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过这首歌曲,据说很有名,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之前一直听的都是流行音乐,咋一听到这样的一首歌曲,一种久违而熟悉的感动瞬间在心底蔓延。

听着这首歌我想起了阎维文唱的那首《母亲》,第一次听《母亲》是在候车站等车,无聊想打发下时间的时候听的,没想到,这首歌仿佛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一曲听罢,心中思潮翻滚,泪如雨下。心中想的念的全是母亲种种的好,让我完全不顾周围众人讶异的目光,只想着通过泪水宣泄心中那种积郁已久的感动。这首《父亲》带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一听之下,我完全被歌词里所包含的深深的情愫给打动了。不知不觉地跟着音乐的旋律哼了起来,“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父亲的形象慢慢地在脑海中呈现:五十多岁的年纪了,身躯已略显佝偻,头发早已斑白,脸上刻满了岁月无情的痕迹。双手由于长期的体力劳作显得青筋突起,手掌更是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我已经好久没有握过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了,自从上了高中,以前跟父亲的一些亲昵的动作不知不觉间已少了很多。“我的老父亲,我最爱的人。”歌曲到了这里已经进入了高潮,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纪录片《父亲》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父亲》反映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的经历。看完全片,想问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没有权,要如何生活下去?

我们从小守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教育信条忍受着十年寒窗苦,某某某考上什么大学了,某某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了,象牙塔在山峰顶端闪闪发光向我们摇摇招手,可是当我们真的抵达了那个地方,才发现有多少是海市蜃楼。我在大四的年纪看大一的小学弟小学妹改各种抱怨大学与想象不符的状态,宣泄怀念高中的情绪,只想转身对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说一声,你终于还是把他们骗进来了。

大学生这个定义真是太宽泛了,清华北大毕业的叫大学生,二本三本毕业的也叫大学生,什么大专职业学校毕业的也叫大学生。每年高考完了统计出来的升学率就像浸了水的海绵,看似很大,其实很水。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又要学历又要成绩又要实践又要证书,妈的你当我全才啊。

回归影片。

父亲韩赔印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勤劳朴实憨厚舐犊情深,父母就是这么个角色,你找他要钱,他哪怕兜里只有一百块,也会想尽办法凑个一百二十块给你。所以我们看到片子里韩赔印这里借二十那里借三十的凑儿子的生活费。纪录片的好处就是生活化,人情冷暖,一看便知。有人掏钱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索性不理,换做电影,早就一拍肩膀:老韩你儿子有出息哥几个一起供他读书。不需要去指责谁,没有人规定一生下来就要乐于助人的,没必要自己饿着肚子还为人家上层建筑买单的。大家都不容易。

…… …… 余下全文